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大变革背景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龚美德 张小红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时期,在这一轮大变革时期,社会绝大多数人都获得了改革开放的成果,但也有极少部分人成为社会弱势群体。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也成为社会弱势群体的特殊组成部分,本文就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存在的类型进行了划分,对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就解决途径提出了一些创造性看法。
关键词:社会变革大学生弱势群体对策研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处于大变革、大调整、大转型时期,整个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种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社会中绝大多数人都从改革开放中获得了改革的成果,收获了改革开放的红利;但是也有极少部分人由于各种原因沦落为社会的弱势群体,这也直接造成高校大学生中的弱势群体的存在。
一、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
大学生弱势群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同大学生强势群体或正常群体相比较而言的,一般可以定义为,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在经济状况、社会位置、权益实现、教育资源占有、教育机会获得、竞争能力、自身素质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或比较劣势境况,在教育资源分配和社会竞争中弱于其他学生群体的学生群体。大学生弱势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经济弱势群体
主要是由于自身家庭经济原因而导致的经济贫困,从而在大学生活中处于不利地位。大学生家庭经济贫困类型又包括农村低收入家庭(自然条件恶劣、家庭成员重大疾病、经营管理不善)导致的经济贫困、城镇低收入家庭(困难企业家庭、下岗家庭、失业家庭)导致的经济贫困、破产(在全球经济危机情况下,有的私营企业由于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从而导致企业倒闭、破产)导致的经济贫困等等。这三种情况基本概括了高校大学生经济贫困的主要情况。
(二)学习弱势群体
学习弱势群体方面遇到压力,从而导致自身焦虑、恐惧、孤立、抑郁、敌对、人际交往障碍等方面的问题。大学生心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容易导致大学生学习成绩的下降、人际交往存在困难、生活失去信心等障碍,甚至导致个别大学生走向自杀等严重后果。
(四)生理弱势群体
1999年高校扩招后,大学对学生身体素质要求逐步下降,从而使一部分身体存在残疾的学生进入高校,这部分学生由于自身身体方面的原因使他们一进入高校就成为生理弱势群体,造成他们在高校处于不利地位。有的是进入大学后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身体缺陷,从而使他们成为生理弱势群体。有的身体无残疾,但外表存在缺陷,如太矮、太胖、太瘦等造成的大学生弱势群体。
(五)就业弱势群体
大学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由于家庭经济贫困、成绩较差、心理障碍、生理缺陷等方面原因造成大学生就业十分困难,这部分学生家庭社会资源缺乏、社会关系很窄,又没有什么社会背景,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处于相当不利的地位。特别是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有门路、有关系、有背景的大学生很容易找到好工作,而无门路、无关系、无背景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很难就业。一些大学生弱势群体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
(六)复合型弱势群体
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弱势群体又包括:家庭经济条件很好、学习成绩较差型;学习成绩很好、家庭经济较差型;经济、学习成绩很好,但心理、交往很差型;学习成绩很好,生理缺陷型等弱势群体。
大学生弱势群体类型很多,以上仅是对其大体概括,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类型。
二、大学生弱势群体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因素
从贫困方面来看,目前高校大学生经济弱势群体主要是来自经济不发达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学生;父母双亡或单亲家庭无经济依靠的学生;家庭突遭不幸或受自然灾害及家人重病、致残、伤亡等的学生;农村多子女家庭的学生;城市因企业经济效益差而下岗的职工家庭等。从父母方面来看,对于一个大学生来说,父母对子女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美满和睦的家庭环境将更有利于子女的成长。但是,在现实中,因父母不和、家庭破裂、单亲家庭或父母双亡而造成子女成长障碍的事例屡见不鲜。家庭长期不和睦或缺乏家庭温暖和关爱的孩子,很容易造成性格上的畸形发展,使他们陷入苦恼、愤怒、恐惧、失望、悲观与厌世之中,并产生强烈的消极情绪,造成他们情感脆弱和缺乏耐挫力的意志。
(二)社会因素
