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试谈考古工作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运用和价值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王卿

  摘 要: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依据和基础,应贯穿大遗址保护展示的始终。文章以鸿山遗址为例,介绍了考古工作在遗址博物馆、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遗址现场展示和数字化网络展示等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运用和价值,进一步说明“考古先行、全程参与、科研为主、保护第一”这一工作思路的正确性。
  关键词:考古工作;大遗址保护展示;鸿山遗址;考古遗址公园
  1 考古工作是大遗址保护展示的科学依据和基础
  大遗址是古代文明的高度凝聚体,是历史传承最直接、最主要的见证。《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强调了“大遗址考古是大遗址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开展大遗址保护、展示、利用的科学依据和基础”,明确了“大遗址考古的主要目的是支撑遗址保护,促进有序利用;服务遗址管理和展示,支持考古遗址公园建设”[1]。
  鸿山遗址位于无锡市新吴区鸿山街道,是春秋战国时期长江下游吴越地区的墓葬类遗址,分布范围约7.5平方千米。因其重大的文物和考古研究价值,先后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一五”期间全国重点保护大遗址。2010年10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自2003年发现以来,鸿山遗址积极开展考古工作,科学编制考古工作计划,持续开展考古勘探研究,加强科研合作,取得了较为丰富的考古科研成果,为鸿山遗址的大遗址保护展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基础资料。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1 紧扣考古文化内涵,开展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
  鸿山遗址博物馆是鸿山遗址保护展示的核心载体,于2008年4月落成开放。博物馆倚邱承墩原址而建,總高度12米,呈东西走向。其中,仿先秦泥土城墙、屋面铜瓦、双斜坡顶、青砖庭院等建筑元素的运用,凸显了鸿山遗址的东周时代特点和江南地域属性。
  鸿山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展览,是以考古成果为科学依据,在对考古发现及出土文物进行充分展示的同时,对邱承墩战国贵族墓坑进行全面复原展示,并辅之以吴地历史文化主题展示等,全面展示了战国时期越国高等级贵族的历史文化价值。
  1.2 科学依据考古成果,开展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
  根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对考古文化地层中采集孢粉的分析研究①现有研究成果、遗址环境现状等因素,《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将遗址地原生环境定义为湿地生态环境②,并专门规划了湿地生态展示区。
  鸿山遗址的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以考古为依据,使用生态技术和生物工程。通过园林绿化和植物群落重建,对遗址公园内生态湿地系统进行修复和重建,再现干扰前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为鸿山遗址展示提供良好的背景生态环境。同时,鸿山遗址的生物多样性,对改善水质、涵养水源、调节区域气候、保护和美化环境起积极作用,发挥巨大的生态效益。2011年11月,湿地生态展示区(即梁鸿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评为国家湿地公园。
  鸿山遗址在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的经验表明:“考古先行”,以考古为前提,开展遗址地原生环境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对于大遗址整体保护和城市发展是极为重要的。
  2 考古工作应贯穿于大遗址保护展示的始终
  《大遗址考古工作要求》强调了“考古工作应贯穿遗址保护规划、保护和展示工程、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管理的始终。[1]”2010年以来,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坚持“考古先行、全程参与、科研为主、保护第一[6]”的理念,在大遗址保护展示和遗址公园建设中做出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实践。
  2.1 以最新考古成果为依据,开展遗址现场展示
  遗址现场展示是遗址公园主要展示方式之一。2013年8月,鸿山遗址现场展示试点项目——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二期工程启动。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以下简称“市考古所”)开展了项目土墩的考古勘探工作,南京博物院编制了《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施工设计方案》。其中,市考古所的考古工作“不仅掌握了土墩的现状和原始封土范围,且在六个土墩发现有围绕土墩一周的壕沟”①。这一重要新发现,弥补了以往在鸿山越墓墓葬结构、布局等认识上的不足,也为墓墩本体的展示提供了新亮点。
  2016年,鸿山遗址本体保护展示二期工程——鸿山遗址獾墩、秆稞墩本体保护展示工程工程施工基本完成。其中:
  2.1.1 秆稞墩
  秆稞墩考古勘探并未探出明确历史界限范围,也无壕沟存在。展示方式以现状保持为主。
  2.1.2 獾墩
  獾墩的考古勘探明确了土墩的历史范围,壕沟位置和尺寸。展示方式上,以最新考古成果为依据,清理土墩原有树木,恢复土墩本体历史边界和壕沟形态,将土墩的历史形态和景观给人以直观的呈现。
  此次项目中,除遗址展示和景观展示设计外,南京博物院还专题开展了鸿山遗址土样检测分析、病害调查评估和保护材料实验等,并指导、监督项目实施,确保本体保护与植被展示的效果。市考古所除项目前期的考古勘探外,还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担任考古监理,确保项目实施的科学性。
  鸿山遗址的遗址现场展示项目实践表明:遵循文物保护的真实性、完整性,以遗址现状维护和展示为主;坚持“考古先行”并“贯穿项目始终”的原则;依据考古研究资料,恢复土墩历史原貌;注重遗址本体与植被、壕沟、水系、环境、道路等周边各方的关系处理,加强对文物及周边环境的整体保护,是考古遗址公园展陈体系建设的重要方式,能使社会公众进一步地零距离接触大遗址,感受历史文化。
  2.2 结合新技术,提升大遗址的数字化网络展示水平
  2018年8月,作为国家文物局批准的博物馆数字化国家级试点项目——“鸿山遗址精品陈列展览及文物保护数字化项目”的重要成果之一,全新的鸿山遗址博物馆数字化精品网站(www.hsyzbwg.com)正式上线运行。网站不同于一般的博物馆网站,充分汲取现有考古研究成果,加强文物信息数据采集,强调大遗址考古、保护与展示利用的关系。
  网站通过项目前期的精品文物数字化信息采集、三维数据模型制作和遗址区航拍等基础工作,实现了118件馆藏精品文物和万家坟等部分鸿山遗址土墩的在线展示。此外,结合考古资料,进一步制作提供了邱承墩贵族墓原址墓坑的全景展示,打破了游客现场参观墓坑时的空间限制,可实现墓坑内部的参观视觉。同时,还可实现遗址墓坑内出土文物的原始位置的虚拟再现,形成虚实结合的参观体验。
  3 总结
  无论是遗址规划之前的考古发掘、调查勘探,还是公园建设运营时期的持续性考古勘探,鸿山遗址的考古工作,始终都为鸿山遗址的保护展示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从鸿山遗址的考古工作中,我们了解到鸿山遗址的年代、地域特点、历史文化内涵,还有出土文物的类别、特征,乃至原生环境、历史边界等科学信息。这些成果资料,进一步通过鸿山遗址博物馆历史文化展示、遗址地原生环境展示、遗址现场展示、数字化网络展示等方式,使遗址公园在空间上实现“点、线、面”的有机结合,全方位展示遗址与环境,多角度揭示其历史信息。
  同时,注重成果转换,开展持续性考古,将考古工作贯穿公园建设运营始终的方式,又为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运营提供了持久而科学的动力与活力,从而不断提高公众对文物的兴趣,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鸿山遗址的实践表明:考古工作在大遗址保护展示中的价值是巨大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面坚持“考古先行、全程参与、科研为主、保护第一”的原则,将“考古工作贯穿于大遗址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始终”,这一工作思路是非常正确的。同时,“积极发挥考古工作的基础性作用,重视并加强考古研究和成果转化”,是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原则和方式,有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家文物局.关于加强基本建设工程中考古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07-01-16).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5/0223/12652255.shtm.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423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