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杨柳意象与拙政园柳阴路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栽植历史中,杨柳一直是园林中的主要观赏对象。因其极易栽种、树姿优美,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景观配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苏州古典园林中唯一以“柳”命名的建筑景点,是拙政园中部景区最具特色的长廊“柳阴路曲”。
  【关键词】 杨柳;意象;拙政园;柳阴路曲
  [中图分类号]J52  [文献标识码]A
  杨柳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分布也极为广泛。作为中国古典诗文吟咏的重要题材和对象,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杨柳形成了丰富而又复杂的意象内涵。
  一、杨柳意象的审美内涵
  先秦典籍中,杨柳更多被关注的是其使用价值和长势迅速、枝条茂盛的特点。《诗经》中记述的植物种类繁多,应该都是周代人所熟悉的。《小雅·小弁》有“菀彼柳斯,鸣蜩嘒嘒”,《国风·齐风》中有“折柳樊圃”,《小雅·菁菁者莪》:“泛泛杨舟,载沉载浮。”《小雅·巷伯》:“杨园之道,猗于亩丘。”可见,栽植杨柳已融入当时人们的日常生活。杨柳生长迅速、枝繁叶茂,又可以作为木材制作船只、围成篱笆。诗中所说“杨园”,既可理解为园之名,也可视为栽植杨树的园子。《小雅·采薇》末章千古名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则丰富了杨柳的情感意蕴。因“柳”与“留”谐音,又是士兵离家时所见景物,“杨柳”因此成为蕴含离别、愁怨、思家等豐富情感的独特意象。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中的柳树延续了这种情感,开篇即曰:“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户牖。”独居闺阁的女子,于春日登楼远眺,不见游子归来,只有园中青草与垂柳相伴,惆怅与孤独成为这首诗的基调。
  魏晋时期战乱不断,纵情山水、崇尚隐逸成为社会风尚。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也进入了转折期,园林经营由皇家宫苑向士人百姓普及。文人雅士在造园活动中,开始兼顾物质与精神的双重享受。植物栽培技术的提高,为造园的兴旺发达提供了物质要素的保障。同时,花卉树木作为审美对象,也频繁出现在诗文吟咏中。柳树早春吐绿、暮春飞絮、盛夏成阴、秋日枯黄、寒冬飘零,代表了一年四季时序的变迁,极易引发时光飞逝、物是人非的感慨。《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桓温北伐路过金城,见到早年亲手栽种的柳树已有十围粗壮,不禁感慨:“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魏晋时期,与柳树密切相关的还有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陶渊明归隐田园,栽植柳树,自称“五柳先生”,柳树也因此代表了隐居世外的清幽环境,是高雅脱俗、不流于世俗的名士、隐士的象征。
  进入隋唐,帝国版图扩大,文化灿烂,杨柳又被注入了新的文化审美内涵。隋炀帝时期,广凿河渠,筑堤栽柳,形成了“柳色如烟絮如雪”的独特景致。隋堤作为南北交通的枢纽,进入唐代,成为送别之显地。起源于汉代民间的折柳习俗,频繁出现于唐人的送别诗文中。隋堤柳之外,灞桥柳也是唐代诗文中代表离别的重要意象。灞桥原名霸桥,横跨灞水之上,是唐代出入长安的门户之地,唐人常在此处与亲朋好友依依惜别。李白多次在诗中将灞桥、折柳、离别联系在一起。《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忆秦娥》:“年年柳色,灞桥伤别。”《劳劳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折柳送别,既表达了对远行亲友的留恋不舍之情,也寄寓了希望对方在他乡平安无恙,早日归来的美好愿望。
  南朝宫体诗兴盛,杨柳意象中开始出现女性的绮怨色彩。以柳叶比美女之眉、柳枝比美人之细腰等等,都让杨柳更具女性柔弱气息。盛唐之后,杨柳已很少作男子比拟,柳甚至开始被比作青楼歌妓。宋以后,柳陌花衢、花街柳巷等词汇的出现,让柳成为风尘女子住所的指代。在长期的文化沉淀中,杨柳的人格象征意义,由名士、隐士转而为美女、歌妓,由高洁出尘转而为阴柔俗艳,这在中国古代植物文化中并不多见。
  杨柳除了在古代诗文中演变出丰富而复杂的审美寓意,在佛教徒心中,更是佛门圣物,是观音菩萨手持的法器宝物。民间认为观音菩萨有33种造型,最常见的就是杨枝观音,又称滴水观音。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左手持净瓶,右手举杨枝,用“杨枝蘸净水”的法术为百姓治疗疾病、驱鬼辟邪、祈福求雨。
  二、拙政园柳阴路曲
