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 动物管理局》:动物世界的人间百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郑雅文

  摘要:在消费社会中,奇幻剧通过象征符号的运用,满足人的好奇心,为大众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本文以《动物管理局》为例,从符号体系、权力学说、性别认知三个方面探析奇幻叙事,提出奇幻艺术的创作应当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社会现实世界与人类精神世界,探求人性的自我完善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奇幻剧;符号学;权力观;性别认知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9)11-0095-03
  当下,网络电视剧的生产与制作告别了粗制滥造、盲目生产的“拓荒时代”,开始步入精耕细作、百花齐放的“文明时代”,继青春剧、悬疑剧、历史剧后,奇幻剧成为市场“新宠”。从审美体验的角度来看,奇幻剧具备天然的优势:在日新月异的影视技术下,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利用新奇的元素打造一场亦真亦幻的视觉盛宴,为大众的审美活动提供了全新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奇幻剧自由选择爱情、喜剧、惊悚、动作、悬疑等热门元素,实现一场从视听画面到精神世界的极致体验。需要强调的是,奇幻剧虽然没有按照存在的物质本身来反映现实,但它可以读取日常生活中被压抑的、难以实现或是未曾留意的欲望,实现别样的人生体验,关照的仍然是人类的精神世界。
  由爱奇艺出品的网络奇幻剧《动物管理局》,建构了一个拥有拟人形态的动物转化者与人类共处的奇幻都市世界。本剧依托单元剧集的形式,将镜头对准了“动物形态”的人,他们的故事经历是现实社会基层人物生活里的酸、甜、苦、哀之“镜像”,现代都市人生百态的写照背后是人性的深度挖掘。人性不应是先验主宰的神性也不能是官能满足的兽性,它是感性中有理性,个体中有社会,知觉情感中有想象和理解[1]的有机统一。本文将从符号体系、权力学说、性别认知三个方面,探析奇幻叙事中对人物的塑造与刻画,旨在提出奇幻剧并非一场镜花水月的闹剧,奇幻艺术的创作应遵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现实的人”的境遇与命运,追寻人性的自我完善与和谐发展。
  一、陌生的符号:动物即人,人即动物
  伴随着工业化革命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力得到解放,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社会进入了以批量生产、大量消费为特征的“消费时代”。索緒尔指出,“符号本质上是社会的” [2],在消费社会里,物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让位于物的符号价值,一切物品都被赋予新的意义。现代社会里,无所不在的大众传播进一步刺激着人们的欲望,一切都可以成为商品被人们消费。影视艺术运用声画象征符号来建构虚拟场景、雕琢人物形象、编写故事情节、制作特效画面,皆是服务于大众的感官愉悦体验。电视自20世纪60年代诞生至今,电视文化的更新丰富了现代人的审美话语、叙事话语、表现话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积淀成现代文明里文化价值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一部分。
  “距离产生美”是美学领域的一个著名命题。人们在欣赏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过程中,应与审美对象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感体现在奇幻艺术的创作过程,既代表了审美主体无功利性目的的客观态度,也意味着其与“熟悉”保持一段距离。艺术程序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复杂化,从而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的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的目的,必须设法强化[3]。奇幻艺术追求空间、时间、人物、情节的奇异,从而形成“陌生化”效果,打破观者既定的接受视野,使观者获得新奇、有趣的感官体验。
