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生态美学视域下新农村旧物景观改造的可持续利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中央提出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下,农村旧物改造不断升级改进。改造这些承托着农村历史文化、传递中华文明的农村旧物,不仅优化了农村景观格局,也保证了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实地调研东阳、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不同地区,发现相似的农村旧物景观利用改造形式相似,很多乡村的道路景观相对单一。为增加乡村夜景,利用py型蓄能发光材料和乡村瓦片提升乡村夜景照明,效果良好。
  [关键词]生态;农村旧物;景观改造;py型蓄能发光材料
  [中图分类号]TU984.1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持续发展的现代化与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的环境景观、规模、关系等都发生着剧烈的改变。根据景观生态学的原理,景观生态强调景观系统能够自我更新与修复,以良性健康的自组织系统的形式存在。若要高效发挥景观功能,则应保证景观结构完善,使各景观系统环节成为一个稳定的系统。多数人认为,乡村景观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景观结构缺乏稳定性。不同的乡村、宅院、经济条件会产生不同的景观空间格局,在新农村建设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乡村景观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初期的新农村景观格局逐渐往城镇化转变,近几年,为响应国家号召,新农村建设在不断挖掘乡村特色、保留历史风貌、传承传统文明的基础上,更加讲究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不断加快的过程中,应优化景观格局,充分利用新农村旧物,既保护景观结构,也能使新农村景观结构更加稳定和完善。
  据调查发现,现在农村旧房拆迁很多,很多就旧房子的砖瓦就成了无处安置的东西,放着占地方占空间,扔了又可惜,有类似于“食之无用,弃之可惜”的鸡肋之感。在实地考察东阳、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地的新农村建设后发现,农村空间的扩展是一种正当的、合理的、必然的需求,美丽乡村的建设不仅仅是探讨村庄的扩展,更是探讨怎样发展、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1 新农村旧物景观改造现状
  在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发展了几年之后,乡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我们所见的多地农村,道路干净整洁、水质清澈,村民素质亦有了较大提升。如今,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延续和升级,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美丽乡村”的奋斗目标,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美丽中国”建设。
  我们的农村至今仍然保存着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遗产,这些历史文化遗产包括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传统民居建筑和名胜古迹,它们都蕴含着丰富的、深刻的文化内涵,见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明。这些见证了华夏文明的“旧物”“旧景”由于外观看起来没有新物品那么美观、精致,使用起来没有新物品那么方便、快捷,在美丽乡村的建设中通常被丢弃,被新的物件代替,但是这些承载着千年文明的旧物若是被放弃,那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物件,更是老一辈传承下来的智慧。因此,让废旧物品进行旧物改造再次发挥它们的价值,让新农村建设置于“生态环境、村庄、历史文化”的框架之中,才能把新农村建设推往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旧物景观改造主要是指利用各种废旧物品,由改造者充分结合旧物本身属性,运用巧妙构思、逻辑思维与创新意识进行多方面的改造创新、重复利用、重复设计,最终改造成各种不同的小物件,或有意思的或实用的或可装饰的,从而变废为宝。早期的乡村“旧景”在很多生活习惯改变下,河流变脏,树木急剧减少,田地的踪影也越来越少,使农村失去了原始生态的状态,导致生态条件越来越差。如今,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采取各种措施希望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新农村的建设中不断加强对旧物的重复利用。生活中,村民也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在新农村、美丽乡村的推进进程里,不同地域的村庄都开展对旧物的充分改造利用。农村里常见的旧物种类繁多,比如:猪槽、旧轮胎、水缸、水磨盘、风箱、纺车、笸箩、煤油灯等等。这些旧物寄托着农村人的过往,储藏着人们的情思和怀念。若是跟随城镇化发展的脚步,彻底丢弃这些旧物,不仅是物质上的损失,更是中国文明的损失。在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中,旧物与乡村的旅游互相结合,创造了独特的、具有较强农村特色的旅游文化景观。
  乡村旅游多以城镇后花园的形式布置,吸引都市居民前来度假、休息,给市民提供短暂的休憩。因此,农村旧物景观的营建是乡村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此传递出颇具乡村气息的旅游特色。旧时的猪槽多数被用于花槽,可种植多年生草本花卉,这类新式花槽不仅透气、坚固,也可以移动布置,根据景观设计的需要放置不同的地方。水磨盘等由于造型特殊,体积较大,往往以装饰品的形式存在,在某民居的主入口等地吸引游客或年轻人的视线。除此之外,水磨盘等结合了消防等实用功能,不仅向他人传播消防、安全理念,也在最大程度地更好地利用这些农村旧物。笸箩、煤油灯等部分体积较小的旧物,一般在稍加装饰的基础上,作为古民居的垂直绿化、美化,丰富了乡村垂直景观。
