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社会交往的干预效果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长瑾,黄玮静,林宣贤

  【摘要】 目的 探讨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社会交往的干预效果,为改善托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依据。
  方法 选取温州某中学初一学生40名,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团体辅导。采用儿童孤独量表与儿童社交焦虑量表,于团体辅导前、后分别对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进行测评。
  结果 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明显下降,且与前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对照组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前、后测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结论 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有明显的干预效果。
  【关键词】 寄养家庭照护;社会适应;团体处理;干预性研究;儿童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9817(2010)06-0681-02
  
  Effects of Group Counseling on Social Communication of Fostered Children/LI Chang-jin, HUANG Wei-jing, LIN Xuan-xian. Department of Applied Psychology,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nzhou(325000), Zhejiang Province,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group counseling which aimed at fosteredchildr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improving fostered childr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Methods Forty childre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experimental group received group counsel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did not. By using the Children Loneliness Scale and the Children's Social Anxiety Scale, the two groups were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group counseling. Results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core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before group counseling (P>0.05). After group counseling, the score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P<0.01). But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 scores of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pretest and posttest(P>0.05). Conclusion Group counseling has obvious effect on loneliness and social anxiety of the fostered children.
  【Key words】 Foster home care;Social adjustment;Group processes;Intervention studies;Child
  
  托养儿童是指非父母教养的儿童[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动人口的日益增加,托养儿童的现象也日渐增多。不少家长因为经商、办实业而无暇顾及子女,或将子女长期托养在别人家中,其中以教师、祖辈和亲戚家为主。有资料显示,温州个别乡镇学校托养儿童的比例达到50%以上,全国其他地区也存在类似现象[1]。托养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来自父母的关爱与教育,容易出现孤独感、社交焦虑等社会交往方面的心理问题[2-3]。本文就团体辅导对托养儿童孤独感、社交焦虑的干预效果进行实验研究,以期为改善托养儿童的社会交往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温州某中学初一学生,通过宣传招募的方式,在班会时间由班主任和研究者共同发放问卷并当场回收,所有被试均能理解问卷内容。共获得符合标准(非父母教养1 a以上,儿童孤独量表得分≥46分或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得分≥8分)的托养儿童40例,其中女生23名,男生17名;年龄在12~14岁之间。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名。实验组进行团体辅导,对照组不进行团体辅导。
  1.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 (1)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4]。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共有24个项目,其中16个条目是有效评定孤独的项目,用于评定儿童的孤独感、社会适应与不适应感以及对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的主观评价,10条语句指向孤独,6条指向非孤独。16个项目的得分之和即为孤独感得分,总分范围为16~80分。得分越高,儿童孤独情况越严重。另外8个条目是插入条目,和孤独的测量无关,主要询问一些业余爱好和活动偏好问题,使得儿童在回答时能够更坦诚放松。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儿童社交焦虑量表(Social Anxiety Scale for Children,SASC)[4]。该量表采用3级评分制,包括10个项目。主要反映儿童害怕否定评价和社交回避等苦恼,信度和效度好,可作为辅助临床诊断、科研及流行病学调查的筛查工具。10个项目的总分即为焦虑得分,总分范围为0~20分。中国城市常模以8分作为划界分,即总分≥8有社交焦虑障碍的可能[5]。
  1.2.2 研究程序 对实验组成员进行团体辅导,共8次,每周1次,为期2个月;对照组不进行团体辅导。第1次团体辅导前及8次团体辅导后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前后测,当场收回问卷。
  结合托养儿童的心理特点,参考相关资料[6-7],本次团体辅导方案的实施主要分为以下4个阶段:(1)初始阶段,促成成员间相互认识,介绍团体辅导的目标和具体安排,形成团体规范;(2)探索阶段,分2次进行,主要是自我探索和分享,学习自我认识和了解他人,促进团体的良好沟通;(3)深入阶段,分4次进行,主要针对人际关系、人际交往技巧进行学习和讨论,模拟生活情境进行演练,形成团体的情感支持和互动;(4)结束阶段,分享总结参加团体的心得体会,处理离别情绪并结束团体活动。

