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标题的作用在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现代文学中,小说和散文是中学阶段学生接触最多的文本类型。而标题是每篇文章的领起者,在进行阅读教学中,题目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将标题与对学生“语言学用”的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运用语言、赏析语言的教学,进行有力地训练,让学生有积累、有收获。
  关键词:语文教学;散文;小说;标题
  初中阶段,七年级上册开篇则以散文人手,将学生带入语文知识的海洋中。散文因其情节和表述上不够紧凑和鲜明,导致学生在欣赏散文时总是“云里雾里”的状态,无法提起浓厚的兴趣。而中考记叙文教学则以小说为首选,小说却因其情节的紧凑、逻辑的严密和人物形象的丰富总是让学生有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却会在做阅读理解时“无从下手”,而导致分数得不到手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需要找准文本的切入点。
  而每篇作品最吸睛的地方即是标题。文本的切入点的精确是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文本世界的最佳途径。研究标题的含义常常成为我们指导学生解读小说的切入点之一。标题往往经过作者的精心设计,或交代主要人物形象,或概括事件、情节,或揭示作品主旨,或巧妙设置悬念等等。而散文表现的是“作者高度个性化的语言对象和言语内容”[1],每篇散文的题目都是作者静心考量的结果。有些散文题目其含义和作用一目了然,在课堂中一句话带过即可,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题目概括了文章的写作内容、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题目以空间为变换顺序暗示了文章分前后两部分的内容。而有的散文题目则意义非凡、含蓄隽永,需要教师在课前精心备课将其放于课堂中与学生共同探讨、研究。
  朱自清说:“只注重思想而忽略训练,所获得的思想必是浮光掠影。因为思想也就存在于语汇、字句、篇章、声调里。”[2]这就要求,在品味题目含义及作用时,紧扣文本来品析。刘礼群执教的《土地的誓言》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初读:整体感知,理解题目”。巧妙给出活动要求“听录音范读,勾画表达‘誓言’的句子,说说题目的含义。”教师在几个活动后,巧妙地安排一个活动“结合文本分析,散步的含义”。以及周枫琳老师在执教《背影》一课时提出“文中写了几次背影,请结合文本,来说说题目的含义”。这一问题“牵一发而动全身”,让学生全情投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走进文本进行解读“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而焦东晓在执教朱自清《春》的教学中提出“你看,春里有”。学生可以从情感、景物、手法等各个角度来回答。如,“你看,春里有山、水、草、花、风、雨、人、蜜蜂、牛”,“你看,春里有盼春之喜、观春之乐、游春之悦、闹春之欢、沐春之醉”从“有什么”角度解决了学生在课本中看到的浅层次内容。“你看,春里有描写、议论、抒情”、“你看,春里有想象、比喻、拟人、引用、动静、穿插、映衬、视听”从“怎么写”的角度让学生走入文本更高层次地进行语言学用的活动。也培养了学生的积累、语言品位、概括提炼、说话等能力。最后,让学生总结以“春”为标题的好处:点名描写对象是春天,对春天景色的描写,给人一种欣欣向荣满眼生机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迎春、盼春的急切和期待。前面的教学活动为后一个教学活动做铺垫,前后两个活动互相关联。
  而散文教学中,还可以对标题进行缩写、续写、扩写等等。李园园老师在执教刘湛秋《雨的四季》一文笔法精湛,课堂中进行美词积累、美句集美、精段品析训练,之后在第二课时进行题目改写的活动:将“雨的四季”改为“四季的雨”可行吗,请说明理由。学生会集中关注两个偏正短语的差别。“雨的四季”侧重表现雨在四季中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其中表达作者对四季的喜欢。而“四季的雨”中心词是“雨”,表达的是作者对“雨”的爱恋。顺序调换,差别巨大。莫怀戚的散文《散步》是以“温情”为感情基调的。文章在叙述“散步”这样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时,也要制造一些波澜,带来一点曲折。而《散步》一文的课后练习题即为:说说文章为什么取题为《散步》。如果换个角度另拟一个题目,你会以什么为题?说明你的理由。这篇文章内部有美妙的语言和精致的描写,这两者形成景物间的节奏有效地衬托出作者情感的张力,投射出作者隐藏在心灵深处的“呻吟”。