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钟雯昕 王信

  摘 要: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对四川省某高职院校的82名辅导员开展调查,了解辅导员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服务需要,从辅导员主要压力源入手,思考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
  关键词:高职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需要;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不仅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引领着学生成长成才;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辅导员自身的心理状态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心理健康不仅是辅导员健康生活和正常工作的需要,更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密切相关,是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证。2016年底,国家22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服务和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工作并指出这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目前心理健康服务需要这个主题在发达国家已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国内仍缺乏基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研究。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使用自编问卷对四川省某高职院校的专兼职辅导员进行调查,最终回收82份有效问卷,具体人口学变量见下表。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以辅导员工作的主要场所高职院校为单位,旨在调查辅导员在现有工作环境下的压力来源、身体状况自评、心理状况自评,压力应对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的情况。力求从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对构建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出建议。
  二、研究结果
  (一)压力源、身体状况自评、心理状况自评、心理困扰应对方式
  辅导员选择最多的压力源是经济问题(占35%)、接下来是工作问题(占28%)、婚恋问题(占19%)、学生安全问题(占10%)、其他问题(占8%)。在身体状况自评上,认为身体状况较好占48%,身体状况处于亚健康占45%,身体状况较差占7%。在心理状况自评上,认为心态稳定且积极向上者占72%,对心态不自知者占22%,認为心态消极占6%。在遭遇压力困扰时,应对方式的选择,最多是找朋友聊天(占51%),最少是寻求专业帮助(占6%)。
  (二)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的情况
  多数辅导员肯定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的必要性(占61%),其中17%认为迫在眉睫。在网络服务和当面服务选项中,辅导员更愿意接受的心理服务方式是网络服务(占64%),对于学校可能提供的各种心理健康服务,一部分辅导员选择愿意(占43%)或十分愿意(占15%),一部分辅导员选择了解后再考虑(占42%)。
  三、建议
  辅导员压力源调查发现,最大的压力源来自经济,这与高校辅导员工资偏低有关,其后的是工作、婚恋、学生安全问题导致的压力,符合辅导员工作所处社会心理环境特点和辅导员年龄阶段特征。辅导员在遭遇压力时,更多选择与朋友和家人分担,对寻求专业帮助的需求低,大多数辅导员是报以了解后再作判断的态度。这与高校缺乏面向辅导员的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机构,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单一有关。结合上述情况,本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服务机构
  目前,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主要是面向大学生提供服务。当辅导员需要专业心理健康服务时,校内却少有专门机构能够提供帮助和支持。根据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构建面向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1.拓展已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
  据统计全国95%以上的高校设立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覆盖面大幅度扩大、规范化程度进一步提升。各高校可在校内现有大学生心理健康中心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合理利用资源,如心理辅导室、心理沙龙、心理测评等,将服务对象扩展至辅导员,使两者都能得到有效服务。
  2.建设专门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机构
  为使辅导员心理健康管理和服务进入更高的层次,条件允许的高职院校应力争建立专门面向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配备专业人员,为辅导员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培训、心理健康评估和心理训练等服务,这可以作为加强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一个有益尝试。
  3.依托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
  选派工作经验丰富、心理健康水平较好的辅导员到相应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示范中心进行专题培训。通过中心为辅导员提供更好的学习、培训和体验。帮助受训辅导员成长的同时,带动更多的辅导员,掌握科学的心理健康知识。在增强辅导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础上,提升其育人能力和业务水平。
  (二)服务内容
  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辅导员的压力源主要来自工作、婚恋和学生安全三类问题,因此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服务应从这三类问题入手。
  1.工作问题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工作内容具有广延性、工作时间具有连续性,工作角色具有弥散性。辅导员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的同时还要承担各种其他工作任务,如党团建设、行政事务、招生就业等。工作范畴涉及多学科、多领域。而辅导员的工作成效作为潜在的价值,隐含在学生身上,又具有明显延迟性。长期琐碎的工作,明显滞后的工作效果,过重的工作负担易使辅导员产生身心问题,心理上易出现紧张、抑郁、焦虑、发怒等不良情绪。身体上,长期的不良情绪会使人内分泌功能失调、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产生。
