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广东神社铁印章及其中华文化源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2003年6月,考古人员在原广州市儿童公园内清理出一批广东神社的器物,其中就有一枚广东神社铁印章。文章尝试探讨这枚印章的纹饰,分析其背后的文化源流。
  关键词:广东神社;印章;巴纹;涡纹
  2003年6月3日,考古人员在广东省中山市中山四路原广州市儿童公园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广东神社的遗迹遗物,其中包括广东神社铁印章(图1)、长田神社陶面具、铜铃、铜镜及陶瓷器等。笔者发现广东神社铁印章的纹饰与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的彩绘陶纺轮中的纹饰十分接近,故尝试分析该纹饰背后的文化内涵及其源流,求教于大方之家。
  1 广东神社始末
  这枚铁印章上面刻有“广东神社”4个字,是日军侵华的有力证据。说起广东神社就不得不提及日本的神道教。神道教简称“神道”,是日本的民族宗教。神社则是神道中祭祀神的场所。近代的日本神道与国家结合,神社作为国家神道的基础和支柱,强化了自身在国家神道中的旗手作用。明治维新后,随着日本海外移民的增多和对外侵略扩张,神社也被扩建到海外。
  广东神社是众多在华神社中的一所,始建于1934年(昭和九年),祭神为天照大神和明治天皇。天照大神是日本神话中最核心的女神,被奉为日本皇室的祖先,同时又是国土开发的大神。把天照大神作为广东神社的祭神,暗含了日本人把广东作为其领土的企图。明治天皇主张军国主义,积极推行对外扩张政策,从祭神的性质来看,其与疆域开拓相关,可见其潜在的侵略性,是日本侵华的实证。
  关于广东神社所在的位置,浙江工商大学东亚研究院教授陈小法先生在《在华神社:我国其他地区的神社(四)》一文中提道:
  广东神社,1934年创建,祭神“天照大神、明治天皇”,位于当时广州市沙面英租界(现今中山四路)。
  实际上,中山四路位于广州市越秀区,而沙面则位于广州市荔湾区,两地相隔3.5千米。那么沙面英租界这个说法又是从何而来呢?
  根据日本明治大学教授中村孝也在《支那之行》一书中的记载:
  如果要追寻广东神社的起源,那就要追溯到昭和九年十一月,受惠于广东三百余名日侨的志诚之心和警泊中的帝国军舰某某乘务组将士们的援助了。沙面英国租界日本人小学校创建,每年十一月三日起祭日……支那事变起,御神体往官币大社台湾神社奉迁……十四年十月,旧永汉公园神域斋定,御神体从台湾奉迎……
  据此,我们可知广东神社创建于1934年(昭和九年),原址位于沙面英租界广东日本人小学校内。抗日战争爆发后,神社的神体迁至台湾神社。1938年10月21日,日军占领广州。1939年(昭和十四年)10月,神社的神体从中国台湾迁回广州,并将神社迁移至旧汉民(永汉)公园内。而神社的入口鸟居则朝向惠爱大街(今中山四路)。抗日战争胜利后,广东神社重新恢复为汉民公园。新中国成立后,汉民公园历经人民公园、广州动物园、广州市儿童公园,直至2001年后进行考古发掘,而后发现广东神社等历代遗迹并建成南越王宫博物馆。
  2 巴纹的中华文化源流
  廣东神社铁印章上“广东神社”四字钢印中间的纹饰,是神社最具代表性的神纹(纹章)之一的“巴纹”,为勾玉状的右三尾长巴纹,也是著名的神社宇佐神宫的神纹。根据日本三省堂《大辞林》的解释,巴是家纹的一种,根据数目可分为一巴、二巴、三巴等,根据方向还可分为右巴和左巴。
  神纹就是神社的纹章,与日本武士门第刻印家纹于武具上的时代相同,都起源于平安时代中期。神纹的样式种类繁多、别出心裁,有利用叶子、花卉等植物设计出的神纹,如菊纹、樱纹等。以宇佐神宫的右三尾巴纹为代表的巴纹,也是各地神社常见的神纹。印章中的右三尾巴纹应该就是广东神社的神纹。
  巴纹源自中国,早在长江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的屈家岭文化中就已经出现了。屈家岭文化因1955年首先在京山屈家岭遗址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起大别山东麓,西至三峡,北到豫西南,南抵洞庭湖北岸。屈家岭文化后期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000—公元前2600年,在出土的彩绘陶纺轮中就有巴纹(图2)。三国时期,谯周在《三巴记》中记载:“阆苑白水东南流,曲折三回如巴字,故名三巴。”在阆苑传说中,昆仑山之巅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三巴”的范围横贯今天奉节一带,向西至四川阆中,四川省阆中市的东南便是三峡地区,这就是三巴纹的来源。
  那么巴纹到底蕴含了什么文化内涵呢?巴纹图案化的构图方式和形状,会使人联想到中国的甲骨文和金文中的“雷”字(图3),因此,巴纹很可能是对甲骨文或金文的进一步图案化。
  在日本传统的绘画中,巴纹也常与雷神相伴,很可能是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日本京都的莲华王院(即三十三间堂)的雷神雕塑、尾形光琳的《屏风绘》等雕塑及绘画作品中,他们所描绘的雷神无一不配有连环鼓,且每面鼓的鼓面上也都绘有巴纹。
  中国早在汉代就已经用连鼓的造型来表示雷神了。王充的《论衡·雷虚篇》中记载:
  画图之工图雷之状,累累如连鼓之形,又图一人若力士之容,谓之雷公,使之左手引连鼓,右手推椎,若击之状。其意以为雷声隆隆者,连鼓相叩击之音也。其魄然若敝裂者,椎所击之声也;其杀人也引连鼓相椎并击之矣。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这种连鼓的雷神形象,甚至雷神的信仰,可能都源自中国,而后传入日本。到了日本之后,才把巴纹刻画在鼓、屋脊、龟瓦等雷神可能驻足的地方,乃至成为神道教中神社的神纹。而巴纹的构图如前所述,几乎与甲骨文、金文如出一辙,所谓巴纹很可能就是雷纹。
  3 追本溯源:雷与太极图
  笔者认为三巴纹很可能是由二巴纹(图4)演变而来,而二巴纹又和太极图(图5)很像,那么巴纹是否与太极图有关呢?经过上文的论证,我们发现巴纹与很可能就是雷纹,与雷电相关,那么雷与太极图是否有关联呢?
