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刘完素治疗中风特色的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本文主要论述刘完素对于中风的认识,其论中风重视火热的因素是其一大特色。并对其中风病认识的背景、病因、病机、治疗等方面进行研究和整理,以冀对临床诊治起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风病;六气;火热
  中风病是临床上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謇语涩,偏身麻木为主症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历代医家多有所论述。在唐宋以前,外风论是主流思想。金元四大家之一,刘完素毕生重视《内经》的理论研究,创火热论。论述中风注重火热病机,则是其一大特色。并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认识到中风发病的内在因素,更为难能可贵。下面本文将对刘完素治疗中风的特色逐一展开论述。
  1 论中风重火热病机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医学源于生活而又服务于生活,任何一个医家、医派的学术主张,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环境、医疗现状以及时弊而提出的。历览各个医学观点提出的时代状况,都能证明这一点。同样的,刘完素以火热病机为特色的中风理论的提出,也有着自己独特的时代背景。宋末金初时期,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加之天灾横行,百姓生活困顿,导致疫病蔓延。这都对当时医学的发展与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因为沿袭宋时的用药习惯,人们仍使用《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的药物治病。而当时的大夫,也都习惯性的使用书中的药物,很少坚持辨证施治,酌情发挥。但用当时惯用的偏温偏补之药治病,效果却是奇差。刘完素医术高超,重视《内经》理论的研究,旁及易学及前代医家学说,提出医学的“法之与术,悉出《内经》之玄机”。刘氏结合当时医学、社会状况,精研五运六气学说,在《素问·热论》和《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的基础上,提出“六气皆能化火”、“五志过极皆为热甚”等观点,创立火热论。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中风的病因病机。刘氏融合了唐宋以前的“外风”理论,以阐发火热病机为特色,又提出“心火暴盛,肾水虚衰”致病,创内风火盛之说。在治疗中风方面,刘氏仍师法前人,列小续命汤为第一方,同时创制大秦艽汤、三化汤、愈风汤、地黄饮子等方,足以说明他对中风病治疗的深入研究与巨大贡献。
  2 中风的病因病机
  2.1 中风总的病因病机
  《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对中风的病因病机多有散在论述。“热气太甚,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阴气暴绝,则阳气后竭而死。俗谓中,不过尔。或即不死而偏枯者,由经络左右双行,而热甚郁结,气血不得宣通,郁极乃发。若一侧得通,则痞者痹而瘫痪也。”且脏腑机能的发挥,贵在气血流通。“夫血随气运,则其中神志清利,而应机能而为用矣”。若因热甚郁结,气血不能宣通,则“神无所用,而不遂其机,随其郁结之微甚,有不用之大小焉,是故目郁则不能视色,耳郁则不能听声,鼻郁则不能闻香臭,舌郁则不能知味。”至于中风突然昏仆,不醒人事,亦是因“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無所知也”。因热之性易与有形之物相合,故气血不能宣通,多因热甚郁结所致,“如火炼物,热极相合,而不能相离”,因此中风诸证皆因热而起。《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病机论》中“凡病肝木风疾者,以热为本,以风为标。故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肝本不甚热,因金衰而旺,肺金不能胜心火,木来侮于金,故诸病作矣”,是对中风病因病机的总结。指出中风病的发生,是以内热为本,热气太甚,扰乱心神,郁结气血不得宣通所致。
