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市场经济中个体的有限理性与政府角色的不可替代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市场经济中的个体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其经济行为从其自身角度看都是出于一种现实理性的选择。但由于总体资源是有限的,以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尽可能多的总福利,即实现宏观意义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成为一个经济体的必然目标。很多情况下,个体利益最大化并不一定带来整体效益最大化,却常常受到后者的反作用。从这个角度看,个体理性只能是一种有限理性。政府在这方面的角色不可替代,应努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统一。
  关键词:市场经济;个体;有限理性;政府角色
  中图分类号:F0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001-04
  一、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上具有现实理性
  市场是有效配置资源的重要方式之一。
  市场中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体现了个体的理性。以创新为例,个体的理性有利于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
  从供给侧看,只有生产出来的产品被接受,才能给生产者自己带来收益。市场竞争使创新得到鼓励,使生产者更有动力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在降低产品成本、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福利的同时,也使自身处于更有利的地位。从需求侧看,消费者乐于选择更高质量的产品,市场竞争使创新成果更易被消费者接受。
  在理想市场条件下,创新不断出现,发展质量更高,个体也因之受益。
  这一切都符合斯密的“利己心”。在使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具有“利他性”。个体和社会总体福利水平因之不断提高,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一般情况下,市场中交易的达成是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实现的。至少在达成交易的那一时点,双方在现有信息的基础上,经过仔细权衡,确认可以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双方应该保持了足够现实的理性。
  市场中成千上万的个体根据自身意愿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选择。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充分表现了现实理性[1]。而政府很难有这样的体验,因而难以精准而及时地感受到市场的变化,从而在供给侧方面作出相应调整。这往往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因此政府并不需要过多参与到经济的微观层面。政府有其自身更重要的角色,承担着更为重要的职责。
  当然,这里所讨论的现实理性都是在符合市场法制、各种相关制度的前提下自然表现出来的。
  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参与到市场经济中,并决心进一步加大改革开放力度,表明全球资源配置、利用方面的巨大改善,也给数以亿计的个体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空间。同时法律也进一步明确对私有产权的保护,这是对市场中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以及由此带来的自我价值实现的肯定。
  如果是以追求个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个人作出的决定从现实角度看无疑是理性的。但如果从最终结果看,则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有时并不一定能实现,即使出于个人理性的选择。比如,由于信息的不够透明,新增过剩产能,使原有的产能受到影响,经济效益下滑、产能的市场价值急剧下降远超过正常折旧的速度。此时,由于发生了资源的浪费,个体利益和整体效益均受损,未能实现最大化目标。又如,外部创新的突然出现使已有产能变成落后产能,个体利益受损,但并不是自身的原因造成的,与理性无关。在新技术出现之后,一些旧技术的使用者可能因此在这方面利益受损,但在其他方面,作为消费者,同样因新技术的出现而受益。不光是个体,整体效益也得到提高。
  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信息的要求更高。许多时候,甚至包括一些外来不可预知的因素,如气候的变化、外部创新的出现,或者本国以外的市场的变化等,个体掌握的信息程度并不相同,其思维方式和判断能力也存在很大差异。其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能否实现不光受自身现实条件限制,很大程度上也受到其他人的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整体效应的影响。
  例如,资本市场中一些个体既可能获利,也可能利益受损,甚至资不抵债,这与整个市场有关,并不完全是由个人的投资决策造成的,个体的现实理性在这方面似乎并不能发挥作用。
  二、个体在促成整体效益最大化方面的有限理性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均是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而不能代之以市场的整体效益最大化。
  泡沫形成过程中,无论信息是否透明,当大量个體负债购买资产致使资产价格急剧上涨时,DPI值下降[2],风险随之上升;而当泡沫破灭之际,如果政府不加干预,资产价格急剧下跌,预期迅速形成,市场中无数个体争相低价抛售,进一步拉低了资产价格,甚至有可能跌破成本价,形成债务通货紧缩。个体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考量的抛售行为显然是现实的和理性的,但从整体利益的角度看显然有失理性,经济体也因此落入一个“DPI悬崖”[3],个体也因整体利益受损而被动受损。
