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为本”的高职教育模式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张立生 张进宝
摘要:本文从“能力为本”的角度出发,分析高职教育发展现状,提出转变教学观,建立课程观,深化产学合作模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整合教学资源等要点构建符合国情的高职教育模式,最终实现高职学生能力塑造以及与社会职业的纵向接轨。
关键词:能力为本 高职教育 模式
一、我国高职教育背景透析
1、办学管理理念陈旧,高职教育发展滞后
我国高职教育起步晚,增长快,但与此而匹配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机制尚未跟进与健全。许多高职院校管理与教学人员在施教的过程中由于客观条件限制在教学内容选择和教学方法使用上难以突破原有的教学形式。根源在于管理者与教育者的办学理念的学习与落实,导致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机制与结构失衡,滞后了高职教育发展与模式构建。
2、高职教育投入不足,硬件设施建设力度欠缺
受限于高职教育前身的办学层次低、规模小以及社会对高职的认可度较低等现状,因而高职生源质量偏弱,办学效益较低。出现政府教育经费投入多集中于本科与研究生教育上,使得高职院校教育经费紧张,影响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提高。同时导致多数高职院校主要通过自主创收筹集办学经费,注重市场化运作与经济效益的单纯追求,从而对教育投入取向认知存在误区,区别于本科院校的实践教学场地和设备的建设因而也随之滞后,即使对实践教学设施进行建设,也多为简陋,难以实现高职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3、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强,双师型师资结构不健全
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引进师资的渠道多招聘应届专业毕业生。多数专业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专业实践经历不强。高职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与结构滞后。教师评价的标准多以理论教学内容、课时数量、行政与事务性任务为主,从而出现了学校育人标准与企业标准只是双轨平行线,未能依据社会与企业标准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
4、办学体制多元化,模式化初见端倪
在办学体制方面,打破了单一的政府办学格局,初步形成了以政府为主导,行业、企业和各种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格局。这种办学体制促进了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快速发展、高职教育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5、高职教育体制日臻完善
国家形成了“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管理体制。这有利于促进我国高职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加快培养面向基层,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速度使得地方政府更积极探索以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和多种机制发展地方高职教育。
二、基于能力为本的高职高专教育模式构建的几点思考
1、积极改进教学观念,以就业为导向创新高职教育
首先,改变传统的办学层次越高,教学水平就越高,招生数量就越多,办学条件会更好的一味追求学校升格认知误区;稳定高职院校教育导向,集中精力提高高职学生教育。其次,在人才培养中调整理论与实践教学比重,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能力。再者,积极关注高职教育发展导向,立足当前社会需求与国家政策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办学条件,改进教学理念。
2、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改进师资结构
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改革最首要的一条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院校应采取有效激励机制,内部发展改进师资实践能力,可以定期组织相关教师赴企业学习和培训,外部改进手段是招聘调入或积极聘请企业界的能工巧匠来校任教。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聘用的方式打造一批业务精、实践强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其次,提升教师队伍的理论素养。院校可以制定相应政策与制度,一方面提高教师进入壁垒,另一方面激励在职教师积极参加脱产进修与各类专业培训,更新知识结构,培养创新精神。同时,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结合高职高专教育的特点,在职称评定、教师聘任等方面单独制定适合“双师型”教师发展的评聘制度,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的政策与智力支持。
3、基于市场需求,有效整合课程结构,实现课程体系与职业能力链接
首先,立足市场需求、预测行业走向,调整专业设置。由于高职教育的技术专业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因而其更易受市场变化的影响,所以高职教育需基于行业划分的原则,紧扣社会经济发展、市场需求脉搏,立足地方经济和职业岗位变化开发专业,灵活调整课程结构,突出学生能力培养。再者,以职业分析为基础,深度开发专业课程,规划职业生涯。认清课程面向是职业群而非单一职业岗位。并从业务流程、劳动组织形态角度分析从业人员应匹配的社会能力,进而把从业所需技能、知识、态度有效整合,在培养职业专项能力同时注重关键能力塑造,实现学生从业能力与人格品质双提升,既促进就业,又提升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4、提高实践课程比重,创设真实职业环境,理论实践教学相得益彰
在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整合这一维度上,创设真实职业环境,在确保实践教学比重基础上,帮助学生熟悉实际工作现场的运行状态,并打造学生相应实践能力和素质,在课程实施过程整合课程资源,注重技能技术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塑造。
5、教育教学时空重组与灵活设置,凸显高职教育特色
(1)“2+1”教学模式实施
在“2+1”的模式下,企业可以系统的完成对学生的岗前培训,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有足够的一线生产时间,深化学生对企业、行业的认知,及技能的提高,同时也为企业创造了价值。学生毕业即可录用,企业人才吸收和培养的效率显著提升。再者,通过此模式,实现学校和企业深层次合作。学校可以为企业实际需要进行订单式培养,紧紧围绕能力塑造,实施任务导向,项目驱动,有效分解课程内容,进行能力型人才的塑造。根据行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和编写课程教材。在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中,有企业的参与,使其更具方向性和客观性。同时,把教学场地设在企业,并把专业教师从“课堂授课,家中备课”改变成“在校是讲师,到企是能工”的方式,为培养“双师”素质开辟更大空间。通过学校和企业的深度结合,借助企业技术优势,提高教师科研能力,丰富学校科研成果,提供企业技术创新,提升社会服务价值。
(2)实现教学体系与职业资格考核的有机融合
“双证制或多证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所在,改进高职教材内容,实现与劳动部门的行业管理部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证书有效衔接。把职业资格考试与技能考核的相关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实现教学内容与职业资格标准的有机融合,鼓励学生参加各种职业资格考试,使之成为从高职教育模式中走出来的真正“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注:本文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科研课题“高职教学中坚持‘能力为本’原则研究”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洪梅,打造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科技信息,2007年 第21期
[2]宿炳林,以能力为本位,突出实践教学,内蒙古电大学刊,2007年第7期
[3]焦伟红,谈玉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学生实践能力评价探索,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9月
[4]王吉明,丰刘香,首席教师制与以能力为本位的高等职业教育,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2月
(张立生(1953-),男,河北省秦皇岛市,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副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张进宝(1984-),男,河北保定人,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系,助教,研究方向:教育与旅游管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5/view-137566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