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作为外语学习中一个具体的语言系统,中介语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其理论对于课程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需求分析阶段,中介语理论是指导,引导着课程设计者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并组织教学活动;在材料和教学阶段,教师要提供适当的真实性输入,采用组块教学法;在测试阶段,教师要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而非准确性,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反馈。
关键词:中介语理论 课程开发 石化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205-02
随着外语教学和研究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外语教学的研究重心从原来的“教”转移到“学”,尤为关注外语学习者的心理过程。中介语理论从学习者的心理出发,结合语言环境,把语言学习过程看作创造性地建立一个新的语言系统的过程,为研究外语教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国内外虽有众多中介语理论的相关研究,但大多都是和外语教学结合起来进行论述,而教学只是外语课程设计的众多环节之一。中介语理论对于我国外语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及启示如何,亟待进一步探讨。
一、中介语理论
1969年,Selinker在其文章Language Transfer中首次使用“中介语”这一术语,继而在1972年题为“Interlanguage”的论文中对中介语理论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确立了中介语理论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Selinker认为在人脑中存在“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能从学习者产出的目标语言规范中观察输出结果。这种语言系统,我们称之为‘中介语(IL)’” [1]1。中介语不同于本族语(NL)和目标语(TL),它是介于这两者之间的语言系统,强调第二语言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向目的语接近的过程”,Corder使用“个人言语(idiosyncratic dialect)”这一名称,着重强调学习者语言运用的独特性。Ortega将其称为“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强调中介语贯穿于语言学习的全过程并且具有可变性。可变性为中介语的本质属性,它表示中介语是一种动态的并非静态的语言系统,会随着学习时间、年龄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在有些方面,中介语又具有稳固性,即石化现象。
纵观国内外文献,虽然对于中介语的研究众多,起步也很早,但是大多是与外语教学结合起来,虽已取得骄人成绩,但要想促进学生的外语发展,只注重教学显然不够,课程编排、教师评价与反馈等因素都需考虑在内。外语教学只是课程开发中的一个环节,中介语对于别的方面的影响如何,研究者较少。故本文欲探讨中介语理论对于课程开发所产生的影响及启示。
二、中介语理论对外语课程开发的启示
1.提供适当的真实性输入
20世纪70年代,Stephen Krashen提出“可理解性输入假说”,认为在二语学习中,可理解性输入是必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基于研究,Krashen提出“i+1”这一术语,认为在二语教学中,语言输入材料应该稍高于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这一假说和“可教性假说”不谋而合。“可教性假说”认为只有当学生有能力或已做好准备学习某种知识时,教师才有可能有效地进行教学。否则,教学效果会大打折扣,甚至无功而返。尽管有研究发现部分并未做好充足准备的学生也可以从某些教学(比如:词汇顺序)中获益,但先前知识可促进学习者学习,并帮助其成功到达学习的下一个阶段。提高的输入的真实性也应得到重视并考虑。基于使用的生成理论认为我们通过使用外语而掌握外语。Swain在1986年提出“逼迫性输出假说”,该假说认为在交际或日常生活中输出目标语可以触发学习者的学习,毕竟语法的习得并不是基于规则或者演绎而得,而是由经验或归纳所驱动。语言学习的目标并不是要达到目的语的水平,而是要把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使得学生最终可以使用语言,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交际法教给学生交际技巧,提高其交际技能。
作为先决条件,课程设计者应该将这些结论考虑在课程设计过程中,“目标群体、受众、需求分析者以及资源群体应该收集相关数据或信息,辨别学生的现有水平,判断其准备程度,帮助识别什么样的知识、技能以及价值观应该在学校里传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什么样的经历应该在课堂上提供,从而给与学习者恰当、可理解性的输入,为随后的教材编写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2]。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应该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选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真实、具体的反应调整教学进度,切勿完全照搬大纲或者其他教师的教学计划。
2.教材编写和教学体现组块教学法
如上文所言,在外语教学中可使用交际教学法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提升,但交际法在教学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的問题,其中一个弊端就是石化现象。1972年“石化”作为专业术语首次出现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它指“外语学习者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趋于固定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增加都无法改变这种固定状态”[1]2。石化现象在外语学习的子系统中随处可见(如音系学、语用学),它也存在于某个具体的语法知识点中(如过去式,冠词等)。石化现象不仅存在于个体的外语学习过程中,而且在群体之间也会形成石化现象,从而产生新语种,如洋泾浜语、克里奥耳语、印度英语等。
