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美学视域下乡土文化的辩证性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辩证性分析旨在呈现问题的两面性与复杂性。文章在生态美学视域下,从城市化进程与农业文明的乡土文化、古镇旅游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古镇硬性景观的颓败与软性生态关系三组关系之间的辩证分析,来探讨望水古镇乡土文化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这不仅能对望水古镇的未来发展提供更好的理论指导,于中国业已存在的古镇旅游发展问题也是很好的借鉴。
关键词:乡土文化;生态美学关系;辩证性;地缘关系
望水古镇位于重庆市忠县新生镇,又名“钟坝村”,是渝东北地区目前保存较完整的海拔最高的高山古镇,海拔850余米,地势陡峻,两面临崖,2013年6月入选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名录。望水古镇现存仅一条东西向的老街,长500米左右,宽仅2~3米,街道两旁是明清时期的木结构阁楼式建筑。望水古镇作为农业社会时期周边地区商业贸易的关卡和聚集地,往日村民生活及其生活环境中的乡土文化依然可辨。
1 经济、政治集散功能的撤离
“望水古镇过去是长江重要口岸忠县辖地几个乡镇到县城的跨江必经之地,也是黔江、湖北、湖南等长江南岸一线到重庆、垫江、南充、成都的古驿道驿站之地。”“从明清到20世纪80年代,这里沿街都是驿站、旅馆餐厅、酒馆酒坊,油盐商号、日杂店铺、茶叶店铺、粮果蔬菜摊位,成为方圆百里闻名的商业重镇之一。”因为有天然的地理区位优势,望水古镇成为农业社会时期的商业重镇,是附近地区从事商业或进行小农经济交易的重要場所,小规模的传统商业贸易在此地繁荣发展。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新交通线路的开通以及新交通工具的使用,望水古镇的区域位置优势丧失,并且到现在也没有除大巴以外的现代远距离交通工具到达。易达性缺失的结果是原有经济集散功能的丧失,而1982年乡政府的搬迁则是其政治集散功能的撤离。在经济、政治的功能区相继撤离时,因交通闭塞,望水古镇便开始没落了。
2 乡土文化的辩证性分析
2.1 生态美乡土文化之“进”与城市化之“退”
乡土文化的实质是中国农业文明的文化,“可以理解为在乡村公共空间范围内,反映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文化外在表征,是农民主体经过长期实践所积淀而成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生态美乡土文化则是乡土文化中的生态、共生、和谐之美。望水古镇遗留下来的硬性景观如古建筑、农业用具、生活器具等即是物质财富,它们曾与农业时期的人们紧密生活在一起,以各自的独特价值参与并见证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望水古镇里的建筑格局和形式是以生活的目的和建造的便利为准,如建筑材料都是就地取材,临街的房屋格局也多是下厨(或商铺)上寝,前居人、后养畜(或其他隐秘空间),这样的格局与此前的生活和商业结合的日常活动十分契合。
望水古镇的发展被交通阻隔的同时,在另一方面也使当地的乡土文化得到一定程度上的保护,留存下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已与人们的生活日常化为一体的热情、大胆、真实、诚信、不拘小节、具有商业眼光等精神财富。这种被动式的保护相比较其他古镇的过度开发和商业先行而言便是“进”。但是为了更好地工作、学习甚至是更现代化的生活,绝大部分居民已经搬离此地。望水古镇在经历了经济、政治功能区的撤离后,又面临着大部分居民撤离的困境。当地居民是古镇的活化剂,其撤离意味着古镇内生机制活力的削弱,没有当地居民的古镇是没有灵魂的躯壳,而没有人的古镇则连躯壳都在消亡中,所以于城市化、现代化的整体进程而言它则是“退”的。
2.2 地缘性生态美关系之“进”与商业旅游之“退”
