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外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现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地方高校就业面临着两大困扰:学生不愿意当地就业、本地企业招不到当地毕业生。面对这种新情况,通过查询文献,走访高校、企业,从国内外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现状找出原因,并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国内外;高校;地方经济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对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和有关政策意见。《意见》着重强调,要加强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提高毕业生适应市场和基层需求的能力;更多地为基层培养高技能人才和适应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的实用人才。对于地方高校毕业生服务于本地经济的研究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而开始的,至今有近2000篇文献(中国知网查询可得),韦仕珍在《论地方高校学生就业与地方经济发展的对接点——以河池市及河池学院为例》提出:具体分析毕业就业情况与特点,围绕着地方经济发展更好地做好就业工作;童睛在《区域经济视角下高职专业群建设》提出:高职业毕业生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要努力解决好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姚金凤在《高职院校应对地方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措施探析》指出:通过地方经济与高校毕业生的关系分析,从而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培育提出一系列相关要求;杨从意在《高校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研究——基于徐州工程学院与徐州市的分析》指出:从地方经济发展现状来改进高校人才培育模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地方就业;齐巧云在《地方经济发展战略与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的关系研究》指出:高职院校是技能人才的主要培育基地,地方发展应该着力于深度的校企合作……
通过这些文献的研究发现,国内研究高等院校服务于地方经济主要从校企合作、技能培养、实习毕业生教育等几方面进行工作,目前存在一些问题,也没有特别优秀的解决方案,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并实施。
2、国外研究现状
本文挑选了美国、德国、英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进行简单阐述:
美国作为世界上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高校在服务于地方经济上是理论先行者与实践探索者,高校非常重视与政府、企业、社区形成良性互动,并结合成“高校社区型”模式。早在19世纪《1862年莫里尔法案》的颁布就确定了美国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创新模式,20世纪70年代后此模式又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政府一般倡导在科技密集、人口集中、经济发达的地区设立高校,实现此类高校的三大职能:高校作为消费主体直接刺激当地经济、通过高校的技术领先优质为企业培养创新型人才、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文明环境。通过这种模式的创立与发展,美国各发达城市中社区型高校如雨后春笋般不断产生,其对美国当地经济起到了非常强大的促进作用,时至今日仍然在不断推进、健康发展中。
德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基础制造业一直是全球翘楚,其最成功的经验莫过于本地高校非常高效地对接本地经济,从人才培育、科技研究、组织管理、品牌建设、教科研互动等几方面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德国地方高校非常注重自我品牌的树立与营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的输出效果,扎扎实实地开展一系列校企互动,深化教学改革,如闻名于世界的“双元制”培养体系,为德国造就了一大批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产业工人,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了高素质、高质量的人才储备,这种实践的成功值得研究和学习。
英国作为教育产业化较发达国家之一,在高等教育促进地方经济方面有一套自己的体系,1990年之后,英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区域性发展,在高等教育领域由政府倡导并提供相关政策支持,从美国的教育体系中吸取营养,鼓励大学与地方、区域展开互动,在政策与资金的双重激励下,大学与区域展开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合作,双方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专业设置、社会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深度的融合,鲜有成效。
从以上研究可以发现,国外的研究现状以美国、德国为主要两大研究方向,一个方向侧重于建设社区型高校,一个方向侧重于深度校企合作,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借鉴。
二、本地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存在的问题
1、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
(1)没有明确的政策保障
一个城市的活力在于“人”,一个城市创新发展的活力在于“人才”,所以“人”就是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时至今日,高校毕业生本地就业的政策或无或不完善,地方政府由于自身财力与机制的问题,不能對本地高校毕业生实施一系列的政策倾斜并作为制度制定并对社会广而告之。这种情形之下,地方城市(特别是一些次发达、欠发达地区)无法对本地高校毕业生形成强大吸引力,地方经济发展难以满足毕业生对高品质物质生活的追求,从而导致人才流失。
(2)政策实施的不及时
有些地方政府为了实施对本地培养的人才吸引力,制定了相关的一些政策、文件和制度,这对很多异地就读的学生是一个大利好消息,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因为政策利好而实施当地就业,但是在就业后发现很多手续很麻烦、很多服务不到位、很多制度不落实,这种宣传与落实的强大反差会形成很强的负面效应,并影响深远,导致很多本地高校毕业生不愿意留下就业。
(3)没有良好的“留人”氛围
俗话说:“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如何达到真正的“留人”宣传氛围很重要,没有形成良好的风气,没有从上至下的重视,让这句话流于空谈、流于表面,必然会寒人心。政府没有深层次介入本地高校的学生实习与就业,没有放下身段、放低姿态,真真切切地关心学生成长成才,最终的结果必然是无法留住人。
2、本地高校存在的问题
(1)学生培养目标模糊
“培养什么人、为谁培养人?”既是新时期高校的政治任务,也是地方高校的本职工作,如果把学生培养当成政治任务,相信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当前高校并没有根据特定的地方特色、历史沉淀、地域特征来明确培养目标。地方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对自身定位模式,办学目的不明确,偏离了原来的办学宗旨,不能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需求,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 (2)专业设置不合理
地方高校应结合地方特色和当下经济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培养当地紧缺型人才,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这是地方高校的本质任务,也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很多高校专业更新落后,改革魄力不大,不能根据市场需要及时调整招生专业,进行课程改革,而盲目跟风,使得毕业生趋于饱和,地方企业找不到人才,这种结构性失衡,造成政府、企业、学校“三败”的局面。
(3)实践课程匮乏、教学手段落后
地方高校在实际教学中,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师资结构等现实原因影响,课程教学仍然以理论教学为主,在陈旧知识点上修修补补,重复使用,缺乏一定的实践课程支撑,学生对于实践操作没有直线的感官认识与理性理解,不能很好地胜任未来工作崗位需求。课程教学手段落后,不能将最前沿的教学手段实现,在教学过程中给不了学生新知识、新展望,未来一片朦胧。
(4)成绩结构不科学
高校对学生课程培养质量较为单一,一般由平时分和期末试卷分两者权重相加,一种忽略过程性培养的成绩结构,形式比较单一,评判不够合理、科学。很多学生在平时课前不预习、上课不认真、课后不思考,考前突击复习、死记硬背、不求理解,这种“考试型”人才不适合企业和行业发展的需要,从而导致学生与企业不匹配,难以实现高质量就业。
[参考文献]
[1]郭文俊,杨泽民,张叶娥.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软件,2020,41(01):102-105.
[2]周辉.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地方高校全程教育研究[J].学理论,2019(11):135-137.化,2019,6(92):132-133.
[3]朱会东.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提升路径研究——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为例[J].辽宁高职学报,2019,21(11):30-33.
[4]葛佳丽.地方高校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以沧州师范学院学生为例[J].才智,2019(34):168.
[5]卢小珍.“微时代”视域下的地方高校个性化职业指导的现状及对策探析[J].昌吉学院学报,2019(06):91-95.
[6]曹巍.转型背景下强化地方高校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校企联合人才模式选择研究[J].经济师,2020(01):200-20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研究课题《药学毕业生服务泰州中国医药城发展战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CKT-C-2019202)
(作者单位:泰州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泰州 22530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465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