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双一流”建设视域中高校博物馆的定位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高校博物馆承载着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通识教育、高校文化和社会宣导四重功能,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近年来,我国“双一流”高校在场馆规模、藏品数量、数字化程度等层面上得到了长足进步,但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仍存在着不小的差距。因此,在“双一流”建设视域中,“双一流”高校博物馆必须厘清自身定位、完善机制构建,发挥博物馆文化育人的功效和更大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双一流 高校 博物馆 定位 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23-0116-02
  “双一流”高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镇,其博物馆的建设对于高校文化功能的发挥,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博物馆不仅是高校科研教学的平台载体,更是社会公众了解高校的一扇窗,能够更好地彰显高校的历史与特色的融合、理念与思想的碰撞。如何在“双一流”高校建设的背景下,找准时代定位,构建完善机制,是每个“双一流”高校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和未来发展愿景。
  一、“双一流”高校博物馆的发展现况
  现代意义上的高校博物馆根植于中国高校的深厚文化土壤,随着西学东渐进入国人视野,最早的一批大学博物馆有1909年兴建的北京大学地质博物馆、1914年兴建的华西协和大学古物博物馆、1915年兴建的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长期以来,高校博物馆以高校师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将定位设定在教学与科研之上。
  进入新时代,国家不断推进高校博物馆的各项体制机制建设。
  2011年国家文物局、教育部下发《国家文物局、教育部关于加强高校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的通知》,指出“高校博物馆是为了教育、研究和欣赏的目的,由高等学校利用所收藏的文物、标本、资料等文化财产设立并向公众开放,致力于服务高等教育发展和社会文化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组织……是开展探究式学习、参与式教学、实验教学的适宜场所,是开展原创科研的重要基地,也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谐社会的一支重要力量”。应此种形势,2012年,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成立,极大地提升了高校博物馆的整体格局构建水平和未来发展路径。截止到2018年年底,全国拥有高校博物馆320余座,展陈面积1000平米以上的占43%,藏品数量1万件以上的为26%,对外开放率为61%。
  尽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仍应看到国内“双一流”高校博物馆与国际一流高校的差距,大多数国内“双一流”高校博物馆校均拥有量偏少,展品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与新媒介的融合,信息化水平严重滞后。不少“双一流”高校普遍采用“以校养馆”的运营模式,由高校财政拨款的形式,维系博物馆的运营,资金来源渠道不畅通。校内各博物馆之间缺少统一的管理和整体规划,存在严重的馆际壁垒。研究人员以校内师生为主,校外科研人员的联合科研力度不够。2018年QS世界高校排名前10的高校,共有图书馆38座,而我国42所“双一流”高校仅有30座博物馆。哈佛大学目前拥有14个博物馆官网和6个数字博物馆,而我国的42所“双一流”高校共有18个官网,尚未有成熟的数字博物馆。
  随着国家各部门对高校博物馆支持力度不断加大,高校博物馆尤其是“双一流”高校博物馆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期和窗口期,重新审视高校博物馆的定位和机制,显得适逢其时。
  二、未来“双一流”高校博物馆的四重定位
  高校博物馆不同于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博物馆,有其自身独特的发展定位。博物馆要结合自身所在高校的历史文化、学科优势及办学特色,深化文化品牌战略,走出一条个性化发展道路。
  1.将高校博物馆构建为“双一流”高校科研的重要平台
  “双一流”高校学术领域的智力引领来自于科研,高校博物馆要努力承接和拓展相关院系的科研力量,依托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校内师生提供有效的研究储备,促进学术成果和思想的凝练与提升。
  2.将高校博物馆打造为“双一流”高校通识教育的重要基石
  相较于高校专业教育,通识教育更侧重于全面、系统和多样化的教育,以及学生综合素养的培育。通识教育涵盖了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能够不断拓宽学生的个体潜能发挥,为通识教育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实践依托。通过开展校内多领域、多学科的展览、讲座、沙龙、论坛等形式,高校可以搭建起大学生交叉性知识体系。
  3.将高校博物馆营造为“双一流”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
  高校博物馆所承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文物的陈设,更是承载了高校的办学理念和价值宣导,展现了每一所高校独特的文化魅力。要更好地发挥高校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上的重要使命,研发体现高校特色的博物馆文创产品,形成展现本校办学历史与特色定位的绝佳舞台。
  4.将高校博物馆塑造为“双一流”高校社会涵育的重要窗口
  高校博物馆是高校与社会联结的纽带之一,是服务大众、回馈社会的有效渠道。在知识传播、文化熏陶、精神引导等层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高校博物馆可以通过面向公众的专题展览和讲座,提升大众文化素养;宣讲展示校内、外前沿学术成果,开拓公众文化视野。
  三、未来“双一流”高校博物馆的两项机制构建
  1.构建“双一流”高校博物馆内涵式机制建设
  高校应将博物馆建设纳入学校发展的整体规划,完善高校博物馆的人才梯队建设,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整合馆藏资源和馆际资源,打破馆际壁垒,结合数字化和多媒体效果,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展现博物馆藏品,构筑数字化共享平台。深入发掘藏品的文化特质和内涵特色,形成符合高校博物馆定位的系统性知识体系。
  2.构建“双一流”高校博物馆外延式机制建设
  拓宽合作交流渠道,与其他高校、企事业单位、公司、社区等展开全方位、立体化合作,在保证教学科研质量的前提下,形成开放式博物馆文化生态链,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使用效能。畅通高校博物馆的资金和藏品来源渠道,除高校自身财政拨款外,发挥社会组织与个人捐赠,形成强有力的资源补充格局。
  四、结语
  高校博物馆作为高校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图腾之一,体现着高校独特的办学风格和时代定位。在新时代的时空背景下,“双一流”高校要充分依托高校原有的人才科研优势,找准四重定位,完善两项机制构建,向世界一流高校博物馆目标发展,才能助推“双一流”建设蒸蒸日上,计日功成。
  参考文献:
  [1]单霁翔.增强高校博物馆社会亲和力的思考[J].东方考古,2014(12):26.
  [2]傅立,夏志刚.高校博物馆的公共定位及职能探析[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81.
  [3]张珺.浅谈高校博物馆的文化育人作用[J].教育探索,2018(9):132.
  [4]胡英强.浅析高校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策略[J].科技资讯,2019(4):246.
  [5]柴婧.“双一流”背景下大学博物馆认知与构建[J].艺术研究,2019(9):96.
  [6]苗瑞凤.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政策运行视角分析[J].学理论,2015(33):115.
  [7]楊谦,杜辉.当代美国高校博物馆的教育理念与实践[J].现代大学教育,2017(4):58.
  责任编辑:张蕊
  [作者简介]杨友鹏,浙江大学离退休工作处科员,硕士,研究方向:当代高校文化建设;邹凌雁,江阴初级中学思想政治教师,本科,研究方向:当代高校文化建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39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