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随机对照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对比醒脑静注射液与红花注射液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1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 各5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在此基础上, 研究组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 参照组采用红花注射液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4.12%明显优于参照组的76.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较红花注射液, 对脑梗死患者应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效果较为突出,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
【关键词】 醒脑静注射液;脑梗死;随机;疗效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1.046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 是指因脑部血液供应障碍, 缺血、缺氧所导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脑梗死的临床常见类型有脑血栓形成、腔隙性梗死和脑栓塞等, 脑梗死占全部脑卒中的80%。脑梗死不仅给人类健康和生命造成极大威胁, 而且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极大的痛苦和沉重的负担, 脑梗死属于致残率较高的脑血管疾病, 其具有病情发展快、发病征兆轻的特点, 好发于老年人群中, 严重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1]。为了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救治效果, 近几年, 我国经研究发现醒脑静注射液对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重大意义。基于此, 作者本次通过选取本院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102例脑梗死患者展开探讨, 且进行分组, 然后分别予以红花注射液治疗与醒脑静注射液治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7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10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全部患者均通过《1995年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诊断[2], 且符合诊断标准, 研究符合伦理道德, 患者知情同意, 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可能影响本次研究的其他疾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 各51例。参照组患者中男30例, 女21例;年龄45~74岁, 平均年龄(63.6±4.8)岁。研究组患者中男32例, 女19例;年龄43~76岁, 平均年龄(62.7±5.2)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治疗方法 全部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常规对症治疗, 主要包括静脉输液、呼吸道通畅护理、降低颅内压治疗、休息指导等。在此基础上, 参照组患者采用红花注射液(山西太原华卫药业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14020007)治疗, 将20 ml红花注射液加入0.9%的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2周;研究组患者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无锡济民可信山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 国药准字Z32020563)治疗, 将20 ml的醒脑静注射液加入0.9%的氯化钠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 1次/d, 连续治疗2周。
1. 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得分越低, 神经功能缺损越轻。Barthel指数评分得分越高, 生活质量越好。疗效标准以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变化情况为依据, 痊愈:患者的意识状态已完全清醒, 肢体肌力恢复良好,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幅度≥90%;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好转, 肢体肌力恢复一般,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治疗前下降幅度达到30%~89%;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病情有恶化现象。总有效率=(痊愈+有效)/总例数×100%[3]。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参照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17、22、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研究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30、18、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 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 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是目前国内起病急、发病率和致残率较高的疾病, 它是神经内科中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 主要由于患者颈内动脉或者大脑中的动脉主干闭塞引起[4, 5]。此疾病可导致患者的神经功能严重受损, 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安全, 以至于使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甚至給患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 对脑梗死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非常重要[6]。对于常规的红花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只是脱水降颅内压, 维持患者生命指征稳定, 稍微控制并发症, 并没能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7]。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近年来, 我国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有研究表明, 醒脑静注射液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治疗方案是目前被人们所公认的最佳治疗方法[8]。醒脑静注射液的主要成分包括冰片、栀子、郁金、麝香等, 因此, 醒脑静注射液不仅能够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还能破瘀解郁、开窍通络[9]。此药物可双向调节患者中枢神经系统, 它可催醒患者脑组织, 使其身体体征在短时间内得以恢复, 同时减少患者急性脑缺血的应激反应, 从而对脑组织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 是患者最佳的治疗方案[10-12]。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理想方法, 可有效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 促进患者生活质量提高[13, 14]。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参照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17、22、12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76.47%;研究组患者痊愈、有效、无效分别为30、18、3例, 治疗总有效率为94.12%;研究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 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 研究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参照组, Barthel指数明显高于参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为了提升脑梗死患者的治疗效果, 相较于红花注射液, 建议采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方案, 有助于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张阳, 谢云杰, 魏玉镇, 等.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陕西中医, 2016, 37(8):997-999.
[2] 乔潜林, 白新学, 刘海玉, 等. 醒脑静注射液对脑出血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神经功能与凝血功能和炎性指标的影响.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7, 27(17):3878-3881.
[3] 鄭敏, 季雪莲, 王慧敏.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生化指标影响的临床研究. 中华肿瘤防治杂志, 2016(s2):59-60.
[4] 牛艳花, 胡向英, 宋昌鹏, 等.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老年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6, 31(8):1181-1183.
[5] 王莉.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急性期非痴呆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疗效观察. 陕西中医, 2017, 38(8):989-990.
[6] 王彦娟. 醒脑静注射液辅助治疗酒精所致急性精神症状患者临床疗效随机对照研究. 河北医学, 2016, 22(8):1307-1310.
[7] 张立, 艾妮. 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opeptin、NT-proBNP水平及NIHSS评分的影响. 河北医药, 2016, 38(14):2149-2151.
[8] 李春雷, 张峰.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对老年急性脑梗死病人MMP-9、BNP及Cys-C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7, 15(12):1435-1438.
[9] 陈斌, 金林, 王元刚, 等. 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吡拉西坦治疗脑出血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 现代药物与临床, 2017, 32(4):621-624.
[10] 李曼, 刘丙营, 潘东. 脑苷肌肽联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研究.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7, 11(2):80-81.
[11] 王峰.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34):4362-4363.
[12] 卓安民.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2005, 12(2):39-40.
[13] 臧泽林, 王尚君, 曹海泉.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昏迷的临床观察.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20(11):1323-1324.
[14] 罗金凤, 李文华, 刘增香, 等.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老年患者的疗效及对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 海峡药学, 2015(9):143-144.
[收稿日期:2018-09-2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888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