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发展学生言语思维的基本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言语思维是语用过程中思维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心理机能。发展言语思维是语用教学的核心任务。笔者总结出了五个方面的基本策略:第一,因文解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第二,因道悟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第三,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第四,比较揣摩,感悟言语思维原理;第五,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关键词】发展言语思维 基本策略
  徐德湖
  江苏省初中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教育科研先进个人、中小学教师正高级职称评审专家。在《语文建设》《中学语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等中文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著有《语用教学的理论和实践》。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这已经成为语文界的共识。然而,究竟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则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深入研究语用心理机制,有利于深入促进语文教学改革。叶圣陶先生在《和教师谈写作》一文中说:“想清楚然后写,这是个好习惯。”[1]465想清楚才能写清楚,会想才会写。会想,要学会思维方法;会写,要学会语用方法。语用方法见之于显性的语言形式,是语言形式上如何“用”;语用的思维方法则是隐性的心理过程,是语用过程中如何“想”,所以有必要探索这“想”的奥秘。然而“古今学者始终是以言语活动的输出终端(语言)作为观察、分析的对象,这个研究思路仅仅把言语活动终端传出的声音与符号作为观察研究对象,忽略了从‘思想’运动到‘词’这一动态过程中的典型事件”[2]68,以及“词语的心理本质中的最主要的、基本的、中心的、使词成为词的,没有它词就不成其词的东西”[3]300。这“东西”就是言语思维,正是言语思维使得人们在“思想”到“词”的动态心理过程中,得以摆脱言不尽意的痛苦,到达意以言尽的境界。
  言语思维是维果茨基最重要的研究发现。他认为,言语与思维分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具有完全不同的发生源,不同步在一条重合线上发展,且二者发展的前后、快慢、程度也没有任何关联性,在漫长的岁月里总是按照不同的路径各自发展。他把言语与思维的关系形象地描述成两个相交的圆,而这个相交、重合的部分就是言语思维[3]85-114。言语思维是思想向词运动的内部中介,思想与词分别处于言语思维的两端,言语思维在思想向词运动的真实进程中,总是以词义的形式发挥着机能的作用。词义是兼具言语思维整体特性的最小语言单位。就语言内部看,词义就是词本身;就言语心理看,词义就是思维活动。生成思想的完整过程是这样的:“物象激发思维动机,思维参与思考过程,在混沌的酝酿中逐渐清晰,生成思想,匹配表达思想的语义,寻找匹配语义的词汇,按照约定的语言提取思想,输出可理解的语义。”[2]69思想与词并不具有天赋的直接联系,它们的联系是在思想与词语发展的进程中发生、改变和发展的。语言并不像镜子一样简单地反映思想的结构,也不像穿件衣服一样穿到思想身上去,而是一个运动着的过程。并非所有的思想都能运动到词,从思想到词是一个复杂的、动态变化的言语结构过程,在其运动途径中的任何一个点上终止运动都是可能的。这一点只要留意我们自身的言语表达,就经常可以体会到。“善为文者,富于万篇,贫于一字”(《文心雕龙》),“善文者”可写万篇文章而不枯竭,也会常常为斟酌一字颇费踌躇,产生这种现象就是因为言语思维提取不到契合心意的词语。因而言语思维是否参与思想形成、语义传递,是否在参与的过程中不断修正、完善个体的言说方式,直接决定着言语活动的成败。那么,如何发展学生的言语思维?最基本的策略就是发掘文本中的言语思维规律,通过教学设计与实施,转化、积淀为学生的言语思维图式,不断丰富学生的内部语言,提高学生的言语思维能力。
  一、因文解道,还原言语思维内容
  因文解道即根据言语形式,理解文本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根本的表达意图,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例如,毛泽东《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原句为“金沙水拍悬崖暖”,将“悬崖”改为“云崖”,有什么好处?从这一问题的回答考察学生言语思维能力,由低到高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层次。①“悬崖”改为“云崖”,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入云,十分高大;②“水拍云崖”,更能形容金沙江怒浪滔天;③更能突出红军长征遭遇的艰难险阻;④更能表现红军战士英勇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
  达到第一层次的学生,只是理解“云崖”的表层意思。达到第二层次的学生,能做到词不离句,明白了描写“云崖”的用意在江水的特点。达到第三层次的学生,能结合“远征难”来理解,因而进入了全篇语境。达到第四层次的学生,不仅进入到了全篇语境,而且准确把握了诗眼“不怕”,从而深入到文本底蕴,理解了作者根本的表达意图。“言不尽意,立象尽之”,“悬崖”这一意象是诗人具象思维的结果,达到最后一个层次,才能完整地还原作者言语思维的内容,其关键是培养学生语境关联与推理的能力。
  二、因道悟文,还原言语思维过程
  言语思维一定是在某种情感动机激发下产生的,因文悟道就是领悟作者在一定动机下“思想”到“词”的运动过程。笔者还以上述例子来说明,因道悟文的过程大致如下。
