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教育的必然趋势,生态价值观的形成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环节。语文学科作为义务教育中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价值观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载体,蕴涵有丰富的生态文化内容,为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本文对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生态价值观的课文及单元活动与练习进行系统分析,从而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初中生的生态价值观提供建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生态;价值观;语文教材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加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变得尤为重要,初中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重要时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学校的教育依赖课堂,语文课程是初中学生的基础课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情感,对增强初中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中,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当注重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利用丰富的语文教材资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一、初中语文教材体现的生态价值观内容
  生态价值观的内涵是指:“人们对生态和环境在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所起处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的总的看法”。
  现行版本的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分为6册,在教材中,课内阅读篇目共186篇,与生态观相关的文章共计有44篇,占总篇数的23.6%。除此之外,八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还有单独列出的综合性学习的主题——倡导低碳生活,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
  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生态价值观的课文主要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是对自然风光的赞美的篇目。这一类型的文章在反映生态观的课文中数量较高,占到总数的61.4%。包括的课文有:《春》、《济南的冬天》、《雨的四季》、《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咏雪》、《三峡》、《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与朱元思书》、《野望》、《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钱塘湖春行》、《小石潭记》、《壶口瀑布》、《在长江源头各拉丹东》、《登勃朗峰》、《一滴水经过丽江》、《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湖心亭看雪》、《溜索》、《蒲柳人家》。这一类的课文涉及体裁较广,包含有诗歌、散文、游记等文体,反映出由古至今,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此类文章中,中国的自然景物之美被作家加以艺术的手段展现出来,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同时感悟大自然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热爱之情。
  第二类是描写人与自然相处的篇目。包括的课文有《猫》、《动物笑谈》、《狼》、《蝉》。这类课文中,作者通过记录与动物相关的故事,表现了和动物相处的不同模式。在从古至今人们对待动物的态度的对比中,引发学生对如何与自然界中动物相处的思考,从而使学生能够形成爱护动物的心理,做到与动物和谐相处。
  第三类是探索科学的篇目。包括有《大自然的语言》、《恐龙无处不有》、《被压扁的沙子》、《大雁归来》、《时间的脚印》五篇课文。此类文章,教材中所选择的体裁皆为说明文。五个篇目向学生介绍了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在学生探索科学的同时,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类是探索生命意义的篇目。包括的课文有《散步》、《植树的牧羊人》、《紫藤萝瀑布》、《一棵小桃树》、《白杨礼赞》、《我看》、《论教养》、《海燕》几篇文章。此类文章中,作者或从一种生物的特有品质中获得启发,或从欣赏自然界的景色中获得对人生有益的启迪,或赞颂一个人的优秀品质。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此类篇目,产生对生物优秀品质的肯定和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使学生学会尊重每一个生命。
  除此之外,八年级下册的教材中,有主题为倡导低碳生活的综合性学习。在此部分,教材中明确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宣传低碳生活,绿色环保的理念”的活动。教材不仅是教学活动的重要工具,还是影响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的重要途径。通过这部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生态知识的了解不仅局限于书本形式,更引导学生走向现实生活,在实践中深化对生态价值观的理解。
  二、初中语文教材所体现的生态价值观存在的问题
  (一)体现生态价值观的文章文体种类较少
  在目前的人教版教材中,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文章文体多以写景散文和说明文为主,缺乏文体的多样性。在课文的篇目中,缺乏具有说服力的议论文和演讲稿一类的说服力强的文章,缺乏对学生形成正确生态价值观的强力指引。
  (二)体现生态价值观的文章内容主题不鲜明
  在已有的反映生态价值观的课文中,大都是对美好自然景色的描写以及对大自然现象等知识的普及,缺乏对当今社会面临的空气污染、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问题的呈现。容易导致学生缺乏对当今生态环境恶化现状的了解,盲目沉溺于对自然美景的欣赏之中,不利于学生形成保护环境的责任意识。
  三、完善初中语文教材生态价值观的对策
  (一)教师合理利用初中语文教材
  1.多元解读文本,挖掘生态价值
  教材中有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突破原有的固定框架,挖掘文章的丰富内涵。在初中课本中,有很多课文的全文或者片段都反映了作者一定的生态观念,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类资源,对学生进行生态价值观教育。举以下四篇课文为例:
