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与主持人的替代性浅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目前,一些电视机构已经不同程度地使用人工智能。人工智能在主持岗位的表现同样叫人“刮目相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文章从人工智能的优劣点、主持人职业的特性、受众需求心理等方面,对人工智能与主持人的替代性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人工智能 主持人 替代性
随着技术发展,人工智能开始广泛涉足人类生活,一方面极大减轻了人类劳动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股新生力量,另一方面它占据了原本有限的工作岗位,使一些人面临失业的危险。2015年12月22日,曾经火爆社交媒体的微软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空降东方卫视晨间新闻节目《看东方》,担当起晨间天气播报的工作,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人工智能主播的首秀。2017年,西安广播电视台《西安新闻》节目引入一个“新人”——浑身散发着硬科技力量的机器人主播“石榴娃”,它与主持人搭档,圆满完成了当期节目,给受众带来新奇的感受……或作为噱头,或作为创新,人工智能主播事实上开始在广播电视业界崭露头角。由此,一个命题自然而然被人们所关注——未来,主持人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吗?
人工智能的特点
优点:内存强大,学习能力强,工作时间长。人工智能可以代替人类做不想做、不能做的工作,而且机器犯错误的概率低,高级的人工智能学习能力也很强,能够持续工作,大大提升工作效率,节省工作成本,能够广泛应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提高人类生活品质,尤其在语言学方面,人工智能的知识储备及再学习能力是人类难以企及的。
缺点:人工智能人际化角色发展并未成熟,要达到理想水平,制作成本高,因此无法摆脱“模仿”的痕迹,受众认同度低等。如今的人工智能主要是狭义的智能,只有完成一组小目标的能力,比如下棋或驾驶,其表现有时比人类好。2016年3月15日,世界瞩目的围棋人机大战在韩国首尔落下帷幕,机器人阿尔法狗以4:1总分战胜顶尖棋手李世石,显示人工智能的超强实力。但事实上,我们不用慌张,因为阿尔法狗只是一个棋手,除了下棋它一无所能。一些科幻电影里无所不能、几可乱真的人工智能机器人,也不过是人类的美好想象罢了。相比之下,人类拥有真正的智力,即完成复杂的综合性目标的能力。也正因此,人工智能的最终发展目标是通用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没有情绪和情感。面对客观事物,一个人心里总会有涟漪,或爱或恨,或温柔或狂躁,也就是说,总有与众不同的态度、体验。这种态度与体验极具主观性,即使过同样的生活,美好的人和丑恶的人对生活的感觉是不同的;受到负面情感刺激而心情不好时,感受情感的能力就下降了。显然,人工智能不会有这种敏感性,它的“人设”是固定的,对事物的感知不会因环境、对象的变化而变化。
主持人的特性
文艺评论家殷谦在其《棒喝时代》对主持人有这样的描述:具备丰富的阅读积累,具备广泛的阅读经验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会拥有广阔的精神视野,才能形成卓越可靠的鉴别能力和准确可靠的判断能力,这是作为优秀主持人最基本的要素。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优秀的节目主持人,最终决定于一种更为内在的东西,也就是说,决定他是否具有真正优秀的主持人的精神气质。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主持人除了可以学习、积累的专业知识外,甚至还需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精神层面的东西,而这显然是人工智能不可能具备的。
从1981年我国第一个主持人产生至今,30多年过去,行业发展迅猛,主持形式越来越丰富多样。在一些“村晚”上,有报幕员式的主持人;很多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有纯播报式的主持人;在诸如《动物世界》专栏节目里,有解说式的主持人;在《天天兄弟》等大型综艺节目里,有汪涵这样的组织式主持人;遇到重大时政事件,白岩松这样的访谈式主持人就出场了……不同类型的主持人,其工作或者思维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照稿念”,临场发挥很少。记忆力好的就背诵已经准备好的稿子,差点的就时不时看看提示器;有的自我语言能力强一些,也就更有积极性和能力即兴组织语言。不过相比之下,“照稿念”比较容易适应,“即兴发挥”则对主持人的能力及素质要求就更高一些,既要有一定语言能力、知识储备,又要具备相应的临场应变能力。
