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影像见习数字化教学实践方法及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郭艺

  [摘要] 医学影像学发展突飞猛进,图像信息已经由原来的传统胶片式记录,发展到现在用数据形式保存、无胶片化管理,相应地,医学影像学教学也趋向数字化、无胶片化发展,本文小结近年来在实践中摸索影像见习小课教学数字化的方法及体会。
  [关键词] 影像见习;数字化;教学;PACS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1)04(b)-120-02
  
  随着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在医院的广泛应用,传统的暗室冲片、医生用灯箱看胶片的模式被打破,临床医学影像进入了数字化时代,影像教学工作也随之发生革命性的变化。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综合应用系统。它将医院内现有的影像诊断设备通过院内计算机网络互联,将影像信息以数据形式保存,利用计算机实现存档、查询和远程诊断等[1]。
  1 我院临床医学影像及其教学数字化应用概况
  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院承担广州医学院医学影像教学将近30年,亲历影像学迅猛发展以及教学方式的不断进步,拥有丰富临床及教学经验。我院一直走在影像信息数字化建设方面的前列,从2001年在原有数字医疗设备的基础上建立了PACS,实现全数字化、无胶片化运作将近10年,只要是在医院内,带教医生、实习生均可在同一台电脑的PACS内查阅、检索,调用共享的资源,自由调看X线、CT、MRI、超声和ECT等高质量图像,还能查看患者相关检查和既往检查报告, 新旧对比,为诊断疾病提供较为全面的依据;相同的病例亦能在此系统上方便地查找[2],因此只要有充足的电脑、显示屏,通过PACS医院内的实习带教就能轻松实现数字化,这极大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而在学院本部进行的见习带教――作为学生直接接触影像图像的第一个窗口,由于学校与医院的资源不能共享,很遗憾地不能运用PACS进行教学,使得数字化改革仍处在实践中摸索的阶段。
  2 影像见习带教数字化的迫切性
  既然数字化技术能为临床医学影像及实习带教提供极大的便利,那么见习带教又能否早日受惠于数字化呢。实际上,受PACS只能在医院内部网使用的限制,校内进行的影像见习课,其数字化建设远远落后,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只能采用“医学影像胶片+观片灯”的传统教学模式教学,即学生围坐在灯箱前看片并听老师讲解、然后学生分组自行看片。随着时间推移,这种方式产生越来越多的弊端:①教学胶片随着时间老化及反复使用,必然会造成其损坏、丢失、污染、错放及发霉变质等现象,数量不断减少或缺失,严重影响教学[3];②影像临床工作已实现无片化运作多年,传统胶片损坏后,不可复制,难以补充;③传统胶片成本相对较高,需要较大贮存的空间、管理也较为困难;④胶片大小固定,当学生人数过多,难以保证每个学生都能看清胶片上的图像、并听清楚老师的讲解;通过分组示教减少学生人数又会加重教师的教学负担,这种情况在扩招后尤为严峻[4];⑤不利于学生对有兴趣或难理解的部分加深学习。由此可见,传统教学模式难以延续,见习课的数字化变革势在必行。
  3 影像见习课数字化实施方法及成效
  要实现教学的全面数字化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学校与医院网络互联,安装PACS系统,但由于涉及到网络光纤铺设、患者资料保密等因素制约,目前高等医学院校仍难以实现;如果把见习课都安排在医院内上,又会因为学生众多妨碍临床工作而难以安排。因此,校内的见习课的数字化建设颇费周折。为了跟上临床医学影像全数字化的形势以及提高教学质量,在学校、医院对硬件设备大力支持下,我科自2007年开始做出大胆的尝试,分两个阶段实现见习教学的数字化建设:
  3.1 数字化教学第一阶段
  2007~2009年为数字化教学第一阶段,由授课教师利用PACS制作课件、通过多媒体演示讲解典型图像,取代以往教师用灯箱读片、学生围坐的方式,迈出了数字化见习教学的第一步。此阶段只需要每间见习教室的讲台配备一套电脑、音响、投影仪等设备就能实现,接下来学生仍旧分组用灯箱看片。
  虽然是简单的第一步,但是为教学模式注入数字化的元素,其中一个优势就在于可以充分利用庞大而丰富的PACS数据库制作计算机多媒体课件。医学影像学是图文并茂的学科,见习课是架接理论与实际应用的桥梁,其教学质量高低对整门课程起着关键作用。学生学习影像无非就是学会看图像、学会判断,因此见习课的灵魂是图像而非理论文字,图像的选取以及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理解以及学习的兴趣。PACS内存储的影像学数据是教学图像的源泉,在这里挑选图像不仅余地大、容易挑选出代表性好且又清晰的影像图像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操作省时、省力、高效,减少了数码相机拍照、扫描仪扫描、洗照片等设备和程序, 保证了图像本身的清晰度、分辨性和色彩[2,5]。其次,图像、课件均可重复使用而不存在丢失、损耗的问题,利用投影仪、麦克风、音箱等多媒体设备,既增加了见习课的学生人数也不会影响教学质量,另外也可在课件上放大图像或配以文字、箭头标识说明,显著提高了读片效果,便于学生理解,减轻教师的工作强度。再次,课后,学生可在个人电脑复习观摩课件,加深记忆。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及酝酿,笔者精心制作了呼吸、循环、骨骼、消化、五官、神经等系统多个专题、适合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多媒体影像课件,受到广大学生的好评。