从生态美学人与其他存在物的共生和乡土文化的保留来看,中国现有古镇的大部分发展是畸形的,如果说那些成功的古镇旅游点是属于“他者”的,那么望水古镇则是真正属于当地居民的,其语境是生活着的。江莉莉在讨论传统、文化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时认为:“保存建筑物这一表面上的‘文化’过程,最深层以上是嵌入在以盈利优先为准则的资本积累过程中的。”这样的深层关系存在于所有古镇的发展与保护中,资本是必需的,没有资本的介入就不可能发展与保护传统和文化,但资本的决定性有多大就需慎重考量。望水古镇旅游开发的失败在很大程度上阻隔了资本带来的冲击和变化,而这也保护了当地文化以及人与土地、自然、环境的亲缘性生态美关系。
依费孝通的乡土社会来看,在稳定的社会中,作为血缘投影的地缘是人和土地的因缘关系,是从商业里发展出来的社会关系。“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而地缘却是契约社会的基础。”望水古镇作为曾经的商业重镇,在凝聚起所有镇上有血缘关系或无血缘关系、血缘关系近或远的人的同时,也集聚了周边其他地区的人群,人们和望水古镇的这块土地的因缘关系先是因血缘而缔结,后又因商业而强化,人们之间以及人与土地、环境之间的关系是良性的、生态的、美的互动关系。而在其他商业性旅游古镇中,在没有原居住民的情况下,无血缘关系为基础,人们与古镇的地缘关系是很薄弱的。
2.3 软性生态景观之“进”与硬性物质景观之“退”
在生态美学看来,美是人与对象之间的和谐存在关系。望水古镇最美的、最引人注目的不是布满岁月痕迹的古老建筑,即那些硬性物质景观,而是人生活于此地的生活状态以及当地居民与周围环境的依赖关系。在家门口用大木盆淘洗衣物的人,门廊上晾晒的青黄瓜果,装满柴火或青草的背篓,在街上闲逛或朝陌生人吠叫的犬只,楼上或门边晾晒的衣物,田地里的各式蔬菜……即使有些破败的建筑昭示着这里的辉煌已不在,但松软的土地和生机勃勃的蔬菜仿佛抚慰了这种惋惜与同情。
以上身处其中时对处处透露出的生活细节的感动,这感动来源于人与土地、建筑、道路、树木以及其他生命一起生活着的气息,这是生态美学中人与万物之间和谐共生的生态美关系。与其他旅游区古镇相较而言,望水古镇是真实的和真诚的,它的软性生态景观无疑是偏正面性的“进”,而那些年久失修、有的甚至是破烂不堪的老建筑则是“退化”的。生态审美的要义之一是“尊重事物本身的天然状态而不是将之‘人化’”,当地居民也毫不避讳地将街尾新建的仿古建筑称为“假房子”,将为了方便游客观光而在山顶修建的观光道称为“假长城”。对于村民来说,“假”并没有什么可耻的,他们大方地承认“假”并以此称呼,这样的坦诚反而让人觉得真实、鲜活而美。
3 总结
望水古镇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兴,又因时势而退,其封闭性在一定程度上对该地的原生性、原始性乡土文化起到了一定的保护性作用,乡土文化的生态之美也得以延续。虽然以现在的发展进步观来看,望水古镇是落伍的、“退”的,但该地的原生性文化活力,人们与土地的亲缘性关系,居民之间以及居民与环境、自然之间的生态美关系,独具一格的自然地理环境和自然景观,与国内大同小异的古镇旅游景点相比,则是“进”。这里的“进”“退”是一种辩证关系,从中可看到国内已有古镇旅游所面临的发展困境,看到望水古镇未开发的乡土文化潜力,这对中国古镇旅游的发展将带来新的审视。
参考文献
[1]樊雯,方大蓉.城市化进程中的历史文化坚守——望水古镇建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5):113-118.
[2]冯娇艳.中国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8.
[3]加里·布里奇,索菲·沃森.城市概论[M].陈剑峰,袁胜育,译.桂林:漓江出版社,2015.
[4]费孝通.乡土中国[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5]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J].文艺研究,2002(5):11-16.
[6]程相占.论生态美学的美学观与研究对象[C]//北京师范大学. “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539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