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清热燥湿 食野之芩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荣蔚

  黄芩是一种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在《中国药典》的成方制剂中,黄芩的入方率达到22.6%。黄芩,别名枯芩、腐肠、山茶根、黄芩茶、土金茶根,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药材性状略呈圆锥状,外皮褐色。干燥根呈倒圆锥形,扭曲不直,长8~25厘米;表面棕黄色或深黄色,有稀疏的疣状细根痕,上部皮较粗糙,有扭曲的纵皱纹或不规则的网纹,下部皮细,有顺纹或细皱纹,上下均有稀疏的疣状支根痕;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深黄色,中间有棕红色圆心。老根断面中央呈棕褐色或棕黑色,枯朽状或空洞,气微,味苦。关于黄芩的苦味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乔山药草有两种特别珍贵,那就是“孩儿参”和“黄芩”。孩儿参长得又白又嫩,黄芩长得黄亮而消瘦。相传,原来孩儿参和黄芩长在一起,它们一块儿汲取阳光雨露,一块儿长大。黄芩称孩儿参为姐姐,孩儿参称黄芩为妹妹,情同亲姐妹。几年过去了,它们都长成了大姑娘,尤其是孩儿参,不但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性格温柔,年老体弱的病人都特别喜欢它,许多疑难杂症,一经它医治,很快就好了。黄芩妹妹看到那么多人喜欢孩儿参姐姐,冷落了自己,心里很不舒服,渐渐疏远了孩儿参。两人的关系越来越僵,孩儿参借机离开乔山,搬到了北山。自从孩儿参姐姐走后,黄芩妹妹开始还很高兴,可是日子久了,她也渐渐感到无聊和寂寞。想起和孩儿参姐姐一块相处的快乐时光,心里十分后悔,常常暗自流泪,看病的人知道是它赶走了孩儿参,都骂它黑了心。黄芩心里虽很苦,但终难启齿。久而久之,黄芩的心真的变成黑色的了,味也更苦了。
  明朝杜文燮在所撰《药鉴》中论黄芩:“气寒,味苦平,气厚味薄,无毒,可升可降,阴也。主治诸经实热。中枯而飘者,泻肺火,清痰利气。细实而坚者,泻大肠火,养阴退阳。又枯者除寒湿,去热于肌表。坚者滋化源,退热于膀胱。”其以条粗长、质坚实、色黄、除净外皮者为佳;主产于河北、内蒙古、山西、山东和陕西等地,以山西产量最多,河北承德产的质量最好;春秋两季采挖,除去残茎、须根及泥沙,晒干。黄芩除生用外,炮制分为蒸透或开水润透切片,酒炒或炒炭用。
  《本草纲目》记载黄芩:“治风热、湿热、头痛、奔豚热痛、火咳肺痿、喉腥、诸失血。”“得酒上行,得猪胆汁除肝胆火,得柴胡退寒热,得芍药治下痢,得桑白皮泻肺火,得白术安胎。”《本草汇言》作者倪朱谟论述黄芩曰:“清肌退热,柴胡最佳,然无黄芩不能凉肌达表。上焦之火,山桅可降,然舍黄芩不能上清头目。所以方脉科以之清肌退热,疮疡科以之解毒生肌,光明科以之散热明目,妇女科以之安胎理经,此盖诸科半表半里之首剂也。”《本经疏证》则列举医圣张仲景以黄芩配伍的众多成方:“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蜇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黄芩含有黄芩苷元、黄芩苷、汉黄芩素、汉黄芩苷、黄芩新素、苯甲酸、β-谷甾醇等成分。黄芩煎剂在体外有较广的抗菌谱,对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百日咳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等均有抑制作用;对流感病毒、钩端螺旋体及多种致病真菌亦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解热、降压、利尿、镇静、利胆、保肝、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以及抑制肠管蠕动等功能。黄芩苷元、黄芩苷对豚鼠离体气管过敏性收缩及整体动物过敏性气喘,均有缓解作用,与麻黄碱有协同作用。
  黄芩临床应用于湿热所致的多种病症,如湿温、黄疸、泻痢、热淋、痈肿疮毒等;配滑石、通草、白蔻仁等渗利化湿药,可治湿温发热、胸闷、苔腻之证;配伍黄连,可治肠胃湿热所致的泻痢;配伍生地、木通,可治下焦湿热,小便涩痛;配以天花粉、白芷、连翘,可治痈肿疮毒;可辅佐栀子、茵陈等药,治疗湿热黄疸,增强清肝利胆的功效;用于湿热病壮热烦渴、苔黄脉数等证,常与栀子、黄连、石膏等配伍,清气分实热,并有退热功效;清解热邪,配伍柴胡,用于寒热往来证,可解少阳之邪,如小柴胡汤;用于肺热咳嗽,单用即为黄芩散,可清肺热,配伍半夏、天南星,可治咳嗽痰壅之证;用于内热亢盛,迫血妄行所致的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崩等证,可单用黄芩炭,或配伍生地、白茅根、三七等药,具有清热与止血的双重作用;用于胎热不安,常与白术、当归等配伍,达到清热安胎功效。