Selinker认为石化现象主要是由语言迁移、语言材料的过度泛化、二语学习策略、交际策略五个因素所形成。而随后的学者将这些原因归结为环境、认知、神经生物学和社会情感等因素,Han更是将其分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大类,认为二者共同作用,导致石化现象的产生。在众因素中,语言转移和交际策略发挥主要作用,石化现象的发生很大部分都是源自这二者。交际策略包括回避、借用、意译等。洋泾浜语、克里奥耳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过多使用交际策略的结果。而且过多使用交际策略会给学生一种错觉,让他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目标语,没有必要去学习相关的新知识或者更为复杂的知识,结果中介语就此僵化,停滞不前。教师要充分认识到交际策略的利与弊,并在日常教学中恰当使用交际教学法这把双刃剑。 或许我们可以采用组块教学法来弥补交际教学法所带来的弊端。研究表明,二语学习者对记忆模块的依赖可以促进学生的交互动机和交际策略,从而促进二语学习。在现代学习和研究中,部分学者和研究者也发现公式学习不仅是交际和语言分析的跳板,同时在造就地道、流利的一语和二语学习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外语课程开发中,我们或许可尝试改变传统的单字、单词,将一些组块或公式放在书本中,在课堂上(如写作课、口语课)尝试使用组块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外语能力。
3.提供正确有效的反馈
二语习得顺序具有可预见性和系统性,但是这些属性不适用于描述二语习得的准确性。二语习得的过程呈“倒U形”发展,即在语言学习的最初阶段和最终阶段,学习者的错误较少,表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而在学习的中间阶段,错误百出,准确性最低。究其原因,最初阶段和最终阶段较少错误量形成的原因却是截然不同的。在最初阶段,学习者秉承“一对一的原则”,会倾向于简化外语的语言语法,并运用在相关的语境中,从而达到偶然的准确性,出现较少的语言错误。而在最终阶段,学习者已基本掌握外语语法,可以尽量避免错误的出现。然而在中间阶段,学习者往往会有更多的错误或糟糕的表现,但这并非就意味是坏事。相反,这种错误恰恰表明了学习者正在努力追求进步或重组现有中介语。教师通过这些错误,可以了解到学生的现有水平和需要补充学习的知识点。考虑到这点,正确的纠错性反馈在外语学习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馈有正负之分,正反馈有确定、赞许的作用,而负反馈表示否定的含义。研究表明,负反馈在缓解过度泛化方面具有积极作用,而太多的正反馈会导致学习者的错误得到强化,从而产生石化现象。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学生正确的纠错性反馈,并适当有效地改错,不能只简单地给出对错判断或分数草草了事。纠错性技巧,如请求、确认、引导等,都可以促进学习者的修改性输出,学习者的这种自我修复更有利于提高其对于输出的监控能力,从而促进中介语发展。
当学生在作文中给出下列句子时:
I didn’t went to the zoo yesterday.
乍一看,该生明显犯一处错误,应得零分。但仔细斟酌和考虑,如果满分为10,该生应得8—9分,原因如下:(1)他已掌握句子结构和造句规则,能正确写出英语句子;(2)已掌握某些动词过去式的不规则变化(went);(3)已掌握当动词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加宾语时,必须使用动词不定式(went to the zoo);(4)掌握变换否定句规则,即在实义动词前加助动词构成否定句(did’t went)。由此可见,教学者应该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而并非仅关注准确性,否则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某些回避现象和石化现象,不利于语言学习的长远发展。
三、结语
作为外语学习中一个具体的语言系统,中介语贯穿于语言发展的全过程,其理论对于课程开发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需求分析阶段,它是指导,引导着课程设计者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教学形式并组织教学活动。中介语的可变性和系统性要求课程设计、教材编写都按照一定的规律或顺序进行,提供给学生可理解性输入和合理有序的教学活动。再者,真实的语言输入也应出现在教材或课堂中,使学生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和交际技巧,提高交际技能。课程设计者、教师应深知交际策略和交际教学法的利与弊,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组块教学法,以缓解石化现象。最后,教師应关注学习者的语言发展而非准确性,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纠错性反馈。诚然,中介语理论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至关重要,但本文纯属对其理论知识的简单描述,到底应该怎样应用于实践,还需要进一步的实证研究,效果如何也需要进一步探讨和验证。
参考文献:
[1]Selinker,L.Interlanguage[J].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72(10):209-231.
[2]Brown,J.D.The Elements of Language Curriculum:A Systematic Approach to Program Development[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1.
责任编辑:刘健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1360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