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施行奠定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传统的灌输教学模式正在被革新,语文课堂展现生机,书声琅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朗读教学中也出现了如“读书方式单一化,过程形式化,感情固定化”等问题。通过案例对朗读教学误区进行解析,分析朗读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在教学案例中寻找切实有效的优化方案,即提倡个性化阅读,主张读出“新”花样等.
  关键词:朗读 课堂教学 误区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1-0189-02
  何为“语文”?《说文解字》中曾提到:“语,论也。”[1]从言吾声,与说话谈论有关,即“口头为语,书面为文”。这样看来真正的语文应该是以“发声”为主导的学科。那么,语文的“发声”应该用什么形式来表达呢?《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给了大家一个明确的答复——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了“读”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要求各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2]朗读课文。语文新课标的推行,逐渐改变了“师讲生听”的旧模式,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多读多說。但一味追求形式上的“读”,而不去指导朗读,以读促悟,最后读书只会成为学生条件反射的机械运动,长此以往学生也会对朗读产生一些误解。
  一、朗读教学误区
  【案例一】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师:(板书题目: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起大声读
  生: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师:渴望在这里可以解释为:渴求和希望,看着这位求知若渴的小姑娘,我们再有感情的读一读,这次读我们应该重点突出——
  生:渴望
  师:全班齐读课题
  生: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重读:渴望)
  ……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争取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生:(大声朗读中)
  师:(不一会儿)相信大部分同学已经读完了,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
  本设计着眼于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新课开始10分钟,全班共有3次朗读,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但换个角度来看,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读书方式“单一化”
  《语文新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学生“读”的次数明显增多,但是仔细一听,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语文课堂又陷入了一个新的“怪圈”:全班齐读声音响亮,大声朗读形式单一。长此以往,学生们会思维定势地认为“朗读”是读书的唯一形式。
  (二)读书过程“形式化”
  在初读课文时,常常会出现如下两种情况:一是有的老师会范读课文或者请部分同学读全文,而其他同学则被“晾”在一边,无所事事地静听着。这样毫无目的的“形式化”范读会大大降低课堂效率,切断了“读书”与“教学”的联系。二是老师对学生的读书提出了要求,但很多时候,学生只读了一半老师就突然叫停,马上进入下一个环节,并没有对之前提出的要求进行检查,也没有点评学生的朗读,“读课文”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三)读书感情“固定化”
  【案例一】中,学生读课题时,虽然老师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了指导,但是略显生硬。教师根据自己对课题的解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大家千篇一律地重读“渴望”,完全以老师的理解代替了学生的理解,没有尊重学生内心的感受,与新课标要求的个性化阅读背道而驰。很多时候,学生笼统地认为有感情的朗读就是重音大声读,轻音小声读。在没有理解文章的情况下,朗读时声音忽大忽小、忽高忽低,完全破坏了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感。
  二、课堂朗读教学应对策略
  【案例二】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
  师:出示“大眼睛”女孩的图片,然后介绍图片背景资料,听完他们的故事,你有怎样的感受,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课题。
  生1: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重读大眼睛),我觉得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她这双大眼睛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内心渴望读书。
  生2: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重读渴望)表现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
  生3:渴望读书的“大眼睛”(重读读书)表现了小女孩渴望的对象是知识。
  ……
  师:看来同学们都有了自己对课题的独特见解,最后,大家再自由地读一读课题。
  ……
  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是低声默读,也可以是放声朗读,争取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师(2—3分钟)声音越来越小,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读完了,接下来我要检验同学们的自读效果,请一组同学用开火车的方式来读一读黑板上的这些词语句子。(省略)
  师:这趟火车开的真顺利,同学们为他们的精彩表现打打分。
  ……
  (一)根据学情读出“新”花样
  1.自由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于“读书”的要求体现了“同中求异”的特点。“同”就是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异”体现在根据各年级段的不同学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第一学段(1—2年级)“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第三学段(5—6年级)“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索信息”[2]。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根据学情学段的不同,教师可以适当引导介绍不同的读书方式“朗读、默读、浏览”,然后学生根据个人喜好选择读书方式。
  2.角色扮演朗读
  教师还可以根据文章的类型选择读书方式,教师可以给学生创设一个情境,然后扮演不同角色的同学根据故事内容相互配合着朗读,通过不同语言的渲染,突出人物性格的特点。让语文课堂不再只有一种声音。除此之外,还有师生对读、男女对读、分组朗读等其他形式。
  (二)有针对性地朗读
  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语文教材共安排了12个单元,很多老师以“课程繁重,课时紧张”为理由压缩弱化学生的朗读时间,将大部分时间用在对文章思想感情的剖析上。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与其老师繁琐的讲解知识点,还不如让学生多读多悟多说。
  (三)提倡个性化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到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2]。简而言之,就是推崇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和个性化阅读,但是这种个性化需要教师的引导,偏离中心的个性化是不可取的。【案例二】中,导入课题时,教师介绍文章背景,为学生设定情境,学生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读课题,朗读到位,感悟言之成理,这就是一次成功的个性化阅读。语文的学习是一个“以读促悟,再以悟促读”的过程,“读”“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如某一教学案例《三月桃花水》,教师在简单梳理文章脉络后,就要求学生读出三月桃花水的美感,学生却不知“美”在何处,下课后,学生还是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说,教师的引导加上学生的悟读才能真正实现语文的个性化阅读。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3.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责任编辑:赵慧敏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198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