  2.2 中风的具体病因
  中风病以猝发为特点,其病因可分为产生内热的因素和诱发中风病的因素。
  2.2.1 产生内热的因素
  内热可由多种原因导致,“过度温饱,过食肥甘,激烈竞争等因素所造成的学习、工作、生活上的烦劳,精神上的紧张,情志上的不畅等。一方面,上述病因易导致食滞脾虚,湿困化热,心火易亢,肝气郁滞化热的气分热;另一方面,气分热入里,灼伤阴血,烦劳伤耗阴精,致使阴血津液亏虚,从而导致阴虚血热。”[1]这种在气分或血分的伏热即为内热,且此内热可虚,可实,可虚实夹杂。刘氏在内热的产生上,根据当时内伤杂病的发病情况,十分重视情志对健康的影响,指出“五志七情皆为火热”。 《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热类》篇中说道“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悲,一作忧。若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凡五脏所伤皆热也……七情者,喜,怒,哀,惧,爱,恶,欲;一作好,爱,恶。情之所伤,则皆属火热。”其化热的机理为“形神劳则燥不宁,静则清平也。是故上善若水,下愚如火。先圣曰:六欲七情,为道为患,属火故也。”[2]
  需要指出的是,刘氏在内热的产生上,不仅提出了“五志七情皆为火热”的论点,而且在此基础上,联系水火,心肾之间的关系,强调其可产生“心火暴甚,肾水虚衰”的内热类型,并由此而导致中风的发生。“以水静火动,静则平,动则乱;润万物者莫润于水,燥万物者莫熯乎火,水生于金而复润母燥,火生于木而反害母形,故火上有水则为既济,水在火下,不能制火,为未济。以心肾言之,心属火,肾属水,诸所动乱劳伤,以为阳火之化。一水不能制五志之火,所以心火易旺,肾水易衰。”[2]火旺水衰,热乘金肺,亢则害,乘乃制,热燥以为痰涎,神浊气血郁结,而成中风病。“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之也。亦非外中于风尔。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怫郁,心神昏冒,筋骨不用,而卒倒无所知也。”(《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
  2.2.2 中风的诱发因素
  中风病的产生除因于内热,又多由一定因素所诱发。从中风总的病因病机可知,任何产生内热的因素或使内热加重的因素均可诱发中风病。因此不难理解情志过极可诱发中风。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如中风偏枯者,由心火暴甚,而水衰不能制之,则火能克金,金不能克木,则肝木自甚,而兼于火热,则卒暴僵仆,多因五志七情过度,而卒病也。”
  结合临床,中风病亦多因感受六淫诱发。刘氏提出的“六气皆从火化”的理论则很好的解释了“内热”可因六淫的侵入而加重,诱发中风病。指出火热为病能相兼各气,各气为病又都能同化转归为火。“风热燥同,多兼化也。寒湿性同,多兼化也,性异而兼化者有之,亦已鲜矣。”(《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寒类》)说明风热燥之邪更易同化﹑兼化。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故火本动也,焰得风则自然旋转。”说明火热与风为病可相同化﹑兼化。又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所谓中风或筋缓者,因其风热胜湿而为燥,乃燥之甚也。然筋缓不收而痿痹,故诸郁病痿,皆属于肺,乃燥化也!如秋深燥甚,则草木萎落而不收,病之象也。是以手得血而能握,足得血而能步。夫燥之病,血液衰少也,而又气血不通畅。故病然也。”说明风热燥三邪为病可同化﹑兼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正因为有内热存在,才更易感受六淫而诱发中风病。