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研究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旨在为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依据。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进行大学生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分析实证研究结果。研究发现:高校学生跨文化意识较高,跨文化知识有待丰富,缺乏跨文化体验和实践机会,跨文化能力有待锻炼和提升。高校外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关键词:跨文化能力 外语教学 跨文化交际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2-0004-02
  近年来,跨文化能力(Intercultural Competence)及其培养引发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3年发布《跨文化能力: 基本概念及实践框架》,呼吁各国加强对公民跨文化能力的研究及培养。(蒋瑾,2015)开放合作、交流融合已成为我国国家战略的关键概念,贸易、金融、科技、教育等领域需要大批多语种跨文化人才。提高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外语教学改革的主攻方向。(高永晨,2016)本文旨在探讨我国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为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提供理论思路和现实参考,有助于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规格。文章首先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进而介绍高校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实证研究内容及方法,随后基于实证调查结果对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和方法建议。
  一、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
  国内外学者对跨文化能力的定义与构成观点纷呈。Meyer(1991:137)将其定义为当面对来自其他文化的行为、态度和期望时,能灵活恰当应对的能力。Dodd(2006:173-183)的定义是:在跨文化语境中产生有效跨文化交际结果的能力。Aguilar(2007:65)指出:跨文化能力指人们用本族语言,运用跨文化交际知识,和来自不同国家和文化的人进行交际的能力。Clouet(2008)强调跨文化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Byram(2014:4-7)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和他者互动的能力,包括态度、知识、技能和文化批判意识。
  跨文化能力的内涵不断丰富,目前尚没有明确、被一致认可的界定。陈国明认为跨文化能力由人格力量、交际技巧、心理调整和文化意识组成。戴晓东(2011:291)认为跨文化能力包括跨文化敏感性、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的灵活性。蒋瑾(2015)提出,跨文化能力是文化意识、态度、知识、技能的能力组合。
  概言之,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和他者互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由跨文化意识、知识和技能三要素构成。
  二、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实证研究
  目前国内对跨文化能力及其培养的实证研究不多,为全面了解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作者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展开实证研究,进行了大学生跨文化能力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问卷调查共40个问题,内容涉及中外文化知识学习途径、跨文化实践方式与频率、跨文化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等。于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期间进行,在23所高校的学生中开展,学生学历层次从大学专科至博士研究生,涉及文理众多学科,共68个专业,回收有效答卷831份。
  大学生深度访谈内容涉及跨文化意识、态度、知识和能力现状,外语教学和文化教学情况,跨文化实践方式方法,对外语教学的满意度及建议;15名高校学生接受了深度访谈。
  三、大学生跨文化能力现状分析
  大学生跨文化能力问卷调查及高校学生深度访谈的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缺乏跨文化交际机会和跨文化语境、没有出国经历,跨文化体验机会多来自校内课外活动,跨文化交际对象单一,外教为主要的跨文化交际对象。除外语课堂教学外,学生使用外语进行听、说、读、写、译的机会较少。学生参加校外文化活动、外语文化实践、跨文化培训的频率较低。
  对实证研究结果分析后发现,高校学生在跨文化态度、意识、知识和能力方面具备以下特点。其一,高校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较高,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态度。其二,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仍待丰富。大学生外国文化知识的来源呈多元化,对一般性文化知识的了解略好于对深层次文化内涵如文化价值观的了解,大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仍需丰富,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仍需进一步深入。其三,大学生的跨文化能力有待提升。学生外语能力发展不均衡,学生自评在外语听、说、读、写、译五种能力的中,阅读能力最强,翻译能力最弱。学生使用外语介绍中国文化的能力较差。使用非言语交际进行跨文化沟通的能力有待提升,跨文化交际策略、思辨及分析能力均需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在和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交流时,仅有极少数学生4.09%完全能够“意识到潜在的文化冲突并尽量避免”,22%的学生能够较好做到。学生基本能够客观分析国内外不同媒介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报道、具备甄别判断能力。大部分学生能够利用互联网进行信息整理和分析,但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有待提升、资源策略有待丰富。
  四、大学生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
  当代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需要具有跨文化能力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孙有中,2016)Byram指出,跨文化知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才的必备素质,跨文化能力培养是不可避免的。(王强,2016)
  基于对跨文化能力相关理论的梳理和实证研究结果的分析,作者对高校跨文化能力培养途径与方法提出以下建议。其一,跨文化能力培养应注重培养的全面性。外语教学中应系统全面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应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意识、激励学生采用多元文化视角看待文化和语言问题,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重视对中国文化的教学,外语测试和评估应包含跨文化能力评价。(赵芳,2014)其二,建议高校開设有关中外文化的通识课程,以丰富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其三,外语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外语教学方式方法应该满足跨文化能力培养的需要,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在线资源,丰富教学材料、模拟真实跨文化交际场景。其四,学校层面和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构建跨文化语境,为学生创设体验中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   五、结语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跨文化能力是在跨文化语境中和他者互动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社会和交际技巧,由跨文化意识、知识和技能三要素构成。大学生跨文化能力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结果显示,高校学生普遍缺乏跨文化语境和跨文化交际机会;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较高,具备较好的跨文化态度;高校学生外国文化知识的来源呈多元化,跨文化知识仍需丰富,对跨文化知识的学习仍需进一步深入;高校学生的外语能力发展不均衡,跨文化能力有待提升。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高等外语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应为学生创设体验中外文化和跨文化交际的机会,外语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系统全面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参考文献:
  [1]Aguilar,M.J C.Dealing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in the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In Soler,E A.&Jorda,M.P.S.Intercultural Language Use and Language Learning[J].Springer,2017:59-78.
  [2]Byram,M.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4.
  [3]Clouet R.Intercultural language learning:cultural mediation within the curriculum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 studies[J].IBERICA,2008(16):147-168.
  [4]Dodd,C.H.Dynamics of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Fifth  Edi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6.
  [5]Meyer,M.Developing transcultural competence: Case studies of advanced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In Buttjes,D.&Byram,M.Mediating languages and cultures[M].Clevedon:Multilingual Matters,1991.
  [6]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7]高永晨.中国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现状调查与分析[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6(2):71-78+146.
  [8]蒋瑾.“跨文化能力”框架的确立——以欧盟INCA项目为例[J].全球教育展望,2015(11):33-44.
  [9]孙有中.外语教育与跨文化能力培养[J].中国外语,2016(3):1+17-22.
  [10]王强.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教育理念——Michael Byram教授訪谈[J].中国外语,2016(3):12-17.
  [11]赵芳.渗透式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模式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4.
  责任编辑:杨国栋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4942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