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证工程硕士生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通过对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办学实践的经验总结,本文分析了近几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人员分布及生源质量,对于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工程硕士招生工作,提出了一些解决途径。
【关键词】工程硕士招生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0)08-0046-02
【Abstract】The paper analyses the personnel distributions and students quality that enter oneself for master of engineering by summarizing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s on the master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It presents some methods that how to recruit the students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Key word】Master of EngineeringRecruit the student Status in quo
自1997年国家正式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以来,已批准了212个培养单位具有工程硕士招生权,现涉及4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4万余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工程硕士现已成为我国专业学位中涉及专业最多、招生规模最大的一种学位类型。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程硕士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教育规律和办学模式仍在摸索中,为了大力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国家下放给各高校较大的办学自主权,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高校的积极性。但随着招生规模的迅速扩大,以及工程教育的市场化,部分高校由于缺乏对工程硕士教育的正确认识,在功利主义的驱动下,不顾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培养能力的限制,变相地降低学位的权威性和严肃性,进一步加深了社会上对工程硕士教育质量不如工学硕士教育质量的偏见。同时工程硕士教育由于属于在职教育,受市场需求的影响较大,还存在着生源不足、生源不稳和生源质量下降等生源问题。生源问题方的存在加大了高校招生工作的难度,使得相当一部分学校无法切实制定本单位工程硕士培养的长期规划,进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无法保证生源的情况下,有些高校录取的工程硕士跟着工学硕士班就读,简单的改改几门课就算是工程硕士的培养计划。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认识,在发展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对于招生政策根据招考形势也需要做出适时的调整。今年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的《关于2009年招收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出现连续3年招生不足10人的工程领域,将停止该领域的招生。”这是旨在通过扩大招生规模来优化高校教育资源、保证培养质量的一个重大举措,同时也给招生单位提出了新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我校属中央与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为主的高校,是我国首批同时获得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现已在13个工程领域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2010新增加3个工程领域)。这几年我校工程硕士招生规模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势头,比如,2007年至2009年现场确认人数依次分别是:151人,196人,227人。单从数字来看是在保持稳定的增长,但是仔细分析一下依然存在问题,好几个工程领域当年在外有开设新班的时候人数就比较多,等到下一年没有新的教学点时,人数就会剧减,甚至会出现无人报考的现象。现就如何在新的形势下保持招生规模的稳步增长谈谈本人的一些想法。
一、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校外基地培养,只要是依托企业建立校外研究生培养基地,在校外实施分段教学和开展论文研究;另一种是校内集中培养,主要是针对一些企业急需的个别专业人才培养需求,根据学生来源分散、专业各异、不宜在校外集中的特点,采取学生到校集中授课和在企业开展论文研究工作的培养方式。不管选择这两种培养模式的哪一种,都是要和企业有一定的联系。工程硕士学位的设立,加强了企业与学校的联系,实现了优势资源的互补。企业具有资金、市场优势,高校具有信息、人才优势,通过培养工程硕士为企业输送了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学校通过工程硕士的培养使教育直接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是教育日益社会化的体现。我校先后与西北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公司、中南勘测设计院宜昌分院、西安印钞厂等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培养协议,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保证了学校工程硕士招生的规模。近几年报考我校工程硕士的考生中有80%是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进行报名的,这足以说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对于保证高校生源的重要性。
二、树立工程领域品牌,突出特色,加大宣传力度。
在教育市场化的今天,要想在竞争中赢得市场,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品牌,只有品牌做大做强才会得到企业和考生的认可。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立足内部,仔细研究我们工程领域的特色,突出特色,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具体培养的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需要,适当调整教学内容,以满足企业当前的需要,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自身岗位的工作实际,以解决实际工作中的工程难题为依托来组织。这样既解决了实际的工程问题,也让学员在工作中增长了知识,为社会培养了技术人才;再次就是要加大宣传,不能在办公室里面坐、等、靠,要走出去,进入企业开展现场咨询,宣传学校特色、工程领域专业特色,加深社会、企业及其员工对工程硕士的熟悉度和了解度,提高学校工程硕士的知名度。在以企业为主的情况下,将招生对象拓展到各种规模和各种经济性质的企业在职技术人员,例如近年来我国中小型企业发展速度很快,2006年中小型工业企业总产值就占所有工业企业产值的65%。中小型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人才短缺的问题,因此为中小型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工程硕士教育,既能帮助在职人员继续“充电”,还能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同时本人在这几年招生工作中发现,在报考我校的工程硕士中有许多都是本校的毕业生,他们在参加工作以后想进一步进修深造往往选择在母校,这也是一种潜在的生源,是一个“后备军”,所以在每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中我们也应该加大工程硕士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学子对我校专业学位的认识,这在以往几乎是个空白。
三、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工程硕士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制度
工程硕士作为专业学位的一种有着非常明显的职业背景,是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我国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的不断完善,各项的工程师制度改革势在必行,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成为工程硕士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当前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与国内相应行业资格认证相联系,借鉴国内的会计师、建筑师行业资格认证制度,在各工程领域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二是建立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推行具有国际实质等效的高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和工程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中央人才工作会议提出“大力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推行包括加入“华盛顿协议”在内的各项工程师制度改革,为专业学位与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但是我国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的缺失,是建立国际通行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制度的重要障碍。如何加强教育主管部门与人事主管部门、培养单位与工矿企业的充分沟通,建立与国内各行业工程师协会以及与国外相应机构的合作关系,建立科学合理的政府、行业工程师协会、学校、企业一体化的工程硕士教育体制,提高我们的教育影响力,是我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
四、形成领导牵头,自上而下、奖惩分明的机制。
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类型不同的学位,同一层次指的是两者同属于硕士研究生培养范畴,类型不同指的是培养目标的不同,工学硕士主要培养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术研究型人才,工程硕士主要培养从事工程技术研发和转化的高级工程技术型人才。两者应该置于总体研究生教育和学位制度下进行界定,避免认识上的一些偏差,作为主管研究生教育的相关领导应该把工程硕士教育纳入与学术型研究生相同的地位来对待。有工程领域招生权的学院应该设置由院领导主导的招生小组,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来抓,形成一种长效机制,不能因为今年组织到了一批生源就放松了下来。要充分发掘各学院潜在的资源,全员动员起来,可以利用院庆或校友会的机会寻找生源信息,还有就是各学院的教授在和企业做课题的同时会和企业有许多的联系,可以通过这些教授的影响力和企业联合办班的形式来达到为企业培养人才的目的。同时可以考虑给工程硕士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教职员工给予一定的奖励,甚至也可以和职称、绩效工资相挂钩,做到有奖有罚。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人才培养是关键。工程硕士的设置和实施是深化我国学位工作改革,完善学位制度工作的一部分。工程硕士教育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为国家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人才,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工程硕士专业研究生教育在我国开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有许多深层次的问题需要研究、探索。这就要求我们在工程硕士招生工作中秉承以人为本、服务考生、积极创新的工作态度不断加强政策理论学习,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积极思考,不断探索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新路子、新方法,为促进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国家培养经济建设创新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金林、李 琳、曹 春.工程硕士教育招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8)
2 曲 虹.对工程硕士生源问题的思考[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2(6)
3 张乐勇、肖立山、姚成郡.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应正确处理六个关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12654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