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中山王铁足铜鼎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国岩红

  摘 要: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对河北平山县三汲乡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中山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体型硕大的铁足铜鼎,此鼎为奉祀宗庙的礼器,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铁足铜鼎,也是铭文字数最多的一件战国青铜器,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
  关键词:考古;铁足铜鼎;铭文;历史
  世间唯有时光最是公平的,有的韶华易逝,有的历久弥新。中山王铁足铜鼎经过岁月的洗礼,承载着2000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山王铁足铜鼎以青铜“铭”记历史,再现战国时期古中山国的峥嵘岁月。
  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河北平山县三汲乡进行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古中山国的都城遗址、王陵、文物等相继现世。在中山王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体型硕大的铁足铜鼎(图1),通高51.5厘米,口径42厘米,最大径65.8厘米,重60千克,铜身,铁足,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铁合铸器。战国时期,人们对铁的铸造和使用正处于不断探索中,铜铁合铸更是如此。铜和铁的熔点不同,在红铜中加入锡或铅合成青铜,熔点约为800摄氏度,而铁的熔点较高,约为1535摄氏度,二者相差较多,合铸难度较大。通过这件铁足铜鼎可见当时的工匠已熟练掌握了一定的冶铁技术。而其鼎足专门采用铁金属铸造,说明当时的中山国人已意识到铁比铜的硬度更高,也更耐磨损。
  中山王墓葬中的铁足铜鼎并非孤立存在的,它是整套九件铜升鼎中的首鼎。鼎作为我国古代重要的食器和礼器,在商周时期是贵族等级身份的重要象征。文献有载:“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普通百姓和奴隶不可用鼎,即“礼不下庶人”。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僭越礼制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中山王作为诸侯王,其墓葬中有九鼎陪葬也就不足为奇了。
  铁足铜鼎出土时,从底部以下到接近足部的位置有火烧过的烟熏痕迹,烟迹的上部边缘整齐,说明用鼎时放在了灶口上。鼎内残存一些咖啡色干成结晶状的肉羹湆,化验后发现羹内含有猪或近缘动物、马或近缘动物的微量成分,这两个发现充分说明铁足铜鼎“与众不同”。根据周朝礼制规定,升鼎仅用来盛放肉食,并不真正作为炊具使用,而这件铁足铜鼎却有非常明显的火烧痕迹。《周礼》对升鼎内所盛放的食物也有严格规定:“九鼎之中分别盛放牛、羊、豕、鱼、腊、肠、胃、肤、鲜鱼、鲜腊等肉食。”这当中最为重要的当属牛肉,通常盛放于首鼎中,而这件铁足铜鼎中没有盛放牛肉,却发现不属于九鼎肉食的马肉成分,这些不同寻常之处均与中山国独特的民族文化息息相关。中山国是由白狄族鲜虞部建立的,他们原是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后逐渐迁徙至太行山以东的河北平原地区,之后建城安邦,在不断吸收中原文化的同时,也保留了一些自己民族的生活习俗。
  铁足铜鼎内涵丰富,外表装饰也非常独特,在外壁刻有铭文77行,共计469字,是目前发现的铭文最长的战国时期青铜器。铭文内容记述了这位中山王的成长经历,颂扬了相邦司马赒的忠诚劳苦,宣扬了伐燕的胜利,最后告诫并警示后人。从铭文中可以得知,作为中山国最为强盛时期的一位国君,这位中山王的童年非常坎坷,铭文有曰:“昔者,吾先考成王,早弃群臣,寡人幼童未通智,唯傅姆是从。”他在继承王位时不超过10岁,年少懵懂之时,便在师长的指导下承担起治国重任。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天降休命于朕邦,有厥忠臣赒,克顺克卑,亡不率仁”,有了相邦司马赒的教导与辅佐,他一步步成长,国力也日渐强盛。特别是中山伐燕时,铭文曰:“今吾老赒,亲率三军之众,以征不义之邦。”相邦司马赒谦恭忠信,亲自率领勇猛的军队征伐燕国,“辟启封疆,方数百里,列城数十,克敌大邦”,伐燕胜利,扩大疆土数百里,占领数十座城池。
  伐燕获胜的中山王并没有因此骄傲,他将对后人的诸多警示刻在鼎上,特别强调要吸取燕国“子之之乱”的教训,铭文中“昔者,吴人并越,越人修教备恁,五年覆吴”,是以吴国吞并越国、越国又覆灭吴国的历史,教训、告诫继位之君“毋大而泰,毋富而骄,毋众而嚣”,即不要因为国力强大就肆意妄为,不要因为富有就骄傲自大,不要因为人多势众就可以仗势欺人,做到这些才能确保国家的长治久安。
  铁足铜鼎上的铭文内容丰富,是对史料重要的佐证和补充。铭文采用悬针体手法所作,字体纤细修长,笔法刚劲洗练,构图均衡规整,是一篇极具艺术价值的书法作品。
  古人制作铭文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为铸成,也称铸前作铭,即在铸造器物之前,将铭文刻在陶范上备妥,浇铸器物时,铭文、器物一并成形;另一种为刻成,即铸后作铭,将青铜器整体铸造成形之后,再在器物的周身刻制铭文,使用刻刀在器物的表面进行刻画,字口比较细而且浅。铸后作铭的操作难度极大,所有的笔画均要一刀刻成,在刻画过程中不可以停顿,要一气呵成,这对刻铭工匠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显然,中山王铁足铜鼎的刻铭工匠很好地完成了这个任务。其字体结构分布均匀,体式纵长简洁,用笔粗細均匀,遒劲有力,整体给人秀丽、规整、端庄之感,这些铭文成为欣赏、研究战国文学及书法的珍贵资料。
  岁月斑驳了色彩,时光侵蚀了棱角,历经2000多年的历史洗礼,中山王铁足铜鼎虽已褪去耀目的光彩,但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信息,通过它我们可以感受战国时期人们对科技的不断探寻和思索,能体会民族往来、文化争鸣的碰撞和融合,还可以了解中山国顽强曲折的发展历程,欣赏到2000多年前瑰丽秀逸的文学和书法作品,这是时光赋予铁足铜鼎的任务,也是历史赠予我们的瑰宝。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152839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