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离退休工会组织挖掘校史资源助力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利用校史资源进行思政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政会议的重要载体。本文厘清了传统校史丛书叙述方式与青年教职工口味不匹配不协调的矛盾,并以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史丛书《光辉历程》为例,构建了新时代下校史系列丛书的再编辑结构,以离退休工会组织为推动平台,提出校史资源助力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喜闻乐见的途径。
  关键词:校史;工会组织;青年教职工;思政
  当前,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青年教职工在受教育受关爱这个核心问题上也发生着重大变革。主观上讲,与过去相比较,如今的青年教职工个性更加张扬,思想更加活跃,更加愿意寻求多样的选择和宽广的空间。客观上讲,“互联网+”思想政治教育时代已经到来,并受到青年教职工的青睐以及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其对青年教职工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带来了深刻影响,也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校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作为高校离退休工会组织,研究如何真正以青年教职工为中心,以自身独特优势将校史故事讲得创新有趣,让青年教职工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校史资源对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的意义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教职工,尤其是青年教职工,高校的长远发展更是离不开教职工爱岗敬业的风范、严谨的教学态度,刻苦钻研和勇于创新的精神。而青年教职工因其价值观不稳定、思想不成熟、科研生活压力大等现实问题,难免会在课堂中将有偏差的言行举止、政治立场等传输给学生,违背立德树人的使命,所以对青年教职工进行思政教育势在必行。
   高校历史是在漫长办学过程中积淀、选择、凝练师生共同认可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而形成独具风格的人情校象记载,具有很强的代际传承、横向辐射性和教化育人的功能,对于思政教育具有特殊的意义。布迪厄在“场域理论”中指出,每个人都有以某种方式进行感知、感觉、行动和思考的惯习,这种惯习通常以无意识的方式内化为人自身的日常思想行为[1]。而校史资源相对于其他思政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更富针对性和有效性,能促进大学精神和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2]。
   将校史教育融贯于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中,既可以增强青年教职工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又可以以教职工的育人功能向学生传承、传播、教化。所以,以怎样的“表达”来实现其思政教育功能,是目前校史教育适应新形势、有效覆盖青年教职工的现实需要。
  二、离退休工会组织利用校史助力青年教职工思政的现状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以下简称“西电”)的历史与中国革命紧紧相连,她为革命斗争夺取全国的胜利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并在此过程中积累了极具教育性的校史资源。利用其思政导向功能,可以使青年教职工从中感悟到大学精神,引导其立德树人思想的养成,进而感染到学生,形成全校爱校的风气。
   (一)校史资源在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的应用现状
   长期以来,离退休工会组织积极响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16〕3号)精神,注重发挥离退休干部的独特优势,传递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依托老教师、老战士、老专家、老模范、老干部等组成的“五老团队”,以《西电往事》采访、交流座谈会、《光辉历程》捐献赠阅、网络定时更新校史为主,发挥老同志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优势、专业优势和经验优势。
   其中,《光辉历程》是在西电党政的支持下,由学校离退休工会组织牵头、多部门配合编辑完成的校史系列丛书。该书总字数160万字左右,收录了西电创建以来,曾在此工作、学习过的同志们撰写的回忆录,是以史料汇编为经、时序编年为纬的编年史体。在全校师生思政教育中发挥着一定作用。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校史系列丛书作为青年教职工了解学校历史的重要载体,提供了可供追溯的学校文化养成变迁。随着媒体资源及书籍类型的丰富,传统的流水叙事型校史丛书已不能满足青年教职工的需求,阅读兴趣普遍不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重视口述历史的记录,忽视对细节的整理。大部分校史丛书注重内容的求全求大,主旨不突出,人物个性不鲜明,叙事乏味,可读性不强;二是重视对学校往事的挖掘,忽视对近年来重要人、事、物的挖掘。如《光辉历程》主要讲述革命时期西电的历史,让人在阅读时产生时代隔离感;三是重视纸质材料的汇编,忽视新媒体环境下的再创作。形式单一、缺乏交流互动,使得校史传播面较为狭窄,受众面不广;四是重视个人的单独叙事,忽视故事的有效串联。“事事人人皆讲到,事事人人未讲明”,许多校史系列丛书以人物个人回顾为主,这就会导致同样的故事分布在不同的人物叙述里,使故事缺乏结构性,稍显支离破碎,不利于全面看待该事件在学校发展中起的作用,让人在阅读时产生疑问。
   以上种种,限制了校史丛书的可读性和传播力度,造成了传统校史丛书叙述方式与青年教职工阅读口味不匹配和不协调的矛盾,不利于在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中有效发挥作用。
   三、《光辉历程》再编辑的新构想
   为了提升工作的效度、力度和广度,应深入挖掘承载着学校精神的人、事、物,将传统的以史料汇编为经、以时序编年为纬的编年史体改编为以人物为经、故事为纬的碎片编事体[3],并用当前流行的语言和方式讲好校史故事,拉近时空距离,让思政教育更接地气,让教职工在了解校史的过程中更受教育和启发。
   (一)再编辑框架
   “姓党·爱国·为民”是西电永恒的生命特质,也是西电的时代特色,更是西电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的目标和方向[4]。故可将《光辉历程》由编年叙事体进行史实更新,并重新分为“姓党·爱国·为民”三个部分。