  8次团体辅导的主要活动有:(1)棒打无情郎,猜猜我是谁,无家可归;(2)自画像,人际关系中的我;(3)优点与缺点,分享我的之最;(4)瞎子与哑巴,不可能的任务;(5)我来帮助你,怎样让他不紧张;(6)人际财富,大家一起来;(7)矛盾AB剧,脑力大激荡;(8)回首来时路,祝福留言卡。
  1.3 数据处理 采用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干预前2组比较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2组干预前后比较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
  
  2 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团体辅导前后孤独感和社交焦虑量表得分比较见表1。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团体辅导后实验组孤独感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社交焦虑得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团体辅导后实验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得分均明显下降,且与前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团体辅导前、后对照组的孤独感得分和社交焦虑的得分也有所下降,但与前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本研究针对托养儿童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进行团体辅导的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研究结果显示,团体辅导后,实验组成员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儿童的孤独感包括感到缺少社交技巧、缺乏社会信任、感到孤立;儿童社交焦虑不但包括了主观上的焦虑,而且包括了社交回避及害怕否定评价[4]。孤独感与焦虑是儿童经常体验到的情绪状态,也是2种高发心理和行为问题[8]。在托养儿童中,孤独感和焦虑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已有研究表明,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存在直接或间接的关系[9],教师的肯定和父母的支持是影响儿童孤独感的重要因素;父母外出是影响儿童社交焦虑的因素[10]。方晓义等[11]研究表明,青少年所有亲子沟通问题均与抑郁、社交焦虑和行为问题呈显著正相关。托养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恰恰缺乏亲子教育和亲子沟通,而托养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时期,面对生活、学习以及成长的困惑,非常需要来自父母的精神支持和经验指导。但是不少托养儿童的父母并没有认识到亲子教育和亲子沟通的重要性,认为把孩子托养在教师家中,花钱上补习班才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因此托养儿童更多的是得到父母的物质给予,而来自父母的情感支持却很少。
  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景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给团体成员提供了一个现实生活的缩影,使其能在团体辅导中获得较多的学习和生活经验,并在安全、信任的气氛中去尝试学习或改变行为。因此,对托养儿童进行团体辅导,可以让他们在团体中找到归属感,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的缺失感,获得来自团体的情感支持,并且在团体中学习人际交往,增强人际适应能力。本研究结果也证实了团体辅导对改善托养儿童孤独感和社交焦虑的有效性,值得在学校教育中进行推广。
  
  4 参考文献
  [1] 宫本宏,王晓敏,蒋爱云,等.温州市12~16岁托养儿童行为问题调查.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91-992.
  [2] 张皑频,杨德兰,侯有华,等.城镇留守与非留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调查分析.重庆医学,2008,37(8):844-847.
  [3] 张顺,王良锋,孙业桓,等.小学“留守儿童”社交焦虑现状流行病学调查.现代预防医学,2007,34(3):441-443.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248-249,303-304.
  [5] 李飞,苏林雁,金宇,等.儿童社交焦虑量表的中国城市常模.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4):335-337.
  [6] 傅宏.儿童心理咨询与治疗.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0-97.
  [7] JACOBS EDE,ROBERT LM,RILEY LH,著.赵芳,杨静慧,许芸,译.团体咨询:策略与技巧.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86-389.
  [8] 张妍,吕培瑶,刘志强,等.小学生社交焦虑和孤独感与学业成绩的关系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55-956.
  [9] 辛自强,池丽萍.家庭功能与儿童孤独感的关系:中介作用.心理学报,2003,35(2):216-221.
  [10]邓自鑫,郭成,王金花.我国留守儿童焦虑与孤独感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27(9):80-83.
  [11]方晓义,戴丽琼,房超,等.亲子沟通问题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22(3):47-52.
  (收稿日期:2009-11-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354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