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目的:探讨在无痛胃镜下通过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于胃息肉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2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两组,每组为46例。其中,A组应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B组应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对比两组患者的切除完全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经过治疗后,B组相较于A组,患者切除完全率明显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结论:在治疗胃息肉病症中通过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可以有效提高胃息肉切除的完整性,改善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手术中的不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无痛胃镜;高频电电切术;胃息肉;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539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9)14-107-02
  胃息肉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黏膜表面病变类型,在息肉较小时无明显症状,随着息肉的发展会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恶心呕吐、消化道出血等,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而对于胃息肉的尽早发现和及时治疗十分有必要[1]。鉴于此,我院特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前来就诊的92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和探讨在无痛胃镜下通过高频电凝电切术对于胃息肉治疗的临床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6年11月-2018年11月前来我院就诊的92例胃息肉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且按照随机原则分成A、B两组,每组为46例。其中,A组患者男26例,女20例,年龄为34-75岁,平均年龄为50.6±5.5岁,增生性胃息肉为3例,腺瘤性胃息肉43例;B组患者男25例,女21例,年龄为36-71岁,平均年龄为51.4±5.2岁,增生性胃息肉为4例,腺瘤性胃息肉42例。对比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胃息肉病理类型等一般临床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A组:应用常规手术切除治疗。对患者行常规胃镜检测,观察患者胃息肉组织的直径大小。如果患者胃息肉直径小于0.5cm,可通过活检夹将息肉夹除或点除;如果患者息肉直径介于0.5-2cm,可通过圈套器将息肉圈住后使用电凝切除;如果患者息肉直径大于2cm,可将胃息肉分成2-3块予以电切。完成胃息肉切除后,将切除的息肉组织进行送检。
  B组:应用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叮嘱患者术前6-12h禁止摄入食物,建立静脉通道,向患者注射短效麻醉药物,帮助患者迅速进入镇静和浅睡状态。通过胃镜观察患者胃息肉组织,切除胃息肉方法与A组操作一致。
  1.3 评价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行手术切除后胃息肉是否存在残留组织,以及两组患者术后是否存在腹痛、出血、穿孔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B组相较于A组,患者切除完全率明显更高,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見表一。
  经过治疗后,B组相较于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更低,组间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P<0.05)。见表二。
  3 讨论
   胃息肉是从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形成隆起性病变,多发于中老年群体,在息肉组织较小时无明显症状[2]。随着胃息肉的发展出现症状时多表现为上腹部隐痛、腹胀、不适,有的会出现恶心呕吐、上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等,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无痛胃镜检查在检查前注射麻药,对患者中枢神经予以抵制,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不会出现不适反应,提高患者在检查过程中的依从性和耐受性。在无痛胃镜检查下,可发现胃息肉呈圆形或椭圆形隆起,一般直径为0.5-1cm,少数大于2cm,并且确定胃息肉组织性质及类型[3]。综上所述,在治疗胃息肉病症中通过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可以有效提高胃息肉切除的完整性,改善患者术后出现的不良反应,减少患者手术中的不适,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 凡国书. 胃镜下胃息肉切除后出血情况的62例临床分析[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4,07:140-141.
  [2] 任江南,王国杰,李啸峰,郭惠学. 胃底息肉切除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防治分析[J].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6,08:921-923.
  [3] 王瑜. 电子胃镜胃息肉电切术患者安全性以及有效性探讨[J].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7,16:125-126.
  [4] 刘春锋,刘君. 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胃息肉的临床研究[J]. 中国农村卫生,2018,09:52-5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2769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