  因杨柳极易栽种、树姿优美,且具有的丰富文化内涵,在中国古典园林植物栽植历史中,一直是主要观赏对象,在景观配置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拙政园建于明代,五百年间,几经变迁,时至今日中部景区仍是全园精华所在。山水旷远、林木葱郁,楼阁掩映,曲廊萦绕,景致疏朗而富有变化。造园之时,为营造出方方胜景,在进行空间分割时,借助了假山、院墙、廊、桥等多种手段。中部景区最具特色的长廊是“柳阴路曲”,取意唐《二十四诗品·纤秾》:“柳阴路曲,流莺比邻。”此廊位于中部景区西北,是一条紧靠荷花池的弯曲空廊。廊东连荷风四面亭,西接别有洞天亭,向北转到见山楼,即是串联景点的引导线,也增加了景深和层次,在分割空间的同时,达到了隔而不断的效果。
  柳树根粗茎壮,枝叶繁茂,极具遮阴避阳的使用价值。西汉孔臧的《杨柳赋》历来被称为千古咏柳第一篇,文中赞誉柳树“蔚茂炎夏,多阴可凉”“暑不御,凄而凉清。内阴我宇,外及有生”。炎炎烈日,暑气蒸腾,稠密的柳枝为人们提供浓阴,因此,自汉代起柳树就是宫廷和园林中常见的绿化物种。《汉书》载:“上林苑中大柳树断枯卧地,亦自立生,有虫食树叶成文字,曰‘公孙病已立’。”这段记述虽强调的是柳树的灵异,但也可见汉代皇家宫苑上林苑中栽植柳树的情景。到了隋唐,老百姓的寻常家宅中也出现了柳树的身影。《隋书·高颖传》:“颖少明敏,有器局,略涉书史,尤善词令。初,孩孺时,家有柳树,高百许尺,亭亭如盖。里中父老曰:“此家当出贵人。”高颖十七岁出仕,当朝执政将二十年,朝野推服,因此家中植柳也被视为祥瑞的象征。
  柳树高大挺拔,树阴参天蔽日,春夏之际,在柳阴下宴饮吟咏也是文人雅士的乐事。汉景帝之弟梁孝王刘武所建兔园,又名梁园,宏大富丽,与帝王宫苑几无二致。刘武喜招四方豪杰,“自山东游士莫不至”,名人文士一时云集门下。刘武常常召集文人骚客,于茂林修竹、亭台楼馆间纵情游乐、赋诗饮酒。枚乘的千古名篇《柳赋》,即描绘了君臣在梁园忘忧馆柳树之下,听丝竹管弦之乐。“忘忧之馆,垂条之木。……于嗟细柳,流乱轻丝。君王渊穆其度,御群英而玩之。小臣瞽聩,与此陈词。于嗟乐兮。於是罇盈缥玉之酒,爵献金浆之醪。庶羞千族,盈满六庖。弱丝清管,与风霜而共雕。”文人雅集,赋诗断章,细柳如丝,不亦乐乎!“菀彼柳斯,鸣蜩嘒嘒”,于柳树下宴饮还可听蝉鸣莺语。垂柳柔荑,丝丝交萦,柳树兼具悦耳、悦目、纳凉三美,真是园中之佳木。   柳树多植于河畔池边,柔条拂水,袅如丝缕,有掩映之逸致。魏晋石崇所造名园金谷园,园中有水池,池边栽植杨柳。潘岳《金谷集作诗》曰:“绿池泛淡淡,青柳何依依。”拙政园水势潆洄,“柳阴路曲”南侧临池。盛夏时节,池边绿柳阴阴,池中碧叶接天、花红映日,与荷风四面亭中的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的描绘极为贴切。池边植柳、水中栽荷也成为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手法。潘岳《闲居赋》中描绘其宅园之景,“爰定我居,筑室穿池,长杨映沼,芳枳树樆,游鳞瀺灂,菡萏敷披,竹木蓊蔼,灵果参差。”荷花未开时曰“菡萏”,可见潘岳造园之时已经有意识地将杨柳与荷花搭配,绿柳红荷相映成趣。
  然苏州园林中杨柳并不多见,以柳命名的建筑景点也只拙政园“柳阴路曲”一处。究其原由,大约是杨柳树干粗壮高大,兼枝条繁茂,栽于小园池畔,反而显出空间闭塞之短。
  柳树作为景观树木大规模栽植始于隋唐,隋炀帝修大渠筑长堤,堤上植柳。据南宋名儒祝穆《古今事文类聚·后集》记载:“隋堤柳,隋炀帝自板渚引河筑街,道植以柳,名曰‘隋堤’,一千三百里。”《大清一统志·开封府志》也说:“(隋堤)一名汴堤,隋大业元年筑,西通济水,南达淮泗,几千余里,绕堤植柳。”唐代皇家园林众多,大明宫、兴庆宫、华清宫、曲江等离宫别苑中都广植杨柳。这在唐人的诗歌中多有体现,王建《华清宫前柳》曰:“杨柳宫前忽地春,在先惊动探春人。晓来唯欠骊山雨,洗却枝头绿上尘。”长安曲江池边因多柳树,排列成行,还形成了以柳为主题的景观——柳衙。宋代以后,中国古典园林进入成熟期,种柳赏柳之风更为兴盛,形成了众多以柳为主题的景观。最为知名的有杭州西湖的苏堤春晓、柳浪闻莺,扬州瘦西湖的长堤春柳等等。至清代康乾盛世,皇帝好园林之乐,巡游江南,临幸名园,修建皇家园林也多仿造江南造景之法。颐和园水面开阔,园内景观多借鉴西湖,湖面筑堤,堤上架桥,桃柳夹植于堤上。乾隆《万寿山即事》赞曰:“背山面水池,明湖仿浙西。琳琅三竹宇,花柳六桥堤。”
  由上可知,杨柳的景观经营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临水,二是空间开阔。苏州园林以私家小园为主,虽必有水池,但空间有限,在选择树木品种时,杨柳并无优势。目前只有拙政园、狮子林、留园这类中型私家园林中栽植少许柳树,拙政園的“柳阴路曲”就尤为难得了。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拙政园志[B].上海,文汇出版社,2012.
  [2]石志鸟.中国杨柳审美文化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9.
  [3]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765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