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乡村笔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卢惠龙

  我的学生们,是地地道道山里的孩子,家家贫困,个个朴实。下雪天,他们才穿一条单薄而破旧的裤子,打赤脚上学。一路上,全是碎石、树桠,他们一点不怕,就像当地山歌唱的:老虎走前我走后,脚踩花蛇当草鞋。
  
  当年,从贵阳到麦坪,要先坐火车到湖潮,再步行两个小时。
  我在花溪区麦坪乡,有过一年的乡村生活。那是我从师范学校毕业以后,被安放到麦坪小学去了。
  出了湖潮,山脉起伏,山路逶迤,满眼成片的水稻田,包谷林。遇晴天,满眼皆绿,心旷神怡,大有绿水青山任逍遥之感。但有一次,走到半路,乌云密布,狂风大作,转眼就是倾盆大雨,没多久,山间小路成了小河。眼看,浑身湿透,浑黄的雨水快漫到膝盖,我逃也似地爬到山边的土地庙避雨。这土地庙,其实小得没法躲进去,只是它地势稍高而已。我站在高处,四野无人,看山洪恣意,束手无策。快到天黑,洪水消退,山路显了原形,我才重新上路,这时,身上无一根干纱,已经筋疲力尽。
  麦坪小学坐落在山寨的一尊旧庙里,壁板斑驳,很有些年份了。我是六年级的班主任,全班14名同学,我包了他们全部课程。因教室不够,我们上课改在校外山谷底的一座水碾坊里。碾坊四周,水声潺潺,木轮咿呀。碾坊里,弥漫新谷的清香,倒也舒坦。只是那黑板长期蒙受碾坊细糠覆盖,油咣咣的,粉笔打滑,写不上字,只是一个摆设。对于在城里长大的我,这环境是新奇的,温馨的。后来,我在《红岩》上发表的小说《最后一座碾坊》,背景就是这里。
  我的学生们,是地地道道山里的孩子,家家贫困,个个朴实。下雪天,他们才穿一条单薄而破旧的裤子,打赤脚上学。一路上,全是碎石、树桠,他们一点不怕,就像当地山歌唱的:老虎走前我走后,脚踩花蛇当草鞋。家境稍好的,手里提一个竹篾编的烘笼,里面是几块燃着的木炭,埋在灰白色的炭灰里,偶见暗红的光亮,透出微微的暖气。他们从不迟到,住得再远的,也能赶来上课。我了解到,学校教学水平有限,历届,没有一个毕业生考上花溪中学或青岩中学。我为孩子们的命运不平,想改变一下这种黯然。
  我从贵阳买了些书送给同学们,让他们打开眼界,多少知道一点外面的世界。我上课非常随意,黑板既无法写字,我就坐下来,他们把我团团围住,我随兴地给他们讲话。我给他们说唐诗宋词,格林童话,说中国有个鲁迅,苏联有个高尔基。和他们一起朗读“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白发三千丈,缘何似个长”。我们一起对对子:“童子打桐子,桐子落,童子乐;丫头啃鸭头,鸭头咸,丫头嫌。”教学双方,其乐融融的。那时,我爱写诗,常触景生情,写好后呢,兴之所至,叫同学们走出碾坊,排好队,我朗诵我的新诗给他们听:“蓝色的细雨间飘着透明的薄雾,弯曲的小路缠住了翡翠的山谷”,我指着山野,让他们看四周的景色,问:这细雨,这薄雾,这小路,这山谷,是不是该这么写呢?这首诗在《山花》杂志发了,后来收入《贵州30年新诗选》。就在那时,孩子们渐渐知道了,写作是怎么回事,对每周的作文有了兴趣。
  我还在学校放学之后,到他们家去家访。14个学生分别住在刘仕连、康寨、杉木寨、汪家寨,近的几里,远的十几里,我都翻山越岭,一一走到。其中,还发生过深夜迷路,有惊无险的故事。
  同学们觉得我这个老师很亲切,慢慢喜欢我了,他们经常给我送些自己家种的红薯、捧瓜、豇豆和水果给我尝鲜。当时,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要自己去敖凡冲煤矿挑煤,同学们怕我挑了煤,走不惯山路,几个身材高大的男生就来帮我挑煤。
  入夜,我在给他们批改作业之后,习惯地保持自己的夜读。我那时正如痴如醉地读伏尼契的《牛虻》,欣赏亚瑟在狱中给琼玛的那首诗:“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掉,我都是一只,快乐的飞虻!”有意无意间,接受着“善”的终极价值观。每当夜深人静,窗外蛙声、蝉声一阵阵扑来,喧哗一般;隔壁农家的推磨声,牛栏那边水牛的嚼草声,又隐隐约约,让我觉得生活有一种宽厚。
  考初中的时候快到了,我把语文和数学的内容,归纳起来给他们复习,鼓励他们要有信心,为自己,为祖祖辈辈争口气。考试地点设在石板哨中心完小,我和他们高高兴兴地去,走了两个多小时。一路,给他们讲了好些民间故事,让他们放松情绪。
  没等考试的结果出来,那是8月份,学校放了暑假,我离开了麦坪,奉调花溪教育局教研室了。后来,考上花溪中学的同学来找我,说他们有8个同学考上花溪中学,6个同学考上青岩中学。这真是皆大欢喜的事。他们说,他们的父母都很感激我,要我有空再去麦坪玩。听着这话,我很欣慰。我请他们吃了饭,还一起照了些照片。若干年以后,我听说,我的一名学生做了麦坪小学的校长。
  麦坪并不遥远,可我很久很久没去了,我一再打听,现在去麦坪,该怎么坐车。我想不至于再步行两个小时了吧?不至于再去土地庙躲雨了吧?
  麦坪一年,给了我很纯粹的乡村记忆。
  (作者系贵州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4/view-156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