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生活的人们一下子过渡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在政治、经济、教育、道德、观念等方面都在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大变革所带来的竞争、挑战和社会生活的急速变迁,使当代大学生处于思想、认识负荷过重状态,当他们雄心勃勃地跨进大学后,看到的和想象的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在校园、社会中寻找自己的位置,调整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容易陷入认知的误区和心理的误区,以至被不健康的心理侵袭、损害。
(三)自身因素
现代社会犹如一个五彩缤纷的大舞台,其中,每一位社会成员都处于一定的人际关系之中。由于沟通不良、性格缺陷等原因,一些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的基本技能,以至适应上出现困难现象,表现为害羞、尴尬、笨拙、局促不安等异常反应,导致人际关系不协调,有的还缺乏承受挫折和自立能力,缺乏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缺乏自知之明,依赖性强,有的因为受人歧视,遭到冷遇,觉得丢了面子或名誉受损,因而感到压抑、焦虑,甚至出现种种神经衰弱症状。此外,一些学生由于存在生理缺陷,如容貌不美、身材矮小、畸形和身体缺陷等,就可能使其对自身不满意,如果教师或家长不及时地教育与引导,就可能导致某些学生产生悲观、伤感、自卑或挫折感等情绪,而不能很好地与环境相适应。
三、大学生弱势群体解决对策分析
(一)思想和心理上给予大学生弱势群体关怀
思想上积极引导,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树立自尊、自信、自强信念,正确对待自身与其他同学之间的差距,既要承认现实,又要努力改变现状。人穷但志坚,通过努力提高自己的学业成绩、工作能力,使他们把自身某方面的弱势转换成学习、工作方面的强势。心理上积极关怀,引导大学生弱势群体克服自卑心理,高校心理辅导教师和辅导员应多给大学生弱势群体心理关怀,多与他们交流、谈心、沟通,了解他们内心动态,扶平他们的心理伤痕,解决他们心理问题。
(二)经济上救助
针对经济贫困型大学生弱势群体,国家、学校、社会给予积极救助帮助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国家应加大经济扶持经济贫困大学生的力度,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立起由奖、贷、助、补、免和贫困新生入学“ 绿色通道” 等内容组成的资助经济困难学生的政策体系,然而这套资助体系并不能照亮贫困学生群体的每一个角落。如奖学金,尽管有国家级、省市级、学校级,甚至还有专项奖学金,但能享受奖学金的人数毕竟不多。学生贷款,过去是学校贷款,但后来学校怕麻烦,改为生源地贷款,结果很多当地银行又不愿贷给大学生弱势群体家庭,从而与实际需求有相当大的距离。学校也应加大资助力度,学校的勤工俭学岗位(助学、助管、教室清洁等岗位)应重点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倾斜,学校也应配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相应设立学校助学金、奖学金,既要照顾特别贫困学生,又要照顾一般贫困学生。同时,大学生弱势群体也应该自己努力,如通过有偿家教、周末钟点工等方式,即可以一定程度解决经济困难,又可以锻炼自身适应社会能力,为自己今后找工作、走向社会积累经验。
(三)学业上帮助
针对学习贫困型大学生弱势群体,辅导员、班主任应积极关心、帮助他们,与他们交流、谈心,帮助查找他们成绩差的原因,积极寻找好的学习方法、端正学习态度、合理分配学习与娱乐时间,争取把成绩搞上去。班支两委干部同学也应积极帮助这部分同学,交流学习经验、学习心得,督促他们按时、认真上课,使他们把主要心思和精力放到学习上,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
(四)就业上扶助
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自身经济困难、学习成绩较差、工作能力较弱、社会关系缺乏、社会活动能力很差,而国家、学校又把就业全部推向市场,因此他们在就业过程中处于相当不利地位,这部分学生成为高校就业的老大难问题,直接影响高校的就业率,特别是农业、地质院校。对此,国家应在一些艰苦地区岗位上向这部分学生倾斜;学校也应积极寻找就业机会,努力开拓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尽量解决这部分学生的就业难题;同时大学生弱势群体也应自身积极努力,充分发动各种社会资源,积极就业,而不是等、靠、要。
总之,解决高校大学生弱势群体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自身等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思想上引导、心理上关怀、经济上救助、学习上帮助、就业上扶助等多途径、多渠道措施才能解决好这一问题。
参考文献:
[1]刘.论大学生弱势群体的道德学习[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
[2]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弱势群体教育研究”专题组.弱势群体教育及资助体系综合研究报告[R].中国教育学会简报.2005.3.
[3]杨永新.大学生弱势群体形成的原因、现状及对策[J]. 理论学习.2003.1.
[4]覃双凌.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构建和谐育人环境[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6.
[5]杜宁.大学生弱势群体及其救助体系建设[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6]苏晓杰.浅析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7]王翔.和谐社会构建中弱势群体利益保护的政策选择[J]. 社会科学家.2009.8.
(龚美德: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张小红: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387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