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乙肝患者群体认知的矛盾态度:行为与ERP证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钟毅平 谢四元 周路平

  摘 要 采用GNAT范式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ERP),考查不同矛盾状态(高矛盾VS低矛盾)被试对特殊群体的态度及其在行为、脑加工机制上的差异。结果表明: (1)个体对于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 (2)高、低矛盾被试对乙肝患者的态度差异,主要表现在积极维度而非消极维度上。 (3)N270的出现及LPC的差异表明。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
  关键词 矛盾态度,事件相关电位,N270,LPC。
  分类号B848.3
  
  1 问题的提出
  
  矛盾态度是人们对某个人、事物、观念同时具有的相反或相混合的感受,它强调对态度客体的同时性的积极与消极评价[1]。此定义扩展了态度单维的观念,从而使研究者从多维的角度来看待态度。许多研究表明:态度改变后,新旧态度能共同对当前的态度起作用,并由此提出PAST(past at-titudes are still there)模型。Prieste认为个体对于人际间的紧张,并不总是遵循认知相符论,而是持有一种矛盾的态度。矛盾态度是一种普遍的态度,存在着外显和内隐的矛盾态度。国内学者吴明证、梁宁建等试图用“内隐矛盾态度”来调和“预存性评价”与“背景依赖性结构”之争,认为个体在选取何种维度时采用背景依赖,在选取维度后则是依赖于预存性评价。
  
  Thompson等研究认为:多数人的群体对少数人的群体的评价通常也是矛盾性多于简单的否定,即个体表现出对少数人群体态度的矛盾性。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关于矛盾态度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种族群体,对于某些特殊群体,如艾滋病群体、乙肝患者、盲人群体等并未见过相关报道。
  同时,这类研究大多通过行为数据来验证其存在,并未在脑机制水平进行过探讨。王玉平等利用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在各种比较作业中发现了一个与冲突加工有关的负波成分N270,该冲突负波主要出现在F3、FZ、F4、C3、CZ、C4上,并认为N270是大脑对冲突信息进行加工处理时产生的神经电活动,脑内存在着处理各类信息冲突的系统――冲突处理系统,N270即反映了该系统的活动。如果对某类客体对象确实存在着矛盾的态度,那么当进行这种冲突加工时,在其脑电活动中就可以观察到N270。
  
  因此本项目以乙肝患者群体作为态度的客体对象,采用GNAT范式(“The GO/No-go”联想测验方法)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来考察个体的矛盾态度。归纳起来,主要目的在于:一是证明个体对这个特殊群体存在矛盾态度,它既是外显的,又是内隐的;二是考查乙肝患者一积极评价词与乙肝患者一消极评价词之间的感受性指标d’和反应时差异,推论内隐矛盾态度差异是否体现在积极维度上?三是从心理生理学的角度考查矛盾态度加工的脑电成分,并探讨矛盾态度对“预存性评价”、“背景依赖”的调和作用。
  
  2 实验方法
  
  2.1 被试
  实验前1周选取89名身体健康的湖南某高校大学生作为被试,完成一份对乙肝患者矛盾态度测量的简单评定量表(根据Thompsonl995年编制的调查表修改,简易量表有一定的信效度)。选取对乙肝患者具有高矛盾态度者12名,低矛盾或无矛盾态度者12名。共24名被试参加1周后的实验室实验。所有被试身体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均为右利手,智力正常,无任何精神疾患,实验后获得一定报酬。
  
  2.2 材料
  实验材料分为类别词与属性词两类。其中属性词分为16个积极(如:聪明、漂亮、成功)和16个消极(愚蠢、丑陋、失败)评价词,词频分别为。积极词汇0.00343%,消极词汇0.00184%,经统计检验,t=1.469,p>0.05。所选择的类别词为乙肝患者的类别词。实验所用的字词统一采用Photo―shop软件处理,在尺寸大小、背景、空间频率、对比度、亮度等物理属性上保持一致,背景为灰色背景。
  