如关幼波提出的“无内热不外感”的外感病发病的基本病机。[1]刘氏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中据此以病情之轻重,病位之浅深,将中风分为中腑﹑中脏。“经曰:六腑不和,流经为痈。”故中腑者,多致经络不通,而见六经之侯,病位偏于表。“中腑者,面加五色,有表证,脉浮而恶风寒拘急不仁。或中身之后,或中身之前,或中身之侧,皆曰中腑,其治多易。”中脏者,乃是风热燥并郁甚于里,影响五脏之功能,肺不主声,心不主舌,脾不能摄津液而廉泉开,则口流涎唾,肾不藏精主骨,则骨弱肌痿不能举,肝失疏泄,则气血逆乱而瘀阻。“中脏者,多滞九窍”,窍道失养,则“唇吻不收,舌不转而失音,鼻不闻香臭,耳聋而眼瞀,大小便秘结”,病情较重而难治。   3 中风的治疗
  3.1 中风先兆的治疗
  刘完素认为中风有先兆之证,“凡人如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动者,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创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服一料为效,以大剂辛温之品祛风散结,配以寒凉清热益阴兼补气和血之品标本兼顾,体现了“治未病”的思想,刘氏可谓以药物治疗中风先兆的先驱。
  3.2 中腑的治疗
  刘氏提出“中腑者,宜汗之”,本证为风热或风寒之邪侵袭,与内热相化,束表阻络,内热郁结壅滞,气血不得宣通而出现中风症状。故“若风中腑者,先以加减续命汤,随证发其表”。小续命汤用麻黄﹑桂枝﹑川芎﹑附子等大量辛温之品除风散结,兼清热益气和血之剂随六经形证加减治疗。太阳经中风,无汗恶寒者,麻黄续命汤主之,麻黄、防风、杏仁加倍,增强祛风散邪之力;有汗无风者,桂枝续命主之,桂枝、芍药、杏仁加倍,以调和营卫。阳明经中风,无汗身热,不恶寒者,白虎续命汤主之,石膏、知母各加二两,甘草加倍,增清阳明热之功;有汗身热,不恶风者,葛根续命汤主之,加葛根二两,桂枝、黄芩加倍,以生津舒筋清热。太阴经中风,无汗身凉者,附子续命汤主之,附子加倍,加干姜三两,甘草三两,以增助阳之功。少阴经中风,有汗无热者,桂枝续命汤主之,桂枝、附子、甘草各加倍,增强助阳祛风之功。“中风六证混淆,系之于少阳厥阴”,羌活连翘续命汤主之,加羌活四两,连翘六两,以增其通经引热之功。其中,刘完素还运用针刺之法随经辅助药物进行治疗,值得后世学习。
  3.3 中脏的治疗
  中脏者,“多滞九竅”,表现为窍道不利,“内有便溺之阻格”,刘氏提出“中脏者,宜下之”,指三化汤以通其滞,正如其所言:“热甚郁结不能开通者,法当辛苦寒药下之,热退结散而无郁结也。”三化汤以疏通壅滞为主,以通腑泄热之法治疗中风,并喻以急下存阴之意。且方中羌活为“支节痛太阳经风药也”,在降浊的同时又顾及了升清,以复气机之升降,同时兼顾了外风入侵的病机,此方堪称后世楷模。[3]
  3.4 心火暴甚,肾水虚衰所致中风的治疗
  由心火盛,肾水虚而不能制火,火热生风,炼液为痰所致中风,在治疗上以降心火、滋肾阴为主,少佐化痰为特色,代表方为地黄饮子。方中以熟地、山茱萸滋补肾阴,巴戟天、肉苁蓉、附子、肉桂温煦下元,引火归元,石斛、五味子、麦冬补益肺肾之阴,金水相生,壮水以济火,茯苓、菖蒲、远志化痰开窍,交通心肾,煎加少许薄荷取其轻清上升之性以清利窍道,姜、枣以和中调药。诸药同用,标本兼顾,虚实同治,水生火降,水火既济。此方为后世广泛应用,影响深远。
  3.5 中风的愈后调养
  刘氏不仅提出了中风先兆的防治,同时也对中风的善后调养作了详细论述,指出用愈风汤治疗“中风证内邪已除,外邪已尽”,以此来行导诸经。方以大量辛温、辛凉之品轻清疏风通络散结,配合行气滋阴和血之品,寒热并用,标本兼顾,不失为平和之剂,且宜久服,使结者通,虚者养,“久则清浊自分,荣卫自和”,诸经皆利。刘氏对于服用愈风汤,又主张随四时之气加减,如“望春大寒之后,加半夏二两,通四两;柴胡二两,通四两;人参二两,通四两,谓迎而夺少阳之气也……”,如此“无使五脏偏盛,及不动于荣卫”,使久服而无任何弊端。如此用药,值得我们学习。
  4 中风治疗宜忌
  4.1 忌但用峻热剂
  因“风本生于热”,服峻热剂后虽有可能使结滞开通,但倘若结滞未开,则反而会使风热转甚,“绝其已衰之阴气”。所以,治疗中风忌但用峻热之剂,若用之,必佐以寒药以调之。“凡觉中风,必先审六经之俱,慎勿用大热药乌附之类。故阳剂刚胜,积火燎原,为消狂疮肿之属,则天癸竭,而荣卫涸,是以中风有此诫。”
  4.2 忌妄用汗下
