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预防接种副反应AEFI处置干预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目的: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出现原因以及处置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方法:选取在2018年01月-2018年12月在我院接种后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患儿48例,根据实际情况来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保证干预效果。结果:通过相应处置干预措施使得干预前后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91%和4.64%,差异显著,具备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针对性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控制预防接种副反应出现,为疫苗接种作用的发挥和儿童自身安全健康提供保障。
【关键词】预防接种;预防接种副反应;针对性干预措施
【中图分类号】R1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3--02
前言: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医疗技术也获得非常良好的发展,对于古代和传统意义上的难治性疾病,比如天花,在现阶段都可以通过接种疫苗的方式起到良好预防作用,尤其是对于自身免疫力相对较低的儿童来说非常重要。在此过程中疫苗本身的质量和预防接种副反应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只有保障以上两点才能够保证疫苗及时发挥自身作用,抑制传染疾病的发展。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通过选取在我院接种疫苗的人群,并根据一定筛选标准选择临床试验对象,其中总共选取在2018年01月-2018年12月内在我院接种疫苗的共有345人,男性有170人,女性175人。其中预防接种发生副反应的患者共48例,绝大多是为儿童,其中男性25例,女性23例,年龄在3岁到17岁之间。通过将接种疫苗人数和接种后发生预防接种副反应患者分为两组,两组人数分别为345人和48人,但从性别、年龄组成、接种疫苗类型等几方面来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差异显著,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通过对48例患者所出现的预防接种副反应类型总共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是一般反应,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1-2天内出现呕吐、腹泻、头痛、高热、疫苗接种部位出现红肿发炎等都是常见的一般反应症状,对于以上症状是否由疫苗所导致的需要进行一定的分析和研究,共有10人,占总人数的20.83%。第二种是偶合反应,患者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感冒、肺炎等症状的共有26人,其中发现11人发生偶合反应的患儿是在接种疫苗之前就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占总人数的22.92%;有15人的偶合反应是由疫苗接种所带来的,占总人数的31.25%。第三种是异常性反应,诱导患者不同免疫机制异常和非特异性反應(如卡介苗的无菌性浓肿、继发感染、身体素质、过敏反应等)相关,此类反应的表现主要是长时间具有头晕感、接种部位出现发炎感染和红肿等状况,共12例,占总人数的25.00%。
对于在接种疫苗之后出现的预防接种副反应,可以通过以下几种不同的干预措施来开展工作,第一点提升预防接种人员的安全接种意识和无菌操作技术,其中可以通过定期开展培训的方式,通过培训接种注意事项、无菌技术操作等方式,保证接种人员能够不断更新并加深对相关疫苗的关键内容的掌握。第二点在接种前需要适当加以干预,比如说是在正式接种之前医生或接种人员可以询问与疫苗有关的问题,比如是否有过敏源头、接种禁忌症、身体健康状况、其他疫苗接种情况、既往病史等关键内容,为后续的接种工作提供保证,控制预防接种副反应的出现几率。家长在此过程中也需要多加注意,更多的掌握一些基本医疗知识。第三点接种过程中实施护理干预,仔细核对儿童接种前干预信息,仔细准备接种器具和疫苗,严格按照接种流程正式接种疫苗。为保证疫苗接种顺利性,可以通过家长固定或准备一些小物件来吸引其注意力,避免扭动影响接种效果。第四点接种后干预:在接种疫苗之后可以先让儿童在留观室内观察30分钟,未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才能离开医院。避免在接种疫苗后24小时内出现剧烈运动、吃生冷且易过敏的食物、禁止洗澡。
1.3 判定标准 在实施干预之后查看一般反应、偶合反应、异常性反应三种不良反应出现人数和出现几率。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认为在满足P<0.05条件之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通过以上方法实施干预之后,出现预防接种副反应的人数共有16人,占总人数的4.64%,和干预之前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率13.91%相比较来说,具备显著的差异,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进步为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带来极大的便利,通过多种先进技术为世界范围内许多疑难杂症的解决提供有效途径,也有效促进预防接种体系的完整,有效提升人们的免疫力,控制免疫规划针对传染疾病发生率,尤其是对于免疫力和抵抗力都相对较低的儿童来说接种疫苗尤为重要。但疫苗作用的发挥和疫苗接种副反应出现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体质、疫苗质量、接种质量和接种时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疫苗接种副反应会严重影响疫苗作用发挥甚至对患者身体带来严重副作用。通过对预防接种副反应出现原因进行分析和研究并采用具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来控制预防接种副反应发生几率。
总的来说通过在接种前、接种中、接种后三阶段实施干预的方式,能够有效的降低预防接种副反应出现几率,保证疫苗的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发挥,在后续工作中开展“妈妈课堂”和实际情况相结合进行相应的干预措施。
参考文献
刘容珍. 浅析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置干预措施[J]. 江苏卫生保健, 2014(6):26-26.
丁燕燕. 浅析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及处置干预措施[J]. 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5.
邓晓红. 儿童预防接种常见不良反应原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 中外医学研究, 2014(27):131-13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49285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