  
  2.3 设计和程序
  采用2(矛盾水平:高与低)×2(刺激类型: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与乙肝患者一消极刺激)两因素混合设计。前者为被试间因素,后者为被试内因素。
  实验时,被试坐在隔音、亮度适中的电磁屏蔽室中。实验分为二个组块:乙肝群体一积极刺激、乙肝群体一消极刺激(实际是四个组块,另两个组块,本研究不予考虑)。信号和噪音的比例为1:1,每个组块的信号和噪音共80个。每个组块含刺激40个,共呈现四组组合,即每组刺激呈现了160次。呈现顺序在被试间平衡,组内各刺激词随机出现。每一组结束后被试作短暂休息。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先出现一个“+”,同时屏幕下方提示本组块的信号类别(如:乙肝患者和积极词),待“+”和提示消失后,屏幕中央出现刺激词。如果刺激词属于信号类别,要求被试按空格键反应;如果刺激词不属于信号类别,被试不做反应(即GNAr范式)。如果被试按键,电脑将自动记录反应时间,刺激在按键后消失;如果被试不按键,刺激词会在600ms之后消失。实验时要求被试尽可能又快又好地进行反应。在正式实验之前先练习一组,使被试熟悉实验程序。
  
  2.4 数据的收集和分析
  采用美国Neruoscan公司生产的128导ERP工作站,以国际标准10-20系统电极放置法安装电极,记录64点的EEG,记录电极为Ag/Agcl电极。参考电极置于鼻尖,接地电极在FPz和FZ的中点,在两侧眼外眦记录水平眼电(HEOG),左眉上和左眼睑下置表面电极记录垂直眼电(VEOG),DC采集脑电,记录带宽为0.05-100Hz,采样频率为1000H~导,头皮与电极之间的阻抗小于5kΩ。脑电采集的同时记录被试的行为数据,包括反应时和正确率。行为学数据主要探查感受性指标和平均反应时,脑电数据主要进行晚成分分析。脑电分析时用离线分析EEG数据,用Scan4.3软件融合数据,校正眼电,以刺激前200ms至刺激后800ms做Epoch分段和基线矫正,伴有眨眼、眼动、肌电等伪迹的数据均被校正。波幅大于+100txV者视为伪迹被剔除。最后对各种条件的刺激进行分类叠加,得到相应的ERPs。
  
  3 结果
  
  3.1 行为数据结果
  感受性指标d’。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矛盾态度被试d’存在显著差异(见图1),F(1,22)=6.900,p=0.015。不同刺激类型存在显著差异,F(1,22)=11.311,p=0.003。交互作用显著,F(1,22)=5.367,p=0.03。在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条件下高矛盾被试组的d’值与低矛盾组之间差异显著(p=0.000),但是在乙肝患者一消极刺激条件下高矛盾被试组的d’值与低矛盾组无明显差异(p=0.276>0.05)。
  反应时(见图2)。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不同

矛盾状态下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F(1,22)=0.647,p=0.430。但联结类型在反应时上的差异显著,F(1,22)=83.646,p=0.000。刺激类型与矛盾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2)=40.2,p=0.000。低矛盾者在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471ms)的反应时比乙肝患者一消极刺激的反应时(424ms)明显要长(p值为0.003)。
  