  3.2 数字化教学第二阶段
  2010~2011年为数字化教学第二阶段,我院PACS数据库经过10年沉淀拥有大量影像图像,根据教学大纲,笔者下载了一批又一批典型图像,逐步建立起电子教学图库,并放置在新增的供学生使用的电脑内。每间见习科室配备30台供学生用的电脑,基本满足“一人一机”的要求。在教师用多媒体示教完毕后,学生可自行查阅、检索电脑内的电子教学图库。目前我院所建立的电子教学图库,得力于信息部门的技术援助,先运用“教学辅助打包软件”把PACS系统内的典型病例打包,然后再通过“教学辅助解包软件”放置在学生电脑内使用,此软件的功能除了可以查阅患者的各种影像图像外,还模拟了PACS部分辅助功能,包括可以查看患者的基本资料、病史,还具备影像一些后处理功能,例如调节图像对比度、亮度、放大和缩小图像, 测量病变大小等,基本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至此,影像见习实现了全面数字化教学,其优势也得到充分的体现:通过软件建立起的电子教学图库,使学生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件上的病例,开阔了学生视野,更贴近临床真实工作,可结合患者病史、基本资料,就不同的影像检查展开分析,最后可直接对照真实影像报告以及病理结果进行观摩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使其更加全面理解知识点。
  此外,教学数字化简化了影像教学资料的搜集和管理:使用PACS发报告的同时,将具有教学价值的病例资料分系统调出,用软件打包永久保存,取代了以往传统收集教学胶片的方式,避免因保管不善、见习时反复使用等造成的损毁、发黄变质、错放、甚至遗失等缺点[1,6],大大节省人力、物力以及存放空间。
  4 影像见习教学数字化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方向
  尽管见习课已经实现了全数字化的教学,但其完善是渐进、漫长的过程,需要继续不断地努力:①随着PACS的应用和发展,虽然可累积和不断产生新的可利用的教学资源,扩充和更新电子教学图库,但仍然损失许多之前用胶片记录下来的典型病例,而且有些病例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难以重现,需要花大量的人力、时间重新扫描变成数字化图像尽可能保留下来,否则将是学科持续发展的遗憾。新的教学资源补充难以在短时间实现,需要每位医教人员通力合作持之以恒提供、收集,并应落实成为一项工作内容。②网络设置是目前数字化教学的瓶颈,课堂上的电脑众多,但之间并未形成网络连接,不能实现同步操作及更新,老师只能逐台电脑补充资料,多次重复操作,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不利于管理。③软件水平有待提高,尽管信息部门目前所提供的教学病例打包软件,大大简化了图像下载的程序,而且成功模拟了PACS的部分功能,为老师和学生提供便利,但是稳定性欠佳,遇到图片量较多时阅片速度变得缓慢、甚至停滞;更新资料,不能在原有的基础上补充,而是要全部覆盖。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我院已有意向与软件公司合作,共同开发软件以改善当前不足,推动数字化教学建设更上一层楼。
  影像见习数字化作为一种崭新而高效的教学模式,拓宽了教与学的平台,解决了传统医学影像见习教学的弊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教学法。利用PACS制作多媒体课件,不断完善电子教学图库,设置多媒体教室进行网络教学、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等方法必将成为今后的医学影像学教学体系改革方向,从而使医学影像学教学更加适应现代医学数字化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永良,赵志清,杨茂洪,等.PACS 在医学影像学实习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中国实用医药,2010,5(32):236-238.
  [2]梁新强,周洋洋,陈群.浅谈PACS在影像教学中的几点优势[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0,19(4):264-265.
  [3]杨小庆,杨明,刘斌,等.PACS在构建医学影像学教学图片资源库与电子图片试题库中的应用[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1):169-171.
  [4]言伟强,刘鹏程,高文清,等.PACS/RIS在放射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应用[J].医疗设备信息,2005,20(12):53-55.
  [5]唐啸,谭伟,柯要军,等.教学PACS系统在医学影像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3):98-99.
  [6]何云峰,合嫒杰,杨开泰,等.WEB-PACS与医学影像科工作流程和管理模式变革的探索[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5):133-134.
  (收稿日期:2011-02-1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16615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