不管哪种类型的主持人,通常来说在节目里都有核心地位,因为节目方案只能靠主持人来具体落实,效果好不好,最终得通过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来展现。一档电视节目的最高领导是导演,但一旦到了主持人掌控现场,如果有什么问题,导演也帮不了主持人的忙。这充分说明,节目主持人的临场把握与发挥,直接影响受众的注意、情绪乃至节目的效果。
主持工作可替代性之处
人工智能涉足生产生活是大势所趋,但就主持领域而言,我们完全应该抱着“审慎而乐观”的态度。在某些方面,主持人有被替代的可能,但更有难以替代的必然。
重复性工作可替代。人工智能有强大的存储及计算能力,虽然人类大脑潜力无限,但现阶段显然难以望其项背,而且人工智能“永不知疲倦”,任何工作可以连轴转,即使“绿巨人”也追赶不上。人工智能的这一优势正被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利用,像微软就曾采用人工智能作为面试官,通过其向应聘者提出一些简单且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从而完成初选过程。一台智能机器人可以连续十几个小时“面试”一万两千多人,这种劳动强度显然不是人类面试官能够胜任的。据此我们可以断定,未来人工智能很可能会出现在一些重复性的主持流程里,如选秀节目的选手海选等。
简单环节可替代。如本文开头所提到的例子,人工智能机器人小冰作为天气“主播”,播报了当天上海和全国天气,圆满完成了其“播报”的任务。这类节目本身就是告知性的,受众对它的第一需求是“知晓”,人工智能能更好地达到这一要求。可以推测,随着技术与观念变化,在某些简单的主持环节是完全有可能出现人工智能的身影。
特殊环境可替代。人工智能本质上是机器,是非生物体,理论上它可以超越人类无法达到的物理和生理极限,对环境的适应性堪称“无所不能”,因此可被用于完成一些特殊场合的主持任务。比如,在叙利亚战场做现场主持人等,而无需过多考虑安全问题;再比如,在南极或北极参加科考项目、在罗布泊探索未知区域,无需考虑其补给问题;还比如,现在科学探索节目如火如荼,水下考古項目吸引眼球,人工智能机器人若深入水下进行现场报道,就不用考虑在水下到底呆多少时间,项目不结束,它就可以不返回,这种“耐力”非人类主持人能及。 主持工作不可替代性之处
虽然人工智能具备某些成为“主持人”的前提条件,但主持不是闭门造车,不是自说自话,而需要圆满地完成传播任务,并获得良好反馈。人工智能“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必然在多数情境下难以满足受众复杂的信息需求、情绪情感需求。
沟通性强的环节。尽管人工智能发展迅猛,但真正达到“通用人工智能”阶段尚需时日,以目前水平它很难做到和人类沟通自如,尤其是访谈类节目,对于人工智能来说,嘉宾未免难以“捉摸”,这是其很难突破的技术瓶颈。
靈活性强的环节。一个活动,不管规模大小,总会有一些突发状况发生。这种情况下,考验主持人的时候就到了,需要主持人随机应变、因势利导,最终使节目重回正轨。这方面,人工智能必然“稍逊风骚”。因为既然叫“突发状况”,就说明无法预知,应急处置时也很难具备针对性乃至“万无一失”,这一缺陷将严重影响智能机器人对现场的判断和掌控。
体验性强的环节。凤凰卫视著名主持人吴小莉曾公开表示“机器人会替代我的体温,但不会替代我说话的温度。”言下之意,主持人是有丰富情感的人。人工智能再智能,也只是“机器”,不具备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而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彼此认同。显然,情感的缺位是人工智能“替代”主持人的最大短板。
突出个性的环节。观众是否喜欢一档节目,除了节目内容,更重要的是是否喜欢节目的主持人。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中央台《天气预报》采用主持人幕后配音方式,与人工智能播报没啥区别,并不为人们特别关注。1993年,作为中国第一位气象预报主持人,宋英杰走上了电视荧屏,在他端庄、大气且富有亲和力的主持风格下,一时间《天气预报》成了一档明星栏目。更具代表性的则是央视一档综艺节目,因主持人更迭,导致收视率下降。从侧面说明,主持人与节目相辅相成,每一档节目并不是任何主持人都能胜任的,同样,也不是人工智能能够随意替代的。
未来,人工智能越来越广泛地进入人们的视野,会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一些人的饭碗。对于主持人这一职业来说,形势并没有那么紧迫,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人工智能与主持人是“合作伙伴”而非“竞争对手”——人工智能可以帮助主持人完成低层级的工作,同时可以倒逼主持人进一步优化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作者单位:宁波广电集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476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