  3.2 脑电数据结果
  通过对脑电数据进行晚成分分析,发现在乙肝一积极刺激下,不论是高矛盾还是低矛盾组都有明显的N270(选取的时间窗口是:265-275ms);但在乙肝一消极刺激下两组被试均未出现N270,而是呈现一个延后的N300(选取的时间窗口是:295-305ms)。
  对N270(乙肝患者一积极条件刺激下)诱发的波幅进行2(矛盾类型)×3(半球)×3(电极位置)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矛盾类型主效应显著,F(1,22)=4.146,p=0.0502,低矛盾者诱发出更明显的N270;半球效应不显著;电极刺激位置效应显著,F(3,20)=19.866,p=0.00,F3、Fz、F4、C3、Cz、C4区域诱发的N270的波幅要大于P3/z/4区(见图3),即额中央区(前、中头部)效应明显。矛盾类型与半球的交互作用显著,F(1,22)=8.369,p=0.002,低矛盾者在右半球诱发的波幅最大:矛盾类型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F(1,22)=18.061,p=0.00,低矛盾者在CZ点诱发的波幅最大;半球与电极位置的交互作用显著,F(2,21)=18.971,p=0.00;右半球前中头部的波幅最大。其它交互作用均不显著。
  乙肝患者一消极刺激类型未引发明显的N270,而出现N300。Paavilainer的解释是:冲突较大难以识别的刺激诱发的N2早于冲突较小易于识别的刺激诱发的N2。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引发的N2在270ms左右,而乙肝群体一消极刺激引发的N2b在300ms左右。即不论高矛盾个体还是低矛盾个体,乙肝群体一消极刺激对其而言都较少冲突性。乙肝患者一消极刺激与两组被试的内在的模式更加一致。
  LPC分析。通过对波形图初步比较发现。不论是高矛盾还是低矛盾态度者,均没有诱发出明显的P300,而是一个从310ms开始的持续走向的正波。研究选取F3、Fz、F4、C3、Cz、C4、P3、PZ、P4点分别在4个时间窗口进行LPC分析(图仅标出FZ、CZ、PZ点)。这4个时间段分别是:310ms-420ms,420ms-520ms。520ms-620ms,620ms-720ms。
  时间段1(310ms-420ms)进行2(矛盾类型)×2(刺激类型)×3(半球)×3(电极位置)的三因素方差分析,矛盾类型主效应不显著,F(122)=0.078,p=0.782;刺激类型的主效应边缘显著,F(1,22)=3.589,p=0.071;半球效应边缘显著,F(2,21)=2.948,p=0.074;电极位置效应显著,F(3,20)=3.475,p=0.035,Cz、Pz的波幅最大。矛盾类型和刺激类型的交互作用显著,F(1,22)=18.572,p=0.000,高矛盾组在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条件下诱发的波幅最大。矛盾类型和半球的交互作用显著。F(221)=8.369,p=0.002,高矛盾组被试在右半球诱发的波幅最大。其它交互作用不显著。时间段2、3、4均只呈现出明显的位置效应。
  
  4 讨论
  
  4.1 矛盾态度与“真实”态度
  内隐社会认知中,内隐态度是研究者非常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内隐测验所测量的内隐态度是不是个体的“真实态度”?Fazio的回答并不肯定,即认为“真实”的态度可能反映在外显测量上。Wilson则提出双重态度模型,认为个体对于同一客体对象可以同时存在着内隐和外显评价。
  本实验结果表明,个体对乙肝患者群体的态度既有积极的成分也有消极的成分,既反映在外显测验上也反映在内隐测量中。在外显测验中。对乙肝患者群体高、低矛盾态度者,在内隐联想测量中并没有表现出一致性,尤其对于低矛盾被试,这种不一致更加明显。即在外显测验中并没有表现特别矛盾的被试,在内隐测量中却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态度(对乙肝一积极刺激的感受性明显要高),而在外显测验中表现非常矛盾的被试。在内隐测量中却没有明显的积极和消极态度差异(对乙肝一积极刺激与乙肝一消极刺激的感受性无显著差异)。
  内隐与外显测量的不一致恰好证明了内隐态度与外显态度的分离,它们是两个不同的成分。这与关于自尊的许多研究结果也非常类似。如耿晓伟运用GNAT范式发现,中国文化中自尊是一个双重的结构,包括内隐和外显的成分。蔡华俭运用I-AT、结构方程建模证明内隐自尊与外显自尊是相对独立的两个不同的结构,二者仅存在低的正相关。更进一步,蔡华俭运用阈下评价性启动(Isublimi,nal Evaluative priming)发现中国大学生对自我持有显著的积极、肯定的评价。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验中高矛盾者对于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和乙肝患者~消极刺激都有较高的d’值,说明高矛盾者对于二者都有较强的辨别能力:而低矛盾者仅表现出强的分辨消极刺激的能力。
  