  通过对东阳、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不同地区新农村建设的实地调研发现,不同地区不同乡村的相似旧物的可持续利用方式大同小异,在乡村景观的营建中,这些旧物的融入是乡村建设中历史缩影的一个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凝固和遗迹。浙江省内的各特色村庄的旧物开发利用蕴含了村庄特色、生活民俗,与当地原汁原味的乡村建筑互相交融,受到了村民的喜爱,也深受游客的青睐,发展潜力较大。
  美麗乡村的核心是宜居宜业,特征是美丽、特色和绿色。根据中央提出的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乡村的要求,能让我们的农村旧物都能物尽其用,体现了“低碳、绿色、环保”的新生活理念。总的来说,农村宜居环境强调生活的舒适、便利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满足村民节水、节能、节地、改善生态环境,从而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乡村生活中,为更多地节水节地,乡村的道路景观总体比较单一,夜晚灯光照明明显不足,对村民的夜晚出行造成了许多不便。   2 新农村旧物景观改造实施试验
  通过深入了解这些农村“旧物”的历史价值和它出现的原因以及它所带来的作用,发现很多旧物虽然不耐看但是实用性很高,时代特色明显,是现代快餐时代所欠缺的东西。“旧景”和很多旧物一样包含了太多文化和当地特色。在对地域文化进行保护的基础上再进行创新,或者再结合“旧物”创新利用打造一个属于新农村的景观。
  在调查东阳、宁波、杭州、温州、湖州、绍兴等地后发现,为了顺应时代发展,农村旧房拆迁很多,很多旧房子的砖瓦就成了无处安置的东西,放着占地方,扔了又可惜。瓦片作为传统民居的重要结构,凝聚了泥瓦匠的无数心血。年代久远的瓦片能体现中国传统民居的年代感,也是人们情怀的展现。若能好好改造利用,不仅在情感上更让村民容易接受,也能让这些旧物发挥更大的价值。虽然现在很多仿古建筑需要使用部分砖瓦,但考虑到运输成本等因素,这些较零散的瓦片通常被当作废弃物丢弃。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工匠智慧的结晶,课题组决定将这些砖瓦收集,与新农村景观改造结合。
  农村不如城市发达,乡下很多地方和道路两旁在晚上缺乏足够的照明灯,甚至有部分路灯仅仅起到了摆设的效果。我们在瓦片上涂上这种发光材料,这样不仅在夜晚可以使景观呈现另一种景观效果,更能使村民在夜晚的时候有安全感。因此,在旧物景观改造中,结合瓦片和一种新型太阳能蓄能发光材料——py型蓄能发光材料,设计成一种更有新意、更具生态美学的乡村景观。py型蓄能发光材料具有很多显著特点:吸光时间短、发光时间长、亮度高:仅被照射5分钟后,夜晚或黑暗处可持续发光20小时以上,有效余辉12小时以上;极好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能,寿命长:不需包膜处理,可长期经受日光暴晒,在极高、低温,潮湿环境及强紫外线照射下,很稳定,保持良好发光状态,使用寿命可达15年以上;节能环保性:经权威机构检验,不含任何放射性物质,无毒、无害、无“三废”污染;应用范围广:可应用于所有透明或半透明介质中,如各类清漆、涂料、塑料、油墨、树脂等材料,制备各种发光材料。
  综合考虑试验条件,最终选择东阳市虎鹿镇坑岭头村作为试点,展开py型蓄能发光材料的与瓦片结合的夜景实验。虎鹿镇位于浙江省金华市东阳市东北部,山清水秀,林木茂密,坑岭头村环境优美,古民居拆迁数量较多,民风质朴,生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比较偏远,村民生活娱乐活动单一。选择在村口比较显眼的位置,收集村庄里废弃的水缸、磨盘以及数量较客观的瓦片,在天气晴朗的日子里,设计了约2m高80cm宽1.2m长的不规则景观,在所有的瓦片上涂一层py型蓄能发光材料。到了夜晚,吸收了足够日照的瓦片景观发出了柔和的光线,为外出的村民提供足够的光亮。该景观建设获得村民的一致好评后,在坑岭头村的主要道路开始进一步试点。试验后发现,乡村道路一般都比较窄,若要保证一定的夜景效果必定需要占领一定的道路,同时瓦片属于易碎品,在较窄的道路上设计景观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在坑岭头村的道路夜景的试验最终草草收场。
  3 结语
  乡村景观的整体营造过程需要探讨乡村建设的实施程序,不同类型的乡村其发展目标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在景观建造中我们应能够完整地保留当地文化风俗,结合“旧物改造”并在文化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使旧物发挥它最大的效益,实行可持续发展。通过旧物循环利用,我们的改造可以使得农村建设成为一个具有地方特色且具发展前景的新农村,由此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村发展的可持续性。
  從生态美学视域下,新农村旧物景观改造既要体现现代社会的美学观,更要适应当地的发展现状,旧物利用不仅要能创造出更好的乡村景观,也应综合考虑乡村的各种环境要素,坚持人居环境和村民素质提高相结合,为村庄的可持续性发展提供保障,为国家的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孙炜玮.乡村景观营建的整体方法研究——以浙江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2] 乔志坚,纪晓样.基于环保理念下的旧物改造研究[J].城市广角,2018(09).
  [3] 徐学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村镇规划与美丽村庄建设[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5.
  [4] 牛建农,吴广艳,张俊芳,等.村庄 产业 文脉 人——义乌美丽乡村建设回顾与思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6.
  [收稿日期]2019-0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暨新苗人才计划课题研究成果(编号:2017R469004)。
  [通讯作者]吴璐璐(1984—),女,浙江东阳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环境艺术。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