课堂上,首先组织学生从语言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分析、提炼、品位、处理与运用课文,走入活动“感受文章的景致美和情感美”中,之后顺势设问“请同学们结合文本,为本文换个题目,并阐释理由”。学生在整体阅读后进行积极思考,分别从景致角度生给出“春”、“新绿”,从情感角度给出“爱”、“懂爱”、“责任”、“陪伴”、“生命的召唤”、“讴歌生命”,从情节角度给出“分歧”、“一次小波折”,从人物角度给出“一家人”、“母亲与儿子、“三代人”等想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加以总结,之后带领学生走进文本,再精读有关描写景物的句子及直接提现人物情感的句子,顺势设问“本文以‘散步’为标题有何作用”。生会清晰而明确的回答:“散步”概括了一家人出行的中心事件,是文章写作的主要内容,并且将“爱”这一抽象的
  情感具象化为普通的时间,暗含主题,表现出一家人之间的相互关爱。因此,对标题的理解及作用品析的过程,也是将学生“回归”到分析课文阅读本身,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领悟和对作者情感体验的了解。
  余映潮老师说“文章是教不完的,一个人有了阅读能力,才能解读无数的文章”。[3]在通过对散文教学中“标题作用”的训练,将学生进行迁移训练,将“标题作用”的训练转到小说教学中。
  “通过探究小说标题内涵,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旨”。小说教学中,主问题与分支问题的设计,互相关联。《植树的牧羊人》中,“植树”可算是统领全文的一个关键词。作者将“植树”作为牧羊人的主要任务,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內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产生一系列联想和疑问: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他的成果如何呢?题目设置悬念,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小说中,牧羊人主要的事情就是植树。围绕这一主问题,教师是实质上是设置两个分支问题:一、牧羊人为什么真想“植树”而不是牧羊?二、牧羊人为什么在特殊时期仍然在坚持“植树”?这就体现出“植树的牧羊人”作为标题的作用了。按照此方法,在黄蓓佳的小说《心声》中,“心声”也是统领全文的一个关键词。作者以“心声”为标题,概括了小说的核心内容。小说中,李京京的心声就是“真想在公开课上读《万卡》”。围绕这一主问题,教师实质上是设置两个分支问题:一、李京京为什么真想读《万卡》;二、李京京为什么真想在公开课上读《万卡》。这两个问题分别指向“心声”的两层含义。
  再链接2018年的中考题,因文章文体、行文思路、文章内容的安排的一致性,可以将三篇小说放在一起,从“标题的作用”出发,上一节全文阅读课。《开在心里的橘子花》、《谢谢你允我回报》、《外婆的世界》,出示三篇文章有关标题作用的试题:文章以“开在心里的橘了花”为标题,有何作用?题目“谢谢你允我回报”含义丰富,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结合文章,简要分析外婆的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教学活动设计:一、浏览文章,找出中心事件和主要人物、情感,并分析其共同点。二、细部观察,这三个题目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三、美句品析,每篇文章最后一段的含义。通过这三个教学活动,学生会发现这三篇小说都是体现作者与亲人之间复杂的情愫:关爱、不理解、责任、怀念、担心、成长等。题目关键字分别是橘子花、回报、世界,每篇文章的关键字落脚点都在宾语上,必定和中心事件有关系,全文围绕这一关键字展开铺叙。关键字体体现或托物寄情或直抒胸臆。最后结合文章末段来进行全文的品析。小说的含义即通过主人公在中心事件中所体现的情感来确定其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然后根据全文来确定前后文的联系,最后从尾段含义品析标题的作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标题对散文教学和小说教学的影响,以标题为突破口,定能加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荣生.中小学散文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1(9).
  [2]夏丐尊,叶圣陶.文心[M].上海:三联书店,2005:6.
  [3]符礼科.“训练”出学生的阅读能力——听余映潮老师教《荷叶·母亲》有感[J].江西教育,2012(Z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2899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