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你所不知道的管宁割席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管宁割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创作的一篇散文。人们一提到成语“管宁割席”,就会称赞管宁,贬抑华歆,于是管宁成了高尚的榜样,华歆成了贪财、爱慕虚荣富贵的小人。历代文艺作品,一直尊刘贬曹,华歆被描画成一个趋炎附势、助纣为虐的政客。在《三国演义》里,华歆更是上窜下跳,无恶不作。他囚禁伏皇后、鸠杀皇子,逼迫献帝禅让、鼓动曹丕篡汉。湘剧就叫《华歆逼宫》讲述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汉献帝幽居深宫,皇位不保,与伏后商议,草就血诏,嘱其父密图汉贼,曹操获悉,派华歆“勒兵入宫”,华歆“坏户发壁,牵后出”,他进宫搜捕伏后并将其毒死,还把两个小皇子杀死,皇后兄弟及亲族死者甚多。在京剧《献帝让位》中,太尉华歆则金冠玉带,翎羽高挑,按剑逼帝,挥来使去,一副小丑模样。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被成语中的一时表现和文艺作品中的丑化蒙蔽了。
  正史记载中华歆甚有清名。《三国志·华歆传》记载:华歆做高唐吏时,“议论持平,语不毁人”;他出任豫章太守时“为政清静不烦,吏民感爱之”。《三国志》还记载,华歆在曹丕受汉禅时,并非气焰嚣张,实是面有忧色,曹丕很不满意,问尚书陈群:“我应天受禅,文武群臣加官进爵,人人莫不欢喜,唯华歆和你不悦,这是何故?”老滑的陈群赶紧跪拜,巧舌如簧答道:“臣与相国曾臣汉朝,心虽悦喜,义形其色,亦惧陛下实应且憎。”曹丕之意遂稍解。
  华歆曾任豫章太守,他为官清廉体恤民情。后扬州刺史病故,当地百姓便公推华歆接任,聚在太守府前恳求数月,华歆却婉言拒绝了。东吴欲取豫章,华歆迫于势单力孤,只好归降,孙策待之为上宾。孙策死后,曹操早就听说华歆是个人才,就以汉献帝的名义调华歆到许昌。孙权不愿华歆走,华歆说:“您一向遵奉皇命,这才与曹公结下友谊,但这份友谊尚不牢固。让我去那边为您加深感情,豈不更好?”孙权听了欣然应允。老朋友们都纷纷来给他送行,此去山高水长,不知何日才能相见,免不了要给他送点厚重的礼物聊表情意。面对大家的一番盛情,华歆非常为难:收下吧,破了自己一贯坚持的不收礼的原则;不收吧,老朋友们已经拿来了,让他们再拿回去,面子上过不去。于是,他收下礼物,让人一一记下他们的名字,并给礼物编上号。第二天,他举办宴席请大家吃饭。席上他对老朋友们说:“这次出的是远门,带着朋友们送的礼物不安全。不怕贼来偷,就怕贼惦记。请大家为我一路上的安全着想,还是把这些东西先拿回去吧!”大家见他这么一说,想想也在理,也就不再勉强。
  管宁瞧不起华歆,但王朗却很欣赏华歆,华歆有一天召集子侄们吃吃喝喝,王朗也学华歆。张华知道这事,撇撇嘴评价道:“王朗学华歆,学的都是外表的东西,所以王朗和华歆的距离就更远了。”一次,华歆和王朗一起坐船避乱逃难,有人想搭船,华歆当即表示为难。王朗说:“船还宽敞,有何不可?”后来贼人追上来了,王朗便要扔下搭船的人。华歆却说:“起初带与不带我很犹豫,也正是考虑到这种情况。不过既已带上了,又怎能因为情况紧迫就抛弃人家呢?”这件事让华歆赢得时人一片赞誉。
  管宁与华歆断交,华歆却始终把管宁当朋友。魏文帝曹丕登基初年,要大臣们推举独行特立的隐士,华歆便力荐管宁。几年后,曹丕驾崩,曹叡即位——谥为魏明帝,任华歆为太尉,华歆称病请辞,愿将太尉一职让与管宁。魏明帝见管宁丝毫不理国事而没有同意。
  华歆身为曹魏重臣,官拜相国、司徒,位列三公,生活依然清贫。他将禄米与赏赐用来赈施亲戚故人,家里不留过百斤的粮食。当时公卿能得到朝廷赏赐的罪人女子,只有华歆从不收留任其嫁人。华峤在《谱叙》中说:“歆淡於财欲,前后宠赐,诸公莫及,然终不殖产业。”老友陈群经常慨叹:“华公,可谓通而不泰,清而不介者矣。”曹丕尤为服膺华歆的品德,曾下诏书称赞:“今大官重膳,而司徒蔬食,甚无谓也。”
  华歆有这样的操守,怎会是贪恋富贵、追逐名利的人呢?
  (编辑/张金余)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7121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