  4.2 矛盾态度的调和作用
  已有研究指出,N270是一个与冲突加工有关的负波成分㈣。本项目在乙肝一积极刺激条件下发现N270,而乙肝一消极刺激下未出现。本研究认为人们对于乙肝患者的态度存在一种消极的固定图式,已存储在人们的记忆系统。乙肝一积极的信息与原有图式(乙肝一消极)相冲突引发N270。进一步分析发现,低矛盾者诱发出更明显的N270,即低矛盾对于乙肝患者一积极刺激的冲突性更大,存在更强的内隐的消极态度。而高矛盾者尽管也存在内隐的消极态度,但在强度上稍弱。结合脑地形图,差异非常明显者主要分布在前、中头部,即冲突负波主要分布在额中央区,这一结果与董艳娟等人的研究非常一致。
  关于态度的加工基于两种观点,一是涉及到背景依赖性结构(context-sensitive construction)。认为态度具有背景依赖性,此种观点也得到许多实验研究的支持,如Duckworth等发现,人们对于新奇的、非代表性的对象,如不熟悉的音节或抽象的图片,可以产生即时性的评价性反应。Ferguson和Bargh发现,自动化被激活的评价具有背景敏感性。二是预存性评价(stored evaluation),代表人物有Greenwald,Fazio等人,他们认为态度是预存性评价,因此态度的加工是预存性评价的自动激活[19-221;那么如何解读这两种观点对矛盾态度的加工呢?从被试对乙肝一积极刺激条件下发现N270这一结果来看,态度加工与预存性评价有关,同时也依赖背景线索。
  实验发现对于乙肝一积极刺激的反应除存在N270外,还诱发出一个比较明显的慢正波(LPC,时间段1);且高矛盾组诱发出更大的LPC波幅,而低矛盾者的LPC波幅较小。大量研究表明:P300的波幅反映了背景修正的量。人脑中以一定方式贮存着认知活动所需的信息(即表征),在某一认知过程中,人脑中原有的与认知客体有关的信息构成了背景(或工作记忆),当某一信息出现时,一方面个体要作出相应反应,另一方面要根据它对主体所从事任务的意义大小,将之整合到已有的表征以形成新的表征,对现有背景进行不同程度的修正,以调整应付未来的策略,当环境连续变化时,背景亦要不断进行修正[引。背景修正越大,则P300的波幅亦越大。按此解释,高矛盾态度者受到公平这种背景的压力驱使,应该表现更大的背景修正量,且人们预存的评价是消极评价,那么高矛盾者在积极评价联结上表现出更多的修正。研究结论与此一致,高矛盾者在乙肝一积极刺激情况下诱发出更大的LPC(第1段)波幅;而低矛盾者显现的LPC(第1段)波幅较小,低矛盾较少有动机去进行一定的修正。可见,矛盾态度调和预存性评价与背景依赖。
  结合已出现的N270与LPC,初步推断:矛盾态度的加工首先是预存性评价(本实验为消极性评价),但对于预存性评价有一个修正的过程。个体对于矛盾态度的加工既离不开预存性评价,也存在背景依赖性,即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的评价予以修正。
  
  5 结论
  
  本研究采用GNAT的范式下,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比较了不同矛盾程度下被试的行为反应及脑电特点,结果发现: (1)个体对于乙肝患者存在矛盾态度,它不是一种中等强度的态度。而是指人们对某一客体同时持有的积极和消极评价。(2)高、低矛盾被试对乙肝患者的态度差异,主要表现在积极维度而非消极维度上。 (3)N270的出现及LPC的差异表明,矛盾态度的加工是个体根据背景对预存性的评价予以修正的过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39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