  在泡沫破灭之际,资产价格以超乎寻常的速度急剧下跌,参与其中的个体似乎并没有其他的选择余地,除了迅速抛售其个人拥有的资产以避免更大损失,否则将导致个体亏损加大,甚至面临破产的局面。
  个体在达成整体效益最大化方面呈现有限理性是因为:
  1.个体利益最大化是个人经济行为的优先目标,很难同时追求多目标。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实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与个人利益最大化是两个不同的目标。
  2.整体效益最大化是无数人经济行为和政府决策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现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能力,个人不可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经济行为,即便在可以预知的结果面前个人也无力改变最终的结果。
  即便个体认识到当前经济行为对整体效益的损害,但由于个人无力改变这一趋势,在个体利益最大化的现实理性面前只能牺牲整体效益。这使个人在整体效益方面被动产生一种有限理性。
  在泡沫破灭时无数个体的抛售行为决策如此之快,常常是由于心理因素的作用,即充分认识到一般个体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上的普遍现实理性以及由此给整体效益带来的实际损害,从而不约而同产生一致的预期,并在随后他人的每一次交易中得到强化和验证。   3.无数个体决策产生的整体效应只对后来的交易者产生影响,而其自身所受的影响是其交易之前其他个体的行为所带来的。这使得因果关系不对应。其行为后果由他人承担,而对自身并没有产生直接影响,这使得个体不用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并进而产生一种个人是他人的受害者的错觉。
  从表面上看,个人受到整体效应的作用是之前其他无数人行为的结果,个人被动接受了整体带来的影响。但其实每个人都对该整体效应作出了贡献,在其中确实发挥了作用,并影响到他人。因此可以说,整体效应对个体利益产生的反噬作用并不是直接的。
  由于没有理性看待个体利益与整体效益的关系,特别是整体效益受损情况下间接产生的反噬作用,许多个体仅仅将泡沫形成及破灭过程中必然伴随的资源不合理转移导致的个人利益受损或受益归因于个人运气、甚至个人能力等方面因素,或者即便知道类似个人行为引发的群体效应对整体效益最大化带来的不良后果,但出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仍有意为之。
  但当泡沫破灭之后,几乎每个人均有可能成为受害者,普遍期待一个代表整体利益的角色出现,但这显然不是任何个人所能承担的。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一个经济体中不同个体在整体效益最大化方面表现出来的有限理性程度并不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其中一些个体理性程度相对较高。但即便理性程度相对较低的个体中的一部分在市场中发挥作用,也将会产生放大效应,给整体效益带来严重损害。
  三、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必要性
  一个经济体总的资源是有限的,不管是现有资源,还是未来可供利用的资源。
  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也就是用尽量少的资源,创造出尽可能多的总福利,应该是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这其中任何一定量资源的使用均应实现或有利于实现效益最大化。
  这可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认定某一特定资源并没有实现效益最大化,是因为还有更合理的使用方式,可以产生更好的效益;
  或者这部分资源的利用没有带来总的福利增加,从而使平均的福利成本有所增加,也就是经济发展的宏观意义上的成本增加了。
  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最大化原则上排除了任何资源浪費和不合理转移现象的发生,因为它们不能增加总的福利。
  这些被使用的资源当然也包括负债。当资源利用中存在着资源浪费、不合理转移等现象时,与之对应的负债因没有产生相应的效益而得不到及时偿还,致使总负债增加。
  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转移同时也对市场的公平和效率带来损害。由于总体资源的有限以及人类对公平、合理的价值观的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应成为经济社会的共同目标。
  由于过剩及采用落后生产技术等浪费了资源,资产泡沫形成及破灭过程中会带来资源的不合理转移,不仅增加总体负债水平,并对一些个体利益及整体效益造成损害。只有高质量发展才能有利于同时实现个体利益及整体效益最大化。
  一些资源浪费是由于体制方面原因、信息不充分等带来的过剩造成的,此时个体利益及整体效益均受损;或者采用污染、落后生产技术,个体造成的污染等环境资源损害由整体承担。资源不合理转移则会造成部分人利益受损,而另一部分人受益,但整体效益并没有增加,带来的常常是总负债的增加。
  从以上可看出,很多情况下,个体利益与整体效益并不一致,不能简单地以微观上的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代替宏观上的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
  而当整体效益受损,必然影响到个体利益,某些情况下甚至可能引发危机,波及更多的个体。
  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受损意味着其中发生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转移,反过来必然影响到一些个体利益。比如,在泡沫形成过程中,负债增加并没有带来相应产出的增加,表明部分资源投入的无效率,此时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下降。参与个体为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很少能在泡沫破灭之前将盈利及时兑现。但假如这样的情况普遍发生,也就是众多个体意识到泡沫终将破灭并主动出售资产以便兑现泡沫形成带来的盈利,则资产因大量抛售而价格暴跌,泡沫即时破灭。随之而来的债务通缩意味着资源的又一次不合理转移,总体负债水平因之提高,整体效益再次受损,参与其中的个体利益也因之受损。