  关于黄芩的清热燥湿作用,医药学家李时珍有过亲身体验。李时珍自幼聪明伶俐,好学上进。在他16岁时,突患急病,咳嗽不止,并且久治不愈。随着病情加剧,他每日吐痰碗余,烦渴引饮,骨蒸劳热,六脉浮洪,虽服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解表退热、润肺清心、清热化痰之剂却毫无效果。方圆百里的名医都束手无策,认为他已无药可救。正在李时珍的父母悲伤绝望之际,村里来了一位从远方云游到此的道士。闻言道士专治疑难杂症,李时珍的父亲急忙把道人请到家中给儿子看病。道士号了脉象,捋捋长髯说:“不妨事,此病只需用黄芩1两,加水2盅,煎至1盅,服用半月即可痊愈。”时珍的父母半信半疑地按方煎药。半月之后,李时珍果然身热全退,痰多咳嗽的症状消失,身体逐渐恢复健康。一味黄芩居然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治疗效果。李时珍对黄芩的疗效深感神奇,对这位身怀绝技的道士更是钦佩不已。从此,他便跟随道人刻苦钻研医学,读遍历代医书,踏遍青山绿川,终于在医学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为杰出的医药学家。在他编著的《本草纲目》中,李时珍对黄芩夸赞曰:“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
  黄芩一般用量为3~10克,煎服或入丸散。清热多用生黄芩,安胎多用炒制品;清上焦热可用酒芩;止血则多炒成炭用。本品苦寒伐气,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黄芩由于生长年限不同,性状大小不一。市场上曾有条粗枯心大的黄芩王、大枝芩;条较细,枯心小的枝芩;撞皮时折断的尾部,即无枯心的尖芩;苦老腐朽之老根皮和破头块的瓣芩。后经国家卫生部制定统一标准,将黄芩分为条芩和枯碎芩两个规格。条芩分为一、二等,枯碎芩为统货。川、云、贵所产的滇黄芩,又称西南黄芩、大黄芩,原属地产地销品种,如质量符合部颁标准要求,亦可作为药用。
  黄芩忌用水洗,因其遇冷水或潮湿会变成绿色,其原因是黄芩中含有的酶,在一定湿度和温度下,可以酶解黄芩中的黄芩苷和汉黄芩苷,产生葡萄糖醛酸与两种苷元,即黄芩素和汉黄芩素。而其中的黄芩素,是一种邻位的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定,容易氧化而呈绿色。因此冷浸会降低有效成分含量而影响疗效。国家药典对黄芩规定了含量测定标准,要求含黄芩苷(C21H18O11)不得少于8.0%。
  经典处方:
  1 小柴胡汤(《伤寒论》)处方组成:柴胡3钱,黄芩3钱,半夏3钱,人参1钱,甘草2钱,生姜3钱,大枣3枚,水煎,去渣再煎,分三次温服。该方治疗病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胸胁胀满,心烦喜呕,不思饮食,口苦咽干和目眩等症状;或妇人伤寒,热入血室;以及疟疾,黄疸等杂病见少阳证者。
  2 黄芩汤(《伤寒论》)处方组成:黄芩3两,芍药2两,甘草2两,大枣10枚,以水10升,煮取3升,去渣,温服,分早、中、晚3次服尽。本方治疗太阳(表证),少阳(半表半里证)合病的下利,证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热痢脓血,里急后重,舌质红,脉弦数等。
  3 半夏泻心汤(《伤寒论》)处方组成:半夏3钱,黄连1钱,黄芩、于姜、炙甘草、人参各2钱,大枣4枚,水煎,分三次温服。本方治疗半表半里的小柴胡汤证被误下,造成心窝部胀满而不疼痛,使中焦气化失常,出现胸中痞满,发热而呕,饮食不下等症。方中黄芩、黄连苦寒泻热而降阳,干姜、半夏,辛温散痞而和阴,再加人参、炙甘草、大枣以补被误伤的脾胃之气,使阴阳升降恢复正常,自然上下交通,痞满呕逆都可痊愈。
  4 凉膈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处方组成:芒硝、大黄、炙甘草各20两,黄芩、薄荷、栀子仁各10两,连翘40两,共研粗末,每次用2钱,加竹叶7片,白蜜少许同煎温服。凡膈间有实热,中焦燥实,烦躁口渴,目赤头眩,大小便秘,吐血,衄血等症,服用此方便可消除。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6/view-32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