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情感类电视节目的表现形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情感类电视节属于谈话类节目中的一种,但又目因其选题贴近生活,形式新颖以及内容丰富的特点,吸引了独特的受众群体。电视情感类节目在中国迅速发展近20年以来,给我国电视行业带来了巨大动力,形成了几种相对固定的传播形式。
【关键字】情感节目;影响;热播
一、情感类节目发展概况
电视情感类节目通过以普通人的视角展现情感过程,情感态度,情感纠葛,为主要传播内容。主人公不论是明星还是素人都能吸引受众,私人话题进入公共领域这一现象需引起我们高度重视,会丰富电视节目类型,但更多的是要考虑伦理和尺度。
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平台,较容易对社会整体发展产生影响,再加上其受众具有广泛性的特点,电视节目的发展方向的变革实质上是在影射社会现状。大众时代的一个典型特征便是放大个人情感,人们的生活节奏快,工作生活压力增大,人与人相处只是停留在“容器人”阶段,因此人们对情感需求较大。
面对上述社会心理,情感类节目初见雏形,它满足了人们自我展现的需求,和窥探他人隐私的欲望。打破了精英阶层统治电视节目的局面,情感类节目从普通人出发,多角度展现素人的情感历程。从1998年湖南卫视推出的一档情感类谈话节目《真情》开始,中国便掀起了情感类节目发展的潮流。2010年江苏卫视首创性地推出《非诚勿扰》使之成为中国电视节目史上的里程碑,让情感类节目获得收视狂潮,紧接着全国各地掀起模仿大热。
二、解读情感类节目大热的原因
(一)明星效应带来收视高点
明星作为公众人物,其本身就自带票房和收视率,作为观众最想知道的便是不明星为人的情感过往。这种形式的情感节目多以访谈形式出现,如《非常静距离》《鲁豫有约》《艺术人生》。此类节目通过聊天的形式,挖掘明星身上不为人知的故事,简单地”炒冷饭“观众是不会买账的,鲜为人知的事情才是观众真正想要了解的内容。
(二)婚恋节目大行其道
婚恋问题是绝大多数人一定会经历的过程,当下社会现状主要是大龄男女青年单身问题偏多,节目组就是抓住这个方向,进一步剖析男女之间观点的不同,子女與父母对于婚姻态度的不同。如《非诚勿扰》《我们约会吧》《中国式相亲》。
这种形式大于内容的节目吊足了观众的胃口,当然也出现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在自行车上笑。”“我不漂亮,但财富是我后天的颜值。”这类言论引起网友热烈讨论,当然作为电视节目,这种强烈的拜金主义严重影响了社会价值观的建设,这不得不引起反思。
(三)与情感问题相关的双方对峙
情感问题作为每个人都绕不开的话题独立存在着,问题双方的当事人在节目现场辩论对峙,这种对抗性的矛盾尤其激烈,导致节目看点不断。这种节目形式主要是由问题双方、主持人、心理咨询专家以及法律顾问共同构成。如《爱情保卫战》《金牌调解》《幸福魔方》。
这种类型节目不仅重视节目嘉宾情感故事而且努力增加节目的趣味性,将私人话题置于公共领域之中传播,便有违隐私权。多打着“为嘉宾解决问题”的旗号,实则名正言顺地消费着节目嘉宾的隐私。
三、情感类节目的受众心理
(一)使用与满足反映受众心理
使用与满足理论站在受众的立场上,通过分析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动机和获得需求满足来考察大众传播给人类带来的心理和行为上的效用。作为制作电视节目的媒体,就要不断满足受众的不同需求,尽可能的满足大多数人的审美观。
更被受众所能接受的节目,采用彻底的普通人视角,而非明星素人混合型嘉宾构成,内容中心主要是解决在生活中的摩擦产生的情感问题,较多涉及嘉宾隐私,但正中受众下怀,满足其生活中的窥私欲和猎奇心态。
(二)受众窥私欲不断被满足
当私生活被置于公共领域之中传播,很明显就涉及了隐私问题,而隐私则是人们不愿被他人知道了解的生活,而越是神秘的私生活,就越能吸引受众,这是人类的本能反应。
从人的本能出发,更愿意关注不为人知的秘密,并且可以把节目当作一面镜子,获取信息之后自我审视,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同时,情感类节目会帮助受众答疑解惑,由此来给受众增加情感宣泄口。
(三)减少受众的社会不安感
当今中国经济走上了高速发展的道路,面对社会转型和巨大变革,人们有着前所未有的体验感。当代社会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生活压力空前加大,与此同时带来的社会不安感也十分强烈。面对愈发激烈的社会竞争,和不断扩大的贫富差距,面对未知,年轻人更愿意寻找感情寄托,由此产生情感困惑也迅速增加。
四、情感类节目对受众的正负影响
(一)正面效果
(1)促使受众直面问题
情感类节目致力于剖析人们心中的情感历程,由于现在生活的快节奏的性质,人与人的交流较以前相比,比例骤减。更多受众在面对亟待解决的情感问题,缺失能够倾诉的对象,和解决问题的引导。
(2)用积极的态度引导受众
受众可以通过情感类节目,聆听他人面对相似问题是如何解决的,这种模仿和学习的思考能力是人区别于动物的主要因素。这种在节目上的引导,主要是积极的,乐观的态度,使人们避免极端方式处理情感问题,有利于社会和谐稳定。除了正面效果,当然也有负面成分。
(二)负面效果
(1)过度煽情
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电视节目组不断突破道德底线。当公共传播空间被私人话题所占据之后,过度煽情,甚至故意编排节目内容,刻意制造冲突,电视节目失去真实性。让电视媒介原本带有的理性色彩被虚情假意的感性占据,作秀成分过多,导致泛娱乐化的社会风气高涨。
(2)话题越界侵犯隐私权
在情感类节目中,话题多涉及事件当事人情感问题、家庭生活、学习工作,在这其中包含了大量个人信息,虽然部分节目会将当事人长相及声音进行后期处理,当事人及其家属实质上面对巨大的社会压力。而受众在这种潜移默化的传播之中,默认为这种侵犯隐私权的行为是正常的,影响受众对道德底线的判断。
五、对于情感类电视节目的反思与建议
首先,我们必须以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情感类节目在中国电视行业之中从无到有,直到今日占据了电视屏幕一定的时间份额,在收视率数据上,情感类节目也位列前茅。在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方面,情感类节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引导作用,解决了众多情感纠纷,努力引导正确的价值判断。作为内容上产的主体,情感类节目生产也要重视内容。
(一)内容为王,注重创新
当今电视节目发展的行业潜规则,“做节目就像是煮螃蟹,一旦红了,就已经死了。”中国大陆的电视节目主要以购买国外节目版权,进行模仿的生产流水模式,缺乏真正的创新能力,缺少土生土长的中国电视节目。超级女声风靡大江南北之时,模仿大潮随之而来,但后起之秀并没有能够超越第一届超级女声的狂潮。事实证明,只有在节目内容上创新,才能使观众耳目一新,才能吸引受众,真正提高节目的收视率。在内容完善的基础上,媒体人要有社会责任,节目最终还是要为社会服务的。
(二)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服务于社会
大众传播担负着宣传的重要任务。作为电视工作者,我们必须注重社会服务意识,用积极的舆论引导广大社会受众,传递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做真正的良心媒体,而不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和收视率的集体。
参考文献:
[1].刘国强.电视情感类节目的类型解析[J].新闻知识.2008.(01)
[2].鲁云翡.对电视情感类节目的反思[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1280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