  以《动物管理局》为例,该剧将动物的表征与人性的共通点纳入叙事对象,产生了“陌生化”效应。部分人类由于携带了动物基因,能够自由选择在动物形态与人类形态之间转换,这类群体被称为“动物转化者”。本质上,动物转化者是大众在现实世界里对于某类群体产生的“刻板印象”,“狐狸精”是崇尚享乐与追求物质的“拜金”群体的象征;“变色龙”是善于交际又圆滑世故的“老练”人群代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猫、狗、兔子的加入,将观众原本熟悉的现实生活世界变为拥有自身生活逻辑与崭新世界观的独立系统,使得观众得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熟悉本剧的视听符号语言,获得更好的消费娱乐体验。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该剧运用“戏仿”的手法,消解与重构了大量深入人心的经典影视作品,创造出一种表达结构类似但意义截然不同的“陌生化”效应。剧中杂糅了大量的戏仿片段,与战争史诗电影《金陵十三钗》、谍战电视剧《潜伏》、好莱坞影片《复仇者联盟》等经典艺术作品产生互文性效果,实属后现代主义艺术狂欢中典型的景观与范式。
  二、集中的权力:城市即监狱,农村即荒原
  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进程中,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农村田野迁入了“钢筋水泥森林”。城市是当代人生活的主要环境,是人人所向往的“乌托邦”的代名词,更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体。与此相反,农村却成为落后、愚昧、贫穷的代名词。显然,农村社会所呈现的封建性、落后性、保守性与城市空间所彰显的包容性、开放性、多样性是相互排斥的。城市是记述人类共同生活方式和有利环境条件下所产生的一致性的象征符号,如同人类所创造的语言本身一样,也是人类最了不起的艺术创造[4]。城市空间的建构成为当下艺术作品创作时绕不开的母题。当奇幻剧选择将故事场景设置在具有大众记忆标签的城市时,催生出观者对于整套视听符号体系的熟悉感,进而提升观看时的代入感、沉浸感与认同感。
  后现代语境下,人们认为乌托邦的整体自由和幸福是建立在对个体自由的压制和训话基础上的[5]。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形成了一种“看”与“被看”的关系,这种关系中蕴含了权力的参与。如同福柯所说,城市成为了“全景敞视监狱”,生活在城市的每一个人都受到了监督与管制。在《城市社会学》一书中,法国社会学家格拉夫梅耶尔指出,城市同时具备了包容性与排他性,这两个方面相互作用产生“集中性”。在孕育着现代文明的城市中,权力的集中性对社会团体之间的共处进行控制和调整,并制定共处规则[6]。大量的物质财富与丰富的精神文明就此聚集,多元化的价值观念在此冲突、碰撞、融合,新旧交替的境遇下,城市中人的生存状态与精神面貌成为影视艺术的关注点,即使是充满着魑魅魍魉的奇幻剧,也是在挖掘深层次的人性。   《动物管理局》所建构的明德市,是所有動物转化者向往的栖息地,生活在农村的动物转化者只有参加比赛竞争,得胜后才能进入城市生活。而生活在城市中的动物转化者,一旦出现破坏、扰乱城市秩序的行为,就会被身为“监视者”的动物管理局处罚流放至农村。由此,对于作为“被监视者”的市民来说,城市成为奖赏性的标志,农村成为惩罚性的象征。为了维护既存的秩序,明德市建立了遍布全城的视频摄像监控系统,每一位动物转化者都生活在摄像头之下,任何异常情况都能被监控与处理。这样的权力机制,同样控制了企图逃离这座城市空间的男主角郝运。在多次逃跑失败后,郝运更是被“监管者”强行带上了可定位的芯片手环(郝运为将手环摘下进行反抗,被手环释放的电流惩戒),这意味着他的位置行踪被他人全权掌控,丧失了个人隐私与个人自由。明德市成为了一个“全景敞视监狱”,生活在城市中的个体皆对秩序表现出规训、对规则表现出服从,城市的一切安定、有序、平稳地运行着。
  三、解构的性别:颠覆传统,雌雄同体
  在过往的影视叙事中,女性角色被先定地放置在绝对被动的客体地位,成为被凝视的对象,是沉默的他者形象。随着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反映在影视荧幕上,是男性形象控制着叙事结构与情节发展,同时承担与制造并给出幻想的叙事功能,女性形象只是充当着构成奇观、诱发欲望观看的视觉动机[7]。当然,女性观众可以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选择不同的主体(男性/女性)建立联系并产生共鸣。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经济地位与社会地位不断提高,女性“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女性市场消费能力日益彰显,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开始以关注与满足女性受众群体为目的进行创作,女性也从“被看”的客体转化为“看”的主体。过往的影视作品中,“贤妻良母”式的女性角色被抛弃,独立自主的“职业女性”成为荧幕新宠。