  中风有在表者,有在里者,有在半表半里者。“在里宜下,在表宜汗,在半表半里宜和解。”治疗中风时,要审其表里寒热虚实,不可妄用汗下;用汗下之法,亦不可妄意处治。
  4.3 忌脏腑脱泄
  中风患者皆金不收,肝木旺,木又能克土,故治疗中风定要调理脾胃,“大忌脏腑脱泄”。若不顾脾胃,“脾胃土气虚损,则土受肝木鬼贼之邪,而当死也。”
  4.4 小便不利者,忌用利水剂
  若中风之人出现小便不利,则多是热迫津出,津液外亡所致。若利其小便,则“荣卫枯竭,无以制火,烦热愈甚。”应该待其热退汗止,津液和,则小便自利。
  4.5 忌用龙麝犀珠
  中风之人,不宜用龙麝犀珠。“譬之提铃巡于街,使盗者伏而不出,益使风邪入于骨髓,如油入面,莫能出也。”中风为邪气引发,此类药物不但不能发散,反致邪气内闭,故不能使用。
  5 结语
  刘氏认为中风病乃是内热郁结壅滞,气血不能宣通所得。以内热为主因,且此内热强调多是心火暴甚,肾水虚衰,并可因情志过极而卒病。刘氏治此,以滋养肺肾之阴为主,佐金平木,金水相生,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配以温肾之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佐以辛温之品以化痰散结。刘氏并认为火热为病可相兼各气,与风﹑燥同化﹑兼化者多,所以中风病亦可因外感六淫所诱发。刘氏治疗兼六淫者多用辛温之品合寒凉之药以祛邪散结﹑疏清郁热为主,稍佐以滋阴。正如其在《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火类》中说“或云中风即为热甚,治法或用乌附之类热药,何也?答曰:欲令药气开通经络,使气血宣行,而无壅滞也!然亦以消风热,开结滞之类寒药佐之,可以制其药之热也。”观其所用药,辛温喜用麻黄、桂枝、川芎、荆芥穗、防风、附子、杏仁、苍术、川独活,寒凉喜用蔓荆子、甘菊、薄荷、石膏、大黄、栀子等,临床宜消息用之。如此组方,值得我们学习。可见中风病类型复杂,临床当辨别清楚,选方用药勿犯虚虚实实之戒。
  但刘氏针对中风病因强调以内热为本未免有些偏颇,后世医家对中风病在病因病机方面又有所补充。病因方面,中风病总的来说是由气血不通所致,而导致气血不通的因素除内热以外,虚、痰等均可致。刘完素虽也涉及痰、虚等因素,但论述并不系统。后世医家,如李东垣从气论治,朱丹溪从痰论治,张景岳从内伤积损论治,使中风病因有所完善。病机方面,民清时期医家受西医学的影响,对中风的病机认识有所创新。代表医家当推张锡纯,他认为中风病可由“上升之血过多,致脑中血管充血过甚,隔管壁泌出血液,或管壁少有罅漏流出若干血液,若其所出之血液,黏滞左边司运动之神经,其右半身即偏枯,若黏滞右边司运动之神经,其左半身即偏枯。此时若投以拙拟建瓴汤,一二剂后头痛眩晕即愈。继续服之,更加以化瘀活络之品,肢体亦可痊愈。”[4]此是血不循常道,溢出脉外,黏滞脑髓神经所致中风,并将病位明确于脑。观建瓴汤组方,以降上逆气血为主,“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总之,治疗中风关键是使气血流通,不离常道。“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可清热,可化痰,可逐瘀,可发汗,可攻下,可补虚,可降逆。气血流通,则使“元真通畅,人即安和”,中风不作。
  参考文献
  [1]奇京.关幼波从气血辨证治疗疾病的学术思想及经验J.2001.
  [2]严世芸.中医医家学说及学术思想史.宋金元医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204-206.
  [3]丁元庆.论刘完素对中风病的贡献[J].中医文献杂志,2008.
  [4]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医论篇.论治偏枯者不可轻用王勋臣补阳还五汤[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5]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
  [6]刘完素.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7085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