  《春秋纬元命苞》曰:“阴阳合为雷。”也就是说,在雷这一物中,既有天之阳气,也具地之阴气,缺阴少阳皆无以成雷。进而言之,天阳主火,地阴主水,则火与水共寓于雷之中。而太极图也与雷一样,是阴阳双合之物。甲骨文、金文的“雷”字与太极图在构思上具有极为相似的一致性,甚至可以说太极图就是对甲骨文、金文的进一步抽象化、图案化;或者反之,甲骨文、金文是对太极图的文字化,而它们的共同来源就是阴阳双合的雷。   笔者试图从字源来探讨雷与太极图之间的关系,“雷”字的“雨”字头暂且不看,“雷”字的主体部分是一个“申”字。《说文·虫部》:“籀文虹,从申。申,电也。”雷反映在字形上,在表示隆隆之声或球状之形的四个“田”字的中心,就是一个“申”字,也便是“雷”字。而“神”字的字源也来自“申”字,雷等同于神,反映古人对雷神的信仰,这个信仰也就是对天的信仰。最后,再看太极图就比较清楚了,它只不过是将雷与电的主体“申”字略微变形,把“申”旋转起来就行了。因此,太极图很有可能是甲骨文、金文“雷”字的图案化(图6、图7)。
  4 巴纹与涡纹
  巴纹的造型与涡纹也很相似。涡纹也称火纹,旧称圆涡纹,特征是圆形的几何图案,近似水涡,其纹饰和巴纹很相似,很有可能也是巴纹的文化来源之一。涡纹盛行于商周时期,见于甲骨文和金文的图像文字中。《广雅·释诂》载:“囧,明也。”《说文解字》曰:“朙,照也。从月,从囧。”《礼记·礼器》云:“大明生于东,月生于西。”郑玄注:“大明,日也。”日本学者林巳奈夫认为篆文的“冏”就是“明”,亦称“神明”。《商周青铜器纹饰》认为“冏”与“月”组成“明”字,冏纹本身就是太阳纹,太阳就是火,应释为火纹。
  关于太阳纹,《礼记》载:“郊之祭也,迎長日之至也,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夏后氏祭其暗,殷人祭其阳,周人祭日以朝及暗。”在甲骨卜辞中也有许多关于日神的记载,可见先秦时期继承了原始时代的信仰,有祭祀太阳神的习俗。因此,巴纹有可能是源自太阳神信仰,本质上与雷信仰相通,都是源于自然现象。
  5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广东神社铁印章上的纹饰三尾巴纹为该神社的神纹,而巴纹可能有两种来源:一是来自中国古代的雷神,二是来自中国古代的太阳纹。不管是哪一种起源,都与中国文化相关。新石器时代屈家岭文化陶纺轮上的巴纹,反映了我们先人的世界观和对自然现象的认识,而后不断演变延续至今,并传至邻国日本。
  参考文献
  [1]中村孝也.支那之行[M].东京:大日本雄辩会讲谈社,1942.
  [2]刘道军.从三星堆青铜神树到金沙太阳神鸟[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81-86.
  [3]李伟卿.从大和瓦当看中日文化交流[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23-127.
  [4]外山晴彦.日本神社事典[M].台北:台湾东贩出版社,2014.
  [5]赵李娜.新石器时代纺轮纹饰与太阳崇拜[J].艺术考古,2014(3):146-150.
  [6]任晓丽.中国传统“太阳纹”视觉艺术符号探究[D].西安:西安美术学院,2014.
  [7]张庆.楚国纹样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5.
  [8]陈小法.在华神社:日本侵华的精神毒瘤(一)[J].世界知识,2015(3):65-67.
  [9]陈小法.在华神社:台湾地区的侵略神社(二)[J].世界知识,2015(4):65-67.
  [10]陈小法.在华神社:东北地区的侵略神社(三)[J].世界知识,2015(5):63-65.
  [11]陈小法.在华神社:其他地区的侵略神社(四)[J].世界知识,2015(6):61-63.
  [12]陈小法.日本侵华战争的精神毒瘤:“在华神社”真相[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5.
  [13]钟剑峰.广东神社考略[J].日本研究,2016(4):64-73.
  [14]神奈川大学非文字资料研究中心海外神社数据库[DB/OL].http://www.himoji.jp/himoji/database/db04.
  [15]中岛千三男.神奈川大学21世纪COE研究成果书——神奈川大学评论手册[M].御茶水书房,200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36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