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62例急性胃痛的针灸临床治疗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对急性胃痛采用针灸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急性胃痛体会。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期间在我院针灸科就诊的62例患者进行研究,采用针灸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观察治疗后患者疼痛缓解程度、并发症等指标。结果:62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胃痛全部得到缓解,60例得到根治,2例患者针灸后联合中成药进行调理,胃痛得以根治。且无并发症产生。结论:采用针灸方法治疗急性胃痛患者成效好,副作用小,无并发症产生,值得临床加以推广。
  【关键词】 急性胃痛;针灸;临床治疗体会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07-091-01
  前言:
  胃痛,即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首载于《黄帝内径》。急性胃痛,是现代中医急症研究中根据临床症状而定的病名。历代中医文献虽无急性胃痛的病名,但其中的“胃痛”“心痛”“心下痛”“厥心痛”“胃心痛”等症状的描述已囊括了急性胃痛。本研究对急性胃痛采用针灸治疗后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总结临床针灸治疗急性胃痛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2例急性胃痛患者均来自我院针灸科门诊,其中男30例,女32例;年龄17~65岁,平均(38±10)岁;均为急性胃痛发作后24h内就诊。中医辨证属食滞胃肠型20例,寒邪犯胃型32例,肝胃气滞型10例。符合西医“急性胃痉挛”诊断依据[1]。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不同程度增高,大便常规化验有或无阳性指征。同时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胃脘痛”的诊断标准,排除因急腹症、胃出血、心绞痛等引发者。
  1.2 方法
  急性胃痛多由于暴饮暴食或饮食不洁所致,表现为上消化道的症状及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腹部不适,随后出现体液及电解质的丢失,以青年人多见。治疗方法主要为火针点刺至阳穴,毫针选取主穴中脘、内关、足三里[3],配穴随症加减。另外,急性胃痛属炎症型伴发热者,使用双侧委中、曲泽穴三棱针点刺放血治疗,临床直接取肘、腘静脉处刺血1次即可。嘱患者取坐位,医者先在“尺胃”穴及其周围找准条索状物和压痛点,用拇指按揉30~120s,同时让患者行缓慢而深长的腹式呼吸,然后再用0.30mm×40mm毫针直刺到条索状物或压痛点上,留针30min。针刺结束后即刻评定疗效。常规每周治疗2次,1周为1个疗程,部分患者治疗1次即愈。
  2 结果
  62例患者经针灸治疗后,胃痛全部得到缓解,60例得到根治,2例患者针灸后联合中成药进行调理,胃痛得以根治。且无并发症产生。
  3 讨论
  急性胃痛,临床上多因感受六淫邪气,饮食不节或者不洁,情志内伤等导致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常见的急性胃痛的证型包括肝气犯胃,寒邪客胃,饮食伤胃等实证,病因多责于气滞、寒凝、食滞等。
  寒邪客胃证寒邪客胃证急性胃痛,或因外寒客胃,或因饮食生冷,寒积于中焦,中阳被遏,胃气郁滞,络脉拘急。《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九痛叙论》提到“十二经络外感六淫,则其气闭塞,郁于中焦,气与邪争,发为疼痛”。《素问·气交变大论》有云“岁火不及,寒乃大行……则阳气不化……民病胸中痛,胁支满,两胁痛……心痛暴喑,胸腹大,胁下与腰背相引而痛”。外感寒邪,内客于胃,耗伤脾胃阳气,气机阻滞,脉络不通,发为胃脘痛。《素问·举痛论》说“寒邪客于腸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饮食生冷,寒邪凝结中焦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导致胃痛暴作。饮食伤胃证《素问·痹痛论》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曰“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脾胃司受纳、运化腐熟水谷之职,饮食过多,或嗜食辛辣而无度,喜好肥甘厚腻之品,饮酒如浆而不节等,均可导致食物停滞,胃脘部气机壅塞,不通则痛。
  历代以来,各大医家提出了胃痛的治疗大法。《医学正传·胃脘痛》曰“气在上者涌之,清气在下者提之,寒者温之,热者寒之,虚者培之,实者泻之,结者散之,留者行之”。《医学真传·心腹痛》云“夫通者不痛,理也。但通之之法,各有不同。调气以和血,调血以和气,通也;下逆者使之上行,中结者使之旁达,亦通也;虚者助之使通,寒者温之使通,无非通之之法也”。同理,急性胃痛中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3.种证型,总的治疗原则也是以“通”为法,和胃止痛。古有“通则不痛”之说,针灸治疗急性胃痛,在通的同时,需辨证配合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胃散寒等治疗以达和胃止痛之功效。如围绝经期女性情绪暴躁或抑郁者,突发急性胃痛,常常在和胃的同时,配合疏肝理气之法;青壮年男性因大量饮酒或大量进食刺激性食物导致胃腑受损突发疼痛者,常常配合消食导滞之法;小儿因胃脘部受凉或饮食生冷,突发急性胃痛者,常予温胃以散寒,和胃以止痛等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主病之为君,佐君之为臣,应臣之为使”。明代何柏斋说“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历代以来,临床用药上有君臣佐使之分,在针灸处方用穴上,同样有君臣佐使之分。针灸处方中,君穴与臣穴即是处方的主穴,.而佐穴与使穴即是处方中随证加减的穴位也即是配穴。急性胃痛的基本病机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疏通胃气是其治疗的关键。故针灸处方中,应重视腧穴配伍,根据按部配穴(局部配穴、上下配穴、前
  后配穴、左右配穴)及按经配穴(本经配穴、表里经配穴、同名经配穴、子母经配穴、交会经配穴)的原则,选取疏通脾胃气机的穴位为主穴,辨证选取具有疏肝、化滞、散寒作用的穴位为配穴,主穴与配穴相结合,达到止痛的目的。
  急性胃痛多由外感寒邪,饮食生冷,饮食不节,情志不舒引起,其基本病机是胃气阻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针灸治疗急性胃痛,在通的同时,需辨证配合以疏肝理气,消食导滞,温胃散寒等治疗以达和胃止痛之功效。选穴上讲究配伍,主穴与配穴相结合,运用合适的治疗手段,辨证采取补泻手法,或艾灸,或配合其他疗法,以疏通脾胃气机,和胃止痛。
  参考文献
  [1] 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186-178.
  [2] 康楠,唐旭东,王凤云,等.急性胃痛中医药诊疗现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3):800-802.
  [3] 曾德斌.辨证论治胃脘痛[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4,28(2):64-6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6897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