  ①结合背景,1935年10月紅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作者内心充满激动,要向全中国、全世界宣传红军的长征精神,表现红军战士的英勇主义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鼓舞中国人民的斗志。②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作者要把红军放在长征的艰难险阻中加以表现。③红军长征走过千山万水,战胜了无数艰难险阻,需要提炼典型意象,如“水拍云崖”。④在经营意象过程中,反复推敲词语—改“悬崖” 为“云崖”,用夸张手法写山高入云,十分高大。⑤生成言语形式:金沙水拍云崖暖。
  在这样还原言语思维过程的教学中,学生可以理解:①是写作情感动机与立意;②③是材料的选择与提炼;④⑤是言语形式的生成。其关键是培养根据写作动机和主旨,体会文章谋篇布局、表达方式、表达技巧、遣词造句的意图的方法、习惯和能力。这不仅可以习得言语思维的过程与方法,转化、积淀为言语思维图式,提高阅读理解与审美鉴赏能力,而且可以通过隐性的读写结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三、品析思路,感受言语思维方法
  “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叶圣陶)阅读教学中,“既要教学生学习文章的语言进而理解它所表达的内容,又要教学生学习作者思维的途径和方法;既要让学生懂得作者通过怎样的思维途径和方法来实现的,又要让学生懂得作者的思维结果又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使学生在语言和思维的结合上达到课文内容的理解。”[4]要做到这一点,品析作者的思路很重要。篇有篇的思路,段有段的思路,句有句的思路。文章的各种思路中包含着言语思维过程和方法,如语用过程中需要广泛的联想思维,联想方法有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相似联想、追忆联想、因果联想、递进联想、连锁联想、推测联想等。托物言志的联想往往是一篇的整体思路,对比联想往往是句与句之间的思路,而拟人句的相似联想则往往是句中思路。这些由此及彼的联想思路,包含着言语思维的过程和方法。
  例如,“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三峡》)作者运用因果联想思维,由三峡秋景的凄清联想到渔歌,生成了精妙的言语形式,形成了层层衬托的语用效果。第一层是用“泪沾裳”衬托猿声的凄异;第二层是以猿声的凄异衬托“空谷传响”的特点;第三层是以“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衬托江水枯落,暗示三峡的水文特征,表现三峡的凄美秋景。这就是作者借助因果联想实现的言语意图。教学中引导学生品析这种联想的思路,体会层层衬托的技巧,领悟其语用意图,学生也就感受到了这种言语思维方法。诸如此类,日积月累,学生就可以积淀起丰富而精妙的言语思维图式。
  四、比较揣摩,感悟言语思维原理
  语用教学往往需要借助语用知识,才能提高效率。语用知识无疑蕴含着语用中的思维,是提炼思维成果的结晶。引导学生理解语用知识,探究语用知识原理,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可以真正透彻理解、熟练驾驭语用知识。
  如夏浩然《“飞天”凌空—跳水姑娘吕伟夺魁记》是一篇新闻特稿,学习这篇文章,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新闻特写的一般知识,即以形象化的描写作为主要表现手段,截取新闻事件中最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其言语表达具有文学色彩,主观性强。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学习消息的言语表达特点,改写原文。
  吕伟站在10米高台的前沿,双臂高举,一蹬,向前翻腾一周半,空中转体三周,展开身体,插入水中,四面水花不惊。她的这个动作“5136”,几位裁判亮出了9.5分的高分。这位年方十六的中国姑娘,赢得了金牌。
  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与原文比较,发现言语表达的不同。学生可以发现,该文语言简洁、平实,而原文对吕伟站立、举臂、跳起、翻转、展体、入水的过程,进行了慢节奏的详细描写,还运用了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如跳起时“那一瞬间,她那修长美妙的身体犹如被空气托住了,衬着蓝天白云,酷似敦煌壁画中凌空翔舞的‘飞天’”,入水时“像轻盈的、笔直的箭,‘哧’地插进碧波之中,几串白色的气泡拥抱了这位自天而降的‘仙女’,四面水花悄然不惊”,语言形象生动,其中“优雅”“美妙”“轻盈”等形容词,以及“吕伟精彩的表演,将游泳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等评论语句,还流露了作者喜爱、赞美的主观感受。然后再比较揣摩表达效果和目的有何不同,引导学生理解,消息语言简洁、平实,主要目的是让读者及时了解客观事实,而特写语言形象生动,融入作者主观感受,其目的不仅让读者了解客观事实,而且还能想象到作者头脑中的印象,感受到作者心中的感受,从而得以获得现场感,并受到情境感染,这就是新闻特写形象化言语表达的基本原理。
