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英汉语言对比在笔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人们对英语的需求逐渐增加;社会对外语人才,特别是翻译人才的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升。笔译能力是考验学生对外语的掌握程度,也是英汉两种语言转换能力的综合体现。本文从英汉语言对比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其在笔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英汉语言对比 笔译 教学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34-02
  一、英汉语言对比的研究意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还是思维的体现,思维决定了语言的形式。要想实现两种语言之间的转换,就必须将这两种语言所体现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比较,才能领悟其精髓,准确翻译。英语和汉语这两种语言所蕴含的历史背景就有很大的差异。英语属于印欧语系,到现在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距今已有600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历史长河的洗礼,汉语所经历的阶段比英语要更丰富,因此汉语也发展的更加完善,更加博大精深。这就决定了很多时候,尤其是汉译英时是不可能做到“信,达,雅”中的“信”这一标准的。英汉词典中数不清的一词多义现象也是因此形成的。
  从语言形态学来看,语言可分为综合型语言和分析型语言。综合型语言是指通过自身的形态变化来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英语的宾格、第三人称单数、时态等;而分析型语言一般不会改变自身形态,而是通过外部手段或改变词序来表达语法意义,如汉语的虚词等。虽然英语逐渐在向分析型语言发展,但与汉语相比,差异仍然很大。
  从句子结构来看,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所谓形合,即主要靠词来实现语言内部的衔接;而意合,则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关系进行衔接。这就导致了英语名词多,尤其是抽象名词,而名词与名词之间需要衔接,因此介词也就用得多。英语句子就像一串葡萄,主干很简单,但一颗颗葡萄就像一个个附着在主句上的句子成分或子句一样。因此,理解英语长句最关键的一步就是找到句子主干。另外,英语与汉语的另一个区别就是动词的使用频率。往往一个英语长句中只有一个谓语动词,剩下的都是一层套一层的从句;而汉语中动词的使用则非常频繁,例如连动句:走,拿上包,咱们开车去吃饭。这句话共有5个动词,包括“走”、“拿”“开”“去”和“吃”。如果译完仍是一一对应的话,译文不可能是地道的英语。只能译成“Let’s go and drive to dinner.”,这也体现了英语和汉语使用者思维的不同。中国人喜欢这种明快的感觉,而西方人则侧重于将重点凸显出来。
  西方人说话直奔主题,不喜欢拐弯抹角;而中国人则含蓄内敛,一般按照逻辑顺序或时间顺序等表达,而且话中经常另有深意不会直白表明。这就导致了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句子重心在后的区别。例如,“Nothing has happened since he left”,西方人在说这句话时,重点是要表达“什么事都没发生”;而中国人则按照时间的顺序叙述,因此,需要翻译成“他离开以后什么事都没发生”。如果按照英语的语序翻译成“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自从他走后”,则逻辑混乱,不符合汉语语言习惯。同样道理,西方人会先表态,再叙述其他;中国人则会先叙述,再表态,如“There be”句型和虚词it结构。
  因此,英汉语言对比是进行翻译工作前的必修知识。只有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并且明晰导致这些差异的原因,才能真正做到“信”和“达”两项标准,并最终升华到“雅”。
  二、笔译教学的重难点
  1.不了解文化差异,导致译文不符合语言习惯
  作为一名译者必须具备跨文化意识。翻译不仅需要跨越两种语言,更需要跨越两种文化。语言的差异是有很深的文化根源的,因此,要进行翻译就必须进行跨文化交际,也就必须克服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在笔译教学中,学生往往会把注意力放在单词、句型和语法上,教师也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和翻译技巧的使用,反而忽略了跨文化意识的培养。这样就會导致学生在翻译时将注意力集中在用词和翻译技巧上,译语无法完好呈现源语的内涵意义。译者还要做到正视两种文化,不能有一种文化优于另一种文化的想法。这样会导致在翻译时无法客观判断,翻译出的译文也不一定符合目的语的语言习惯。
  2.不熟悉习惯用语,导致译文无法呈现源语言的隐含意义
  翻译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短语甚至是句子上而不仅仅是单词。学会了单词却不会应用,就等于根本没有掌握这个单词。译者必须充分了解英汉两种语言的习惯用语,才能做到准确翻译。句子的连贯性比词汇量更难掌握。因为很多习惯用语并不是单个单词的意义堆叠,而是具备完全不同的涵义。例如,英文谚语“It rains cats and dogs.”的意思并不是“天上下猫和狗”,而是“大雨滂沱”。因此,学习翻译应以意群为单位,让语言成为整体,才能做到译文呈现源语的真正含义。
  3.母语的正负迁移导致思维混乱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语言知识已不是学习翻译的主要障碍,母语产生的影响更加难以克服。母语迁移是指学习外语的过程中,母语的使用习惯所产生的作用。如果是积极促进的作用,则视为母语正迁移;如果是消极干扰的作用,则视为母语负迁移。英语的基本句式与汉语一样是“S+V+O”结构,也就是主谓宾结构。因此,英语初学者在接触一些简单的句子时,会因为其与母语汉语的句式相同而很快掌握,这就是母语正迁移。但随着英语句子成分的增加,句式的难度也随之增加,再用汉语的思维方式来进行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就无法满足需要了,此时母语负迁移产生,学生思维开始混乱,翻译出的译文不伦不类,既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也不符合汉语的语言习惯。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在学习翻译技巧之前,先系统学习英汉语言对比知识,才能在语言转换时考虑得更加周密,译文才能更加地道。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和汉语的差异直接导致了学生翻译实践时的重重困境。因此,教师在进行笔译教学时,必须引入语言对比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充分认识、理解和掌握英语和汉语的差异,才能克服翻译时遇到的障碍。例如,英语中常见被动语态,汉语中却不是。这是因为西方人认为被动语态可以避免提到动作的发出者,而且语篇显得比较客观,如新闻、科技等文章中被动语态的使用非常常见。而中国历史上与被动语态相关的句子大多表示不太好的含义,如“被打”“被捕”“被告”等,因此,中国人不喜欢使用被动语态,反而更倾向于主动表被动的句式。如果掌握了这一点,在翻译的过程中就会产出更加符合译语习惯、更加地道的译文。因此,要具备语言转换能力,就必须先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英汉语言对比能力,再结合语言知识、历史背景、翻译技巧,最终实现笔译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2]王正良.基于英汉对比的翻译技巧教学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10(3).
  [3]张春柏,陈舒.汉英对比的翻译教学法[J].国外外语教学,2007(4).
  [4]张美芳.中国英汉翻译教材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于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273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