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奠定长远发展基础、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国家政策和陕西省政策分析,结合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的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以西京学院为例,提出“四个一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双一流;四个一流;民办大学;学科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32-0229-02
  一、绪论
  本文以西京学院为例,分析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双一流”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促进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和发展。
  二、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面临的机遇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高屋建瓴地部署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2]。2017年,新《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使民办高校与公办高校在法律上拥有了同等地位,民办教育资本化障碍被扫除。2017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3],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打破了“985”“211”高校的垄断模式,具有现实意义的创新,为普通高校的转型发展、追赶超越提供政策机会。但是如何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学校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加快“双一流”建设,缩小差距,追赶超越,成为民办大学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继国家政策之后,陕西省委、省政府也提出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以下简称“四个一流”)和实施方案等政策性文件,明确提出要建成3所、培育3所国内一流的民办大学,支持民办大学的建设与发展。这些举措对民办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具有很大的激励促进作用。“四个一流”建设,给民办大学的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和发展机遇。根据2017年陕西省教育厅《关于公布陕西高校“一流专业”遴选结果的通知》,西京学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1个专业被评为建设项目,土木工程、物联网工程、电子商务、应用化学、自动化5个专业被评为培育项目。2018年4月,陕西普通高校“一流学院”遴选结果公布,西京学院获批陕西省“一流民办高校建设单位”。因此,学校要以“双一流”建设为契机,在规模化建设的同时,发展从外延转向内涵建设,创新转型、规划统领,建设高水平民办大学。
  三、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中面临的问题
  (一)民办大学内部治理机构不健全
  虽说民办大学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但由于陕西民办高校办学初期传承下来的一些办学模式,学校董事会还不能涵盖举办者、校长、教职工代表等,在决策方面和管理方面都存在一人决策的局面;监督体系不完善,机构设置不合理,很难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二)民办大學发展定位不明确
  民办大学面临的压力和挑战比公办大学更为突出和明显。由于学生来源的整体减少,各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加剧,招生压力不断加大,为了吸引学生,在办学方向上就容易急功近利,盲目追求,热衷效仿,缺乏明确的办学定位,造成了自身的办学定位不明确,教学质量下降,失去了办学特色和优势。
  (三)教师队伍建设不合理,高层次人才匮乏
  教师队伍建设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对“双一流”建设起着支撑和引领作用。但是由于民办大学的发展还略显年轻,在教师队伍的建设方面明显滞后于公办大学,在知识、学历、职称、年龄结构方面还不合理,教师流动比较频繁,流失较为严重,对高层次人才缺乏吸引力,制约了民办大学的进一步发展。
  (四)学科建设发展薄弱,没有形成鲜明特色
  由于民办大学的发展经历了自学考试、学历文凭、本科教育以及研究生教育阶段,建设时间短,经费投入少,学科建设起步晚,尚处在建设初级阶段。
  (五)科研实力薄弱,高水平科研成果较少
  民办大学起步晚,起点低,高水平领军人才少,科研队伍分散,实力偏弱,缺乏标志性科研成果,缺乏科研竞争力。
  四、民办大学“双一流”建设对策
  (一)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坚持正确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坚持从严治党,不断坚定师生“四个自信”,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基础。
  (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提升治理能力
  加强和完善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优化治理结构,激发办学活力。积极发挥学术委员会、教学指导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等委员会各自的职能,发挥教师对学校管理的咨询和审议作用。加强监督体系建设,持续完善教学质量评估监控体系,规范和推进院系不断提升管理水平。完善以激励为导向的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全面启动教师员工聘任制度改革、考核体系改革和教学管理改革,努力实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三)强化组织领导与统筹协调
  由学校统一领导,设立建设领导小组,负责顶层设计、宏观布局、统筹协调、经费安排等重要事项决策,统筹推进学校各项建设任务。以“双一流”专项建设为牵引,围绕“双一流”建设主要内容,统筹各种资源的配置;对照建设核心任务,加强建设任务的监督和问责,确保主要精力和资源都集中配置到“一流学院”建设当中。建立与“双一流”建设目标相匹配的内部评价、监督考评机制。积极引入外部专家和社会第三方机构开展对办学绩效的评估和指导,作为办学自我评价的参考依据。
  (四)保障经费支持
  加强“双一流”建设经费投入。全面加强和改进预算管理,建立科学预算分配机制和有效预算执行监督机制。统筹学校各类经费资源,打破经费使用壁垒。建立多元筹资机制,拓宽学校经费来源,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对学校“双一流”建设的投入和支持。争取社会捐赠及相关部门、企业支持学校“双一流”建设。促进学校产学研融合,加强学校科技产业资产运作,不断探索完善学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体制,努力实现经营性资产的保值增值,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提供经费来源。
  (五)优化结构、强化培养,全面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以建立“人员精干、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科研相结合”的教师队伍为目标,围绕师资队伍数量与结构、教学水平与工程实践能力、教师发展与服务等方面积极开展师资队伍建设工作。
  (六)强化教学、科研平台建设
  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的顶层设计与规划,以省级民办教育专项资金为依托,重点加强一流专业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平台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省级研究中心建设,使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达到全国同类高校一流水平。
  五、结语
  高等教育能提高文化水平,提升人文素养,增强竞争力。高等教育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持续发展、追赶超越的根本。民办大学应主动适应新常态下速度变化、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发展趋势,继续弘扬大学精神,勇追赶,求超越,共同努力,携手共进,成为“双一流”的“生力军”,为中国民办教育发展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Z].国发[2015]64号.
  [2]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Z].教研[2017]2号.
  [3]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Z].教研函[2017]2号.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97849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