  再如,《宋史·赵普传》:“普少习吏事,寡学术,及为相,太祖常劝以读书。晚年手不释卷,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及次日临政,处决如流。既薨,家人发箧视之,则《论语》二十篇也。” 这段文字写赵普勤奋读书,回到自己的住宅,即“阖户启箧取书”,这里连用三个动词短语“阖户”“启箧”“ 取书”,形成快节奏来刻画人物形象。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与改写文字“每归私第,阖户,启箧,取书,读之竟日”比较品析,学生发现改写文字用了两个逗号,节奏变得舒缓,感觉赵普动作有些慢条斯理;而原文未加标点,显得动作迅速,这就更能表现出赵普如饥似渴的心理,更能表现出赵普读书勤奋。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提炼其中的语用原理,即快节奏的动作描写可以表现人物的急切心理,从而更好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又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攻大泽乡,收而攻蕲。蕲下,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攻铚、酂、苦、柘、谯,皆下之。行收兵。比至陈,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攻陈,陈守令皆不在,独守丞与战谯门中。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作者用如此简短的文字,就叙述了从大泽乡起义爆发到占据陈的过程。其中,依次运用了“收”“攻”“下”“徇”“攻”“下”“至”“攻”“入据”等动词,可见叙述节奏之快。教学实践中,笔者引导学生先圈出这段文字中的动词,再说说其表达作用,学生发现,起义军进展顺利;一攻即下,攻势迅速,似乎极短时间便占领了广大地区;起义军攻势凌厉,势如破竹,锐不可当,所向披靡;敌人闻风丧胆,望风而逃;由此可见陈胜杰出的军事才能和农民革命的伟大力量。教師紧接着追问:作者用短短几行字,就记述了起义军攻占大片地区的过程,这些动词的运用还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发现,这些动词具有极强的概括性,使得叙事十分简练。教师顺势总结:这种快节奏的行动描写可反映事情或事态发展迅速,这样学生也就懂得了其中原理。
  五、品读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文本的言语形式和语用规律中蕴含言语思维规律。如一首古典诗歌的丰富内涵总是凝聚在一篇的诗眼之中,其中蕴含着聚合性的言语思维规律;诗人多用意象的组合、叠加来表达深沉的感情,其中蕴含了经营意象中的具象思维规律。言语思维规律的教学包含深广的内容,需要从语用学、语言学、语境学、语体学、语篇学等多门学科中遴选适合的教学内容。如语境对言语表达的制约规律、不同语体用词造句的修辞规律、语篇的衔接与连贯规律等,其中都蕴含着言语思维规律。言语思维规律一定是蕴含在相对应的言语形式之中,教学中需要通过品读言语形式,渗透言语思维规律。   笔者以吴敬梓《范进中举》为例进行剖析。文中范进中举发疯后说道“噫!好了!中了!”,这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凝结了全文的含义。心理学家波扬研究发现,在人的内部言语中,“一个词的意思比它的意义更占优势”,“一个词的意思是由该词在我们意识中引起的一切心理事件的总和” [5],对此,维果茨基给予了充分肯定,他说:“在内部言语里我们总能用一个名称来表达全部思想和感受,甚至完整的、深刻的推论。”[3]349范进发疯后的这句话是自言自语,即为自己的语言,因而可以看作他的内部语言。从范进的言语心理来说,这三个词语其实是一个意思,都凝结了范进对科举全部的人生体验。全文描写具体细节,塑造人物形象,就是诠释这句话的含义,所以它是作者创作思维的聚合点。由这个聚合点到文本具体情节和细节的展开,又蕴含着作者的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品读范进发疯前后的情节和细节,理解不中举不好,如生活极度穷困,屡遭各种欺辱,饱受世态炎凉等;只有中举才好,如有钱有势,有人巴结,鸡犬升天等。这样也就理解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并同时渗透了聚合与发散的言语思维规律。
  叶圣陶先生说:“思维活动绝不是空无依傍的,必须依傍语言材料才能想”,“思维活动的固定形式,也就是写在纸面上的语言—文字。”[1]672-673思维依傍语言,语言固定思维。因而“语言和思想又是二而一的东西,所以文字该和语言思想一贯训练。”[1]77这里的“思想”,是指语用中的思维活动;这个“二而一的东西”,就是思维寻找合适的词语,把内隐的思想外显為可供阅读的一定语境中的言语形式。言语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专属的核心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核心。“要让学生们留在学校直至15岁、20岁,我们需要有一个更有力的理由。我的理由是训练他们的学科思维。”[6]1因为“学科不只是用事实和概念堆积起来的教科书上的词汇表、附录、全国标准的概略和每周的考试内容。学科的内涵存在于该领域人士发展出来的特定思考方式,借着这种思考方式,他们可以从特定的而非直觉的角度了解这个世界。”[6]135
  语文的学科思维是语用过程中提取语言、表达思想的思维,这正是言语思维的心理机能。阅读教学中要借助显性的言语形式和语用方法、语用规律,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隐性的言语思维方法,发展言语思维能力,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一体化,这是语用教学的核心任务。
  参考文献
  [1] 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2] 张秋玲.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审辨[J].课程·教材·教法,2018(1).
  [3] 余震球.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4] 卫灿金.语文思维培育学[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7:93.
  [5] 维果茨基.语言与思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71.
  [6] 霍华德·加德纳.受过学科思维训练的心智[M].张开冰,译.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224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