  要减少工作问题带给辅导员的心理压力,关键在于规范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缩短工作时间。建议,首先在高职院校推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化标准,从工作理念、工作过程、工作模式,三个方面加强专业化培训,通过培训帮助辅导员掌握先进的工作理念,结合自身实践,提升辅导员育人能力;其次,整合校内学生管理资源,根据辅导员工作的规律和特点,提炼出工作过程中的规范流程,工作方法上的有效模式,在辅导员群体中进行推广和应用,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效能感。第三,充分借鉴其他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推进不同高职院校之间辅导员工作优势的有效互补,不断提高辅导员工作专业化水平,增强辅导员工作的成效感。   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能使辅导员工作有章可循,为不同教育背景的辅导员开展工作提供有效指导,减少因工作问题导致的心理压力。在提升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水平、稳定辅导员队伍、保证教育教学工作有序开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2.婚恋问题
  高校辅导员群体男女比例失衡,在本次调查中,82名铺调查导员,只有29名男性辅导员,仅占35.4%;未婚人数25人,占30.4%。通过问卷发现,辅导员婚恋问题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到了适婚年龄,没找到适合的结婚对象,随着年龄增大,压力感越强;二是经历了失败的恋爱,不敢或不愿再轻易涉足婚恋;三是婚后家庭内部矛盾或家庭变故。这类问题如果长期的不到及时的调节,易导致心理失衡,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甚至诱发心理疾病。
  建议,首先学校层面积极调控辅导员性别比例,缩小男女辅导员的比例差距;其次,根据辅导员婚恋问题中的突出问题,开展婚恋方面的专家心理讲座、主题心理沙龙、团体心理辅导,引导正确的婚恋观念;第三,将家庭治疗的理念和方法引入到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中,帮助有家庭问题困扰的辅导员以更有弹性的相处方式,解决家庭内部矛盾;第四,对部分需要进一步服务的对象,开展个案咨询,建立心理服务档案,持续性的给予心理服务。
  3.学生安全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的在校学生以00后为主,独生子女比例大。这部分学生成长的环境易使其养成任性、依赖、自私等不良习性,这些不良习性容易导致学生产生性格孤僻、受挫力差、行为问题等心理问题。但是心理问题往往具有隐蔽性,如果缺乏专业知识很难准确识别。这些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如没有提前识别、有效干预,则容易发展成为学生安全问题,学生的安全问题又容易给辅导员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甚至是心理创伤。
  建议,首先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切实做到早筛查、早发现、早干预、努力控制心理危機事件的发生,尽力降低心理危机事件产生的负面影响。第二,从学生严重心理问题的识别与预防、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步骤、辅导员危机后心理干预的有效方法几方面入手重构学生安全问题培训体系,系统深入的对辅导员开展培训,提升辅导员识别学生安全问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第三,注重对严重学生安全问题相关辅导员的跟踪调查,及时给予心理辅导,防止辅导员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
  (三)服务方式
  高职院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可通过采用以下三种方式:
  恰当自助:指个体通过自己的力量来面对和处理自身的心理问题。自助是应对心理问题最直接有效的方法。高职院校可通过各种心理沙龙、专题讲座的方式,向辅导员宣传心理自助的方法。
  他人帮助:指个体通过他人的力量和智慧来帮助自己面对和处理心理问题。通过与信赖的人倾诉、交谈来缓解精神压力、心理负担。可分为互助式和求助式两类。互助式指辅导员之间相互提供心理健康帮助的服务方式,包括个体互助和团体互助。求助式指辅导员向他人提出心理帮助需求的服务方式,在这种服务方式下,那些工作经验丰富、心理健康水平良好的辅导员通常担任助人的角色。
  专业服务:指由专业机构和人员,遵循心理健康规律向辅导员所提供的心理健康服务。通过专业的心理健康服务,使辅导员在认识、情感和行为上有所变化,解决其在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促进辅导员的自我调整,从而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保持身心健康。
  四、总结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结合各校实际情况开展科学研究,完善制度。大力扩展辅导员心理服务内容,将情绪调节、自我认识、压力释放等内容纳入其中;主动运用心理学的原理、方法和程序,努力预防或有效干预辅导员的心理问题;精心选择服务方式,加强心理健康专业服务队伍的建设,构建辅导员心理互助团体,促进辅导员间的心理互助,在增强辅导员的自我效能感的同时,提高辅导员服务他人的能力。从服务机构、服务内容、服务方式上,全面提升心理健康服务的效果,促进辅导员心理健康的水平,提高生活质量和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赵文,杨惠琴,李菊芬.高校辅导员心理服务需求调查[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3(08):269-270.
  [2]叶海燕.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构建[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4(03):81-84.
  [3]荆海涛,郭昭君.新时期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及其实现途径[J].新余学院学报,2011(01):131-133.
  [4]孙帅梅.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冲突与专业化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09(17):83-86.
  [5]刘玉莲.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状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射效能[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4(5):62-64.
  [6]周顿.角色理论视角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
  [7]钟雯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服务需要现状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8]朱丽花.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岗位特殊性研究[D].江苏大学,2010.
  [9]谷鑫.民办高校辅导员加强党性修养的思考[J].中国职工教育,2014(06):68-69.
  [10]齐品.论高校辅导员话语创新[J].铜陵学院学报,2010(02):125-126.
  [11]冯刚.狠抓落实 扎实推进 深入实施“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提升计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12]张静.中国大学生心理教育制度回顾与思考[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180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