  《春》这篇课文中,作者充分利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巧妙地将自然景色变得生动鲜活,为生态教学提供了可以挖掘的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讲解《春》这篇课文时,可以查找与春景相关的资料,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采用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学生自然之美。当学生沉溺于春景之美时,教师进行适当引导,鼓励学生体验生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中,作者将自然现象和科学知识写入文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自然現象与人类的关系,向学生普及基本的自然知识,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奇妙之处,从而使学生保持对自然的好奇,鼓励学生去探寻自然,保护自然。   狼这种生物看似与学生的生活距离较远,但仍然可以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在蒲松龄创作的《狼》一文中,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战胜了狼。这种精神在古代社会往往受到推崇,但在如今的社会中,狼已经成为了重点的保护动物,是否仍然应该提倡这种行为?教师可以通过类似的一个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最后,教师应该适当给予总结,如果仍然大肆宣传杀害狼,在一定程度上违反了法律,不利于生态平衡,从而激发学生保护生态多样性的热情。
  《散步》一文中,有这样的一个片段: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绿芽也密了;田野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使人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作者由眼前生机勃勃的景物而联想到生命的美好,通过景物描写,获得了人生的感悟。在讲授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蕴涵在自然景物中的昂扬生机,启发学生关爱自然,体会生命的美好。
  2.合理利用插图,激发学习兴趣
  在新版的教材中,课文中的插图内容十分丰富。与文字相比,插图往往可以第一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传递信息更为简捷直接。初中语文教材中蕴涵着多类与生态相关的图片,包括自然风光图、动物形象图、科学探索图、人文景观图和生活场景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插图进行讲解,简单直接的向学生指出生态环境的美妙之处和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3.关注生态现状,鼓励学生写作
  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在对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时,可以增加保护生态为主题的写作。通过写作的方式,使学生在写作的准备过程中,积极查阅相关资料,将生态环境教育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
  (二)补充与生态价值观相关的课文文体
  文学的文体具有多样性,每一种文体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对作者表达自己情感起到了不同的作用。在目前的语文教材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培养多依赖于描写自然景物的篇目中蕴涵的生态价值观,这类文章多以诗歌、散文、游记为主,缺乏文体多样性,在教材编写中,可以补充更多的文体。议论文具有明确的观点和严密的论证逻辑,可以在议论文单元加入与生态保护内容相关的文章。使学生在阅读课文,学习作家如何表达自己观点的同时,体会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自觉的投入到行动中。演讲稿富有极强的感染力,在选取演讲稿类文章时可以选取与生态相关的主题,使学生在学习演讲稿写作的同时,受到作家作品的感染,将生态价值观内化于心。
  (三)开发符合实际的校本教材
  语文教材的课文容量是有限的,由于语文教材要求内容的丰富性,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不能全部用来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教材中所选取的与生态观相关的内容缺乏一定的针对性,每个地区都具有各个地区独特的环境状况,各个学校可以依据当地生态环境情况的不同,选择不同的文学作品进入到校本教材中,使学生通过对周围生态的了解,从而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有更加直观的感受,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生态价值观。
  (四)增加实践环节,倡导学生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
  初中阶段是学生认识世界、感悟世界,形成自己独特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在培养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同时,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在语文教材中,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内容出现在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中,在其他年级的课本中并没有涉及,这种编排不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构建生态价值观。语文教材可以在七年级和九年级的课本中加入调查家乡生态环境现状、参与环境保护的志愿活动等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教材的引导作用,使学生在每个学年都能够参与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活动中来。随着年级的增长,在实践中对学生生态价值观的引导应该逐渐深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任务之一,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对初中学生进行生态文化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语文学科具有极强的人文性质,语文教育的性质要求语文教育“不能忽视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形成健康、高尚、完整的人格,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充分利用语文教材资源,培养学生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观念,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吴伟.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生态观研究[D].西寧:青海师范大学,2016.
  [2]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1-7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22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