   (1)“姓党”方面主要体现坚持办学正确政治方向
   西电是由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亲手缔造的我党我军第一所工程技术学校,其办学史与中国革命史、中国电子高等教育史和民族电子工业发展史一脉相承。在革命斗争中,西电人以通信本领为实现革命最终胜利做好保障;新中国成立后,以培养国防现代化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在张家口开始正规化大学建设;1958年,迁驻西安,开启扎根西部育人育才的办学征程。故此部分可围绕“半部电台起家”“长征路上办学”“作战前線联络”“西迁古城西安”“校名变更历程”等方面挖掘出具有闪光点的人、事、物,并对其进行再加工,着重体现与共和国同行的特色。    (2)“愛国”方面主要体现献身国防开展科学研究
   革命战争时期,西电为人民军队培养多数通信技术人才。新中国成立后,又创建了我国电子与信息技术领域一批新的专业,推动国防现代化建设与电子信息行业发展,奠定了独特的军民融合IT行业领先地位。此部分可挖掘雷达、通信、信息安全等各类技术领域,“天眼”FAST、嫦娥探月、“逐日工程”等各类重大工程背后的西电故事和专业特色,并可将其引入相关课程的开课导读,着重体现西电瞄准国家需求的特色。
   (3)“为民”方面主要体现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下,西电人告别课堂奔赴战场、脱下军装投身国防、服务陕西人才培养,逐步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故此部分可对服务陕西发展数据、人才培养数据、科研成果贡献数据等作以解读,对知名校友在校轶事及发展成就作以梳理,对教职工爱校爱家爱生的故事作以挖掘,以读者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进行再采访与再创作,着重体现西电人才培养体系中爱国为民的情怀。
   (二)再编辑具体实施内容
   (1)再编辑实施平台
   高校工会组织是与教职工联系最为密切的组织,而离退休工会组织是与老同志,尤其是经历过学校发展变迁的老同志接触最为频繁的组织,在校史丛书进行再编辑过程中具有天然的优势性,老同志的“活字典”身份积累了大量可得及可校对的素材,便于进行基于史实的故事创新。
   (2)再编辑实施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利用文献法、调研法、访谈法等对校史资源作以系统性梳理,全面解构校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客观理性进行艺术加工。
   一是立意出新,增强针对性。西电已建校88年,很多故事耳熟能详,如何做到不吃“炒剩饭”,不走回头路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应深挖具有历史纵深感和时代意义的故事素材,找出其中具有闪光点的人、事、物作为切入点,克服流水账的叙事形式,有意将故事与时代碰撞,与思政教育同振共频,增强现实针对性,让青年教职工产生思想共鸣。
   二是视角独特,文风清新。绝大部分校史素材关注的是人,其实在办学过程中,很多设备、建筑、题词也有自己的故事,如“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石碑、“艰苦朴素”题词、苏联式主楼等背后的故事,可借鉴《如果国宝会说话》叙事方式与语言风格,以物为第一人称,注入年轻人追捧的互联网元素,用想象力击退枯燥,实现与读者的平等对话,达到创新引领思政的目的。
   三是基于史实,多元创作。当历史事件以写故事的手法还原后,便可利用信息化手段创作出以校史为脚本的话剧、小品、漫画、微电影、微纪录片等,以特色镜头撷取历史长河中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利用文学力量的推动,编、导、演出西电精神,立体再现有血有肉有情怀的人物形象,让思政教育润物细无声地走进青年教职工内心。
   四是秉持初心,持续策划。校史对学校发展轨迹的记录是个动态、变量的过程。校史传递的既要有学校创建的历史,也要有近些年的发展史。所以不仅可以通过老同志挖掘老故事,也可以通过在职教职工挖掘新故事,建立校史故事创作长效体系,让青年教职工更有代入感,反哺学校中心工作,持续讲好老故事。
  四、再编辑后融入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的途径
   一是融入青年教职工入职教育。将传统讲座报告的形式转变为线上线下并举,线上以“互联网+”思维为行动指南,通过观看书籍、影片、网络策展等方式,做到人机互动,符合青年需求;线下通过与故事亲历者座谈交流,以真人真事的叙述加深对校史的理解,产生共鸣。
   二是融入青年教师课程备课。青年教师不仅是校史的接受者,也是传播者,应自觉担当育人使命,将专业教学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在课程思政领域创新探索。如某学科或专业与西电有着历史渊源,便可在备课中加入此部分史实,作为课程导读,以此提高学生上课兴趣,将学习的层级从“技”提升为“道”,在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的同时也启发教师对所带课程的感悟,共同打造思政教育的“同心圆”。
   三是融入青年教职工文化体育生活。思政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可配合重要时间节点,以主题策展、话剧观看、小品表演、主题实践等形式让青年教职工积极参与校史的再创作中,鼓励他们结合重要时事政治和热点问题主动发声,进而提升思政水平。
   校史的传承离不开创新,高校离退休工会组织也要抓住新时代下实现校史育人的历史使命,深入探索和实践新时代讲好老故事的新方法和新途径,让老故事搭上信息化快车,为青年教职工思政教育带来叠加甚至裂变的效应,助力高校深化改革。
  [参考文献]
  [1]皮埃尔·布迪厄, 华康德, 布迪厄, et al. 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引[M].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8.
  [2]郎琦, 张金辉, 贾巨才. 校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开发与应用研究——以河北北方学院为例[J].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1(6):97-100.
  [3]刘碧珊. 校史研究的新构想——基于叙事学理论的“文化校史”观[J].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 35(2):107-111.
  [4]郑晓静. 弘扬爱国奋斗精神 建功立业新时代: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纪念迁校60周年主题峰会上的讲话[EB/OL].(2018-10-30).https://news.xidian.edu.cn/info/2106/201769.ht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89884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