  以女性的情感体验、心理诉求为主的文化产品大量出现,打破了男性文化一统天下的文化格局,并深刻改变了消费市场的生产模式[8]。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社会中,身体也成为商业资本逐利的来源。一系列围绕女性身体,以性感、别致、优雅、美丽为嘘头的产品与活动层出不穷,诸如“小鲜肉”“小奶狗”“娘炮”等词汇的流行也意味着男性难逃被物化、被消费的处境。工业化的影视生产将男性与女性进行解码与重新编码,从而提供大量代表着“美丽”和“情色”的风格化躯体形象供人消费。在奇幻剧中,这种生产与消费不再局限于人体,动物也被纳入其中。
  《动物管理局》中,既有传统意义上的性别认知,也有颠覆传统认知的人物角色。前者体现在剧中配角人物,如“兔子精”万晓娟穿上性感的连衣裙和黑丝袜后被男性角色观看、追捧与赞叹。后者以女主角吴爱爱与男主角郝运为代表。吴爱爱作为雌雄同体的“黄鳝怪”,平时以女人的样子出现,当心跳超过180会变成男人。作为女人,吴爱爱也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与控制欲,从里到外呈现出“刻板印象”里的男性特征:着装大多是偏冷色系的夹克外套、运动平底鞋;言语中含有大量粗俗、暴力的词汇;性格强势、霸道、冲动且易怒,诉诸暴力获得他人的认可与服从。男性体态的吴爱爱只是单纯的力量、武力、体能上的提升。男主角郝运性格软弱细腻,精于人情世故,虽然一开始被动地屈从于吴爱爱的监控之下,丧失了对自己人生控制的主动权,处于“被阉割”的状态,但凭借自身的能力,总能够在案件关键时刻发现众人忽略的细节,从而推动案件破解的进展,获得他人认可和地位提升。需要注意的是,影视艺术创作中极易造成男女角色的失衡,导致女性趋向男性发展而放弃自身特质的处理,并非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依然镣铐着男性父权社会的意识形态。
  四、结语
  人们往往将消费奇幻视作逃避社会困境的娱乐手段[9],但奇幻类艺术实则展现了人类内在的精神生存境况,开辟了供人类精神诗意栖居的新时空[10],转喻性地承担着主导意识形态和社会神话的表述者功能[11]。契合当下视觉文化符号的盛行且融合社会语境,奇幻艺术不再局限于描绘一幅海市蜃楼的虚幻景观,创造性的符号勾连、合理化的空间构建、差异化的性别认知的运用,能够真真切切地反映现实的物质世界并关注着人类的精神世界。在当今社会中,纷繁复杂的视觉符号不断刺激与满足着人们的审美感知,奇幻元素在“眼球经济”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这也意味着,在未来的网络自制剧发展路径上,奇幻剧拥有广阔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217.
  [2](法)麦克斯蒂安·麦茨著.崔君衍译.电影表意泛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
  [3](俄)什克洛夫斯基等著.方珊等译.俄国形式主义文论选[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7.
  [4](美)刘易斯·芒福德著.宋俊玲,李翔宁,周鸣浩译.城市文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4.
  [5]赵一凡等主编.西方文论关键词[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2006:140.
  [6](法)伊夫·格拉夫梅耶尔著.徐伟民译.城市社会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4.
  [7]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110.
  [8]丁佳文.女性向影视剧缘何大热[N].天津日报,2016-01-06(1).
  [9]魏然.奇幻的文化坐标[J].电影艺术,2017(4):20.
  [10]周清平.作为电影类型的奇幻片[J].电影艺术,2017(4):11.
  [11](英)苏珊·海沃德著.邹赞,孙柏,李玥阳译.电影研究关键词[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66.
  [责任编辑:杨楚珺]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0679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