  因此,当整体效益受损时,大部分个体并不能从中受益。
  四、政府角色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中的不可替代性
  在市场经济中,个体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角度无疑是现实理性的。但个体受其自身能力所限,其所获得的信息常常是不充分的。
  在信息不充分、不透明的情况下,可能造成资源的浪费和不合理转移,一些个体利益因之受损,整体效益也没有达到最大化。即便在信息完全透明的情况下,如果没有政府的介入,即便个体可以获得个人利益最大化,但并不一定有助于整体效益最大化。例如,在环境法规未能完善建立或恰当执行等情况下,一些个体明知环境污染危害却投入污染大的产能,以致在个人获利的同时,整体利益受损。又如,在资产泡沫破灭之际,个体争相抛售资产,尽力避免资产价格进一步下跌给自身带来的损失,但很可能造成债务通缩,使整体状况恶化。
  当资源的不合理转移有利于部分参与个体的个人利益最大化时,其很难有动力主动调整。造成资源浪费的因素也需要通过外在的力量改变,比如信息的公开透明及相关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执行等。市场中的个体行为都是基于现有市场条件自主选择的结果,没有外力通常很难改变,除非发生危机,引发市场自动调节出清。
  一般个体也并不能改变其他众多个体的行为,因而也就不能对宏观整体效益产生显著影响。
  此时政府的介入可以避免以上情况的发生。由于制止了普遍的个体污染事件和资产价格的持续过度下跌,环境被大面积污染以及债务通缩等现象因此得以避免,个人也因之受益,从而实现了个体利益最大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统一。
  可以设想三种场景:
  1.在泡沫产生和破灭过程中,成千上万的个体从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参与到市场中,带来市场的巨幅波动,并引发危机。这其中有DPI迅速下降,甚至有可能因无数个体抛售资产引发债务通缩从而落入“DPI悬崖”。   2.成千上萬的个体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角度,不约而同地采取统一行动,阻止了泡沫的产生以及泡沫破灭时可能形成的债务通缩。
  3.政府适时介入,通过适当的宏观调控形成不利于泡沫形成的环境,或在泡沫破灭时阻止债务通缩的发生。
  以上三种情形,只有最后一种更为现实且避免了危机的发生。
  政府的作用就是提供有利于市场发挥作用的环境,引导市场合理配置资源,并在市场出现偏差时予以及时纠偏。
  普通民众常常无意中参与到扭曲市场的集体行动中。市场本身不能承担起代表全体民众利益的主体责任,实现资源利用的整体效益最大化。这时民意政府恰好可以在以上方面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通过必要的法律法规的出台,以及各项政策的适当引导,保障市场正常运行,规避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陷阱,使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更具可持续性,并惠及所有民众。
  市场的调整无时不在,但由于经济系统的复杂性,各方面存在的不均衡并不都能得到及时、自动的调整。一些调整将需要一个相当长过程,由此造成的损失几乎难以承受。如果任由市场自行调节,许多情况下造成的资源损失可能不是最小的。在危机发生之后,市场自行恢复十分缓慢,为加快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往往需要一些财政、货币等政策的出台,此时也离不开政府的作用。
  五、政府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方面的作用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就是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保证整体市场的公平、合理,实现现实条件下的个体利益最大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统一。
  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政府和民众的共同积极参与,同时实现了现实条件下的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则说明该经济体实现了高质量发展,资源得到合理利用,无论从微观还是宏观方面均如此。
  市场正常运行需具备许多必要的条件,一个经济体并不天然具备这些条件。市场法制、基础制度的建立需要一个过程,市场中一些必要的工具的配套,比如给资本市场中看多、看空各方提供足够多的工具,这些都是随着市场的发展、进化而逐渐补充、完善的。这本身就是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之一,也是为满足个体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目标并同时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不合理转移的必要举措。
  在市场信息不透明的情况下,或市场传导出现问题,新增过剩产能,显然难以达到个人利益最大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政府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强市场透明度,以便更好地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和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
  同时,政府应充分认识到市场自身的不完备,以及过度负债必然给市场带来的资源合理利用方面的难度增加,和由此造成的不必要的市场波动。这些都会带来资源的浪费或不合理转移,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若市场失灵,也就失去了市场经济本身追求的公平、合理性,资源不合理转移现象就会大量发生,乃至投机盛行。
