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评价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究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方法 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0例。对照组患者应用常规性护理, 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动康复护理。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及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结果 干预前, 研究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7.05±3.73)%、(48.15±4.37)mm、(64.23±2.57)mm、(301.52±7.59)pg/ml, 对照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6.47±4.12)%、(48.21±4.25)mm、(64.89±2.08)mm、(300.75±8.27)pg/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55.43±3.59)%、(36.23±4.87)mm、(56.41±3.22)mm、(221.54±5.23)pg/ml, 对照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44.18±3.64)%、(41.29±3.77)mm、(61.28±2.74)mm、(261.79±5.48)pg/ml;两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均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动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值得推荐。
【关键词】 慢性心力衰竭;运动康复护理;心功能;改善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27.078
慢性心力衰竭好发于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病患者群体, 该病将引发心功能失常、耐力降低、液体潴留等症状, 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严重影响[1]。临床常应用常规药物治疗, 虽能达到一定改善效果, 但无法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2]。为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 应当加强对患者的运动康复护理, 通过科学、合理的运动提升患者心功能[3]。本文主要探究运动康复护理对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6年1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80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 各40例。研究组中男24例, 女16例;年龄55~81岁, 平均年齡(66.49±4.8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6例, Ⅲ级14例, Ⅳ级10例;病程1~5年, 平均病程(2.84±1.11)年。
对照组中男25例, 女15例;年龄53~80岁, 平均年龄(64.89±5.0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7例, Ⅲ级14例, Ⅳ级9例;病程1~4年, 平均病程(2.51±0.89)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常规药物治疗,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对照组应用常规性护理, 护理人员为患者普及慢性心力衰竭相关健康知识, 并适当讲解, 若发现患者存在负面情绪, 应当予以适当安抚、引导, 并展开饮食、作息干预, 监督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并告知其适当运动能够帮助身体康复, 鼓励患者锻炼身体。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运动康复护理, 具体内容如下。①加强护理人员的运动康复指导技能培训, 包括对患者病情、心功能分级的评估, 展开专业运动康复培训, 使护理人员能够掌握各类康复运动培训方法及康复仪器的使用。同时, 制定运动康复护理流程, 护理人员严格评估患者病情, 依据流程展开护理。②患者入院后, 首先完善相关检查, 做好病情记录, 并就护理流程为患者进行讲解, 引导患者配合护理方案展开护理, 帮助其建立康复信心。依据以下流程展开护理:第1~2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展开床上被动活动, 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活动四肢、翻身等, 2次/d, 5 min/次;第3~4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关节活动, 包括膝关节、踝关节等, 运动方式为内旋、外旋、屈曲、过伸等, 2次/d, 10 min/次;第5~6天: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展开床上拓展活动, 对腿部、肩部、胸部进行锻炼, 2次/d, 10 min/次;第7~8天:借住椅子展开康复运动, 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在椅子上静坐, 2次/d, 10~15 min/次;第9~10天:医疗体操锻炼, 指导患者展开颈部、肩部、上肢活动, 2次/d, 20 min/次;第11~12天:步行锻炼, 步行100~500 m, 2次/d, 3~5 min/次;第13~14天:上下楼梯锻炼, 患者在护理人员看护下爬行楼梯, 2次/d, 活动时间为1~3 min/次。康复锻炼2周作为1个疗程, 持续锻炼
1个月。③护理人员在展开运动康复护理时应当依据患者的心功能分级对护理进度进行适当调整, 若患者心功能为Ⅳ级, 则应先严格卧床休养, 后逐步展开床边、室内活动, 锻炼时护理人员为患者展开被动锻炼, 协助其关节被动活动。定期评估患者病情, 情况稳定后则可帮助患者进行床边运动, 采用扶手椅协助, 并对患者、家属进行指导, 使其掌握自我护理管理方法, 培养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 包括刷牙、洗脸等, 并指导患者掌握、适应床上排便, 尊重患者隐私, 以平等、正常的目光注视患者, 并做好心理疏导。若患者心功能为Ⅲ级, 可先行卧床休养, 后开展适度床边运动, 在护理人员扶持下展开步行锻炼, 患者不适反应消失后, 可在室内展开缓慢步行锻炼, 适应后可根据康复锻炼流程, 逐步增加活动量, 运动过程中指导患者适当休息, 家属、护理人员协同锻炼患者自主离床排便。若患者心功能为Ⅰ、Ⅱ级, 则应尽早进行室内步行康复锻炼, 并选择适当的步行距离, 一般为500 m, 运动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反应, 循序渐进提升其运动耐量, 如有心慌、气促等反应则应暂停或减少运动量。 1. 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功能指标(LVEF、LVESD、LVEDD)及血浆BNP水平变化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干预前, 研究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7.05±3.73)%、(48.15±4.37)mm、(64.23±2.57)mm、(301.52±7.59)pg/ml, 对照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36.47±4.12)%、(48.21±4.25)mm、(64.89±2.08)mm、(300.75±8.27)pg/ml,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研究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分别为(55.43±3.59)%、(36.23±4.87)mm、(56.41±3.22)mm、(221.54±5.23)pg/ml, 对照组LVEF、LVESD、LVEDD、
血浆BNP水平分别为(44.18±3.64)%、(41.29±3.77)mm、(61.28±2.74)mm、(261.79±5.48)pg/ml, 两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均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慢性心力衰竭属于心内科高发疾病, 患者因心肌损伤, 导致心脏处于长期性高负荷, 心肌收缩力降低, 致使其心室供血出現异常, 诱发系列失代偿或恶化反应[4]。以往治疗过程中, 患者需长期卧床休养, 联合服药治疗, 患者活动受到限制, 且体力康复效果较差, 极易导致长期性运动耐量降低、焦躁不安、肌肉萎缩等临床症状[5]。故有必要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实施针对性的运动康复护理, 以运动改善患者的心肌缺血症状, 改善其心功能。
在应用运动康复护理前, 应先对护理人员展开培训, 进一步提升护理人员在病情评估、指导运动康复等方面的能力。护理人员在开展运动康复护理过程中, 严格依据护理流程指导患者展开锻炼, 能够提升护理工作的规范性、科学性。同时, 加强对患者心功能的评估, 依据患者心功能具体情况展开护理, 适当调节护理进度, 能够进一步提升护理的针对性, 促进患者康复。本次研究结果显示, 干预前, 两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 两组LVEF、LVESD、LVEDD、血浆BNP水平均优于干预前, 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明运动康复护理对于患者的心功能具有较优的改善效果。
综上所述, 运动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 值得推荐。
参考文献
[1] 王晓容, 莫绍琴, 李林妮, 等. 康复运动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医药指南, 2018, 16(12):
152-153.
[2] 赵黎. 运动康复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河北医学, 2017, 23(6):1052-1055.
[3] 叶磊, 王秋莉, 周意, 等. 运动康复护理模式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影响.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 22(33):4830.
[4] 朱春霞. 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6, 2(9):95-97.
[5] 黄鸣, 徐慧玉. 运动康复护理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中国当代医药, 2017, 24(21):187-189.
[收稿日期:2019-04-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150535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