  政府调控时机的把握,应有利于DPI的改善,否则可能错失市场调节机会,使问题更加严重,并有可能落入“DPI陷阱”或“DPI悬崖”[2,3,4]。如大萧条中政府角色的缺失,引起债务通缩,落入一个“DPI悬崖”[2,3,4]。与泡沫形成时候一样,泡沫破灭引发危机之后产生的债务通缩同样表明发生了大面积的资源不合理转移。随着微观层面大批私人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消费萎缩,使宏观层面过剩更加严重,GDP与DPI持续下降,形成二次危机[5]。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预期常常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不同预期给经济带来的影响不一样。政府应管理好预期,防止预期被不恰当利用,并引导预期向有利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方向发展。在正确发展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制定恰当的政策,配以良性预期,才能产生更好效果,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政府及时的纠错机制同样必不可少。当之前一些政策面临市场新的变化,或在执行过程中出现偏差时,均需要政策的适时调整或微调,以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统一。
  市场是配置资源的方式之一。而在不适合市场配置资源的地方,政府应当发挥作用。比如,在一些公益、教育、基础研究等领域,其投入资源为群体共享,并不能实现市场条件下的个体利益最大化,但可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在一些未采用市场方式的基础设施项目中,同样存在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如果同样多的资源给更多人带来更多的福利,则说明资源得到了更合理利用。在免费或部分免费情况下,民众可以将因之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其他方面的福利。其所产生效益可以通过假定市场条件下的市场价格计算得出。由于政府同样存在资产负债压力,所以应考虑到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把握好其规模。
  六、政府角色面临的巨大挑战
  任何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资源的浪费或不合理转移,必然有一方或多方为此付出相应的代价,其资产产生相应的损失。由于经济运行的不可逆性,很难通过后续政策措施无代价地予以纠正。
  在已造成资源损失的现实情况下,民意或民选政府有时考虑到部分民众利益,未能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对市场予以纠偏,结果给经济发展带来更大的损害,并在不久的将来面临更加困难的局面;或者没有充分认识到民众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方面表现出来的理性的有限性,完全放任市场,不加干预,使整体效益进一步受损,最终波及更多个体利益,并有可能引发危机。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常常需付出一定代价。只有通过主动、及时调整,改变原有路径,才能实现资源的更合理利用。如果现有已存在的导致资源不合理利用的各种问题和矛盾没有得到及时、有效解决,为缓解当前困难再次投入的资源很可能仍然得不到合理利用。
  由于个体理性在这方面的不足,政府应在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目标上保持应有的理性。应让民众充分认识到个体利益最大化与整体效益最大化的关系,包括短期和长期利益的关系。从长期看,整体效益受损,必然影响到个体利益。一些影响经济的短期因素,如果维持足够长的时间,将会变成一个长期问题,并对经济体的整体效益带来长期损害,如过剩、泡沫等。
  由于经济体中的个体如此之多,平衡各方面的利益诉求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任何一项经济政策,都需要从宏观调控的角度,通过微观市场发挥作用,并最终表现为宏观效应。这中间经过了不知多少环节和经济过程,要达到之前预设的目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于经济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参与的个体数量庞大,涉及众多因子,一项政策措施的出台,在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多种演化路径,因内外环境、预期等多种因素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给经济问题的解决增加了难度。
  市场中的相关法制、基础制度的建立及工具选择都是历史上市场多次出现偏差并给经济带来实际损害从而迫使人们不断进行修正完善的结果。在一些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市场法制、基础制度、必要工具正处在不断完善中,政府常常面临巨大管理压力。另一方面,即便在相对成熟市场,当各种法制、基础制度、工具没有得到有效执行时,同样会埋下危机种子,并有可能导致危机发生。比如,美国在次贷危机中,房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发生的大量违规行为。政府的执行力直接关系到其政策效果及市场能否正常运行,因此,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张结海,张玲.现实理性:一个理解经济行为的框架[J].心理科学进展,2003,(3).
  [2]  方平.负债约束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7):3-6.
  [3]  方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潜力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5).
  [4]  方平.金融市场对负债约束下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影响[J].经济研究导刊,2018,(35):131-133.
  [5]  安东尼奥·马柳洛,戴建兵,习永凯.哈耶克和1929年大萧条:他的思想真的改变了吗?[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6,(2):23-34.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2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