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浸润传统文化,发展民族声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赵雨心

  摘要:“洋为中用”的民族声乐在不断发展,但也面临着“音色千篇一律”、“洋唱腔的歌者们有价无市”的尴尬问题。笔者从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倡导多走、多读、多听等方面来阐述民族声乐歌者如何浸润中国传统文化,内修自己的民族声乐艺术素养,做一个我们中国人喜欢的民族声乐歌唱者,从而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
  关键词:浸润 传统文化 发展 民族声乐
  音乐,看似没有国界,但是细听,会明显感觉到每部作品背后鲜明的地域、民族或国家特色。声乐作为音乐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如此。
  从近代到当代,我们国家有许多“海归派”的歌唱家致力于“洋为中用”的声乐教育的探索和研究,让我们的歌唱演员们的发声技巧更加科学了。但是,我们也会发现这样的问题:
  首先,学院派的唱法虽然科学了,但是,不同的歌者,唱出来的音色、风格却几乎千篇一律了。也就是说,学院派培养出来的歌者,有如工厂里标准化生产出来的产品一样,一模一样。所以,老百姓们常感叹:“听是好听,就是听不出是谁唱的,都一样。”
  其次,洋唱腔有价无市。原因是唱法洋气了,中国味道却没有了。现在我们专业的音乐院校和文艺团体里面,有不少享誉国际的歌唱家,但是,在中国却鲜为人知。他们常活跃于国际声乐舞台,国内舞台却鲜见。这些年,中国经济繁荣发展,歌唱演出市场也在蓬勃发展,照理说,应该有很多演出机会,为什么却难见这些享誉国际的歌唱家们的献艺呢?有人说是我们国内观众欣赏水平低,欣赏不了;也有人说价钱高,欣赏不起……
  其实,这些是经不起现实推敲的。每每电视上有一些高雅演唱会时,大人们忙着换台,小孩们忙着捂耳朵,由此可见一斑。归根结底地讲,这些“海归派”的歌唱家们演唱是缺少中国味道的。
  ……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音乐演唱和现在的流行音乐,是一人一腔,各具特点,辨识度特别高。另外,要让中国观众接受洋唱腔是很难的,若真接受了,那中华民族本应有的传统歌唱欣赏文化必将消亡,这必将会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蒙受巨大损失,其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产生的连锁反应,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那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笔者认为,歌者是为听者服务的,切莫本末倒置――歌者唯有让自己的歌唱适应听者的口味,让自己的歌唱有了中国味,那我们中国的老百姓才会喜欢。要让自己的歌唱有中国味,歌者唯有浸润中国传统文化,方可有之。
  那民族声乐的歌者如何浸润传统文化,修炼自己的民族声乐内功呢?
  一、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浸润中国传统文化,首先得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影响着我们一代又一代的华夏人。她的特点很多很广,总结起来具有三大特征:
  (一)农耕色彩浓厚
  我们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刀耕火种到男耕女织,在这片土地上劳作、繁衍,生生不息,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无不体现着浓厚的农耕色彩。
  当然,在劳作时,人们歌唱生活的音乐也是与土地、劳作息息相关:《在希望的田野上》、《黄土高坡》、《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
  (二)血缘伦理鲜明
  中国古代的“三纲五常”就是最典型伦理制度。
  我们先人们用血缘纽带来维护社会的礼制,提出了“三纲”,即:“君臣纲、父子纲、夫妇纲”。为了调适各种人际关系,先人们又提出“五常”,即“仁、义、礼、智、信”,这成为了规范人们交往的数千年的道德规范。虽然“三纲五常”有其糟粕之处,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至今仍有相当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成就了我们中国成为享誉世界的礼仪之邦。另外,其精华之处 ,对我们现今仍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三)“内圣外王”明显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政治权力的最高代表是君主,即皇帝;伦理权威的最高代表则是圣人。君师合一,就是政治与伦理合二为一,高度统一,浑然一体,即内圣外王。
  孔子提出的“仁”属于内心的自觉,讲的是主观伦理修养。通俗地讲就是,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尊德性,重气节,人们应自觉地维护民族利益和社会正义,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就是常说的“内圣”。
  孔子提出的“礼”,是属于外部制约,讲的是客观的社会规范。人们要通过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自觉遵守社会规范,实现其政治抱负和理想,并实施王者之道。这就是常说“外王”。
  悠悠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的民族声乐的诞生和发展的摇篮,为其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注入了中华民族的灵魂。因此,作为一个民族声乐的歌唱者,不浸润中国传统文化,其歌唱怎会有中国味道呢?
  二、多走
  中国地大物博,这广袤的土地,孕育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而且这些传统文化,散布在各个地方,而且每个地方、每个民族,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各不相同。所以,民族声乐的歌者,要努力走遍大江南北,体验各地民俗风情,感受各地传统文化。
  (一)多看
  看什么呢?看当地人们穿着打扮,为自己日后歌唱表演服务,唱什么歌,就穿什么服。看当地的地形地貌,因为不同的地形地貌,当地演唱风格也会不一样,比如陕北多高原、黄土坡,所以,信天游就高亢、悠远;草原茫茫无际,所以他们的歌声是粗犷、豪迈的;南方多丘陵、树木、田野、流水,所以,他们的歌唱时细腻、婉转的;西藏,无边无垠的青藏高原,高耸入云,所以藏歌嘹亮、响彻云霄。看他们的演唱形式和伴奏乐器及形式……
  (二)多听
  听什么呢?听当地人的语言,因为有什么样的语言,就会有什么样的歌唱。比如《想亲亲》、《刘海砍樵》、《茉莉花》,《我们新疆是个好地方》,还有东北的二人转……当我们用当地方言来唱之后,听起来会格外的亲切、动人。听当地人的歌唱,他们的歌唱是原汁原味的中国味道,刚好为我们的演唱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许多优秀的作曲家和歌唱家,常会到各地去采风。   (三)多体验
  体验什么呢?需要体验的东西太多了,体验当地的传统节日、风俗,甚至包括吃穿喝玩乐。因为当地传统文化的精髓就蕴含在这其中。如创作性民歌《敖包相会》,如果我们歌手连敖包为何物,在敖包相会干什么都不知道,怎么会唱出这其中蕴含的美好的爱情的味道呢?还有湖北民歌《龙船调》,它是湖北恩施州当地老百姓逢年过节划采莲船时常唱的曲子。这其中的情趣,不去亲身感受,不用当地的方言,怎能唱出这其中的味道呢?
  三、多读
  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了,很多都化作一个个文字,被记录到了一本本书里了――有的是相关的理论著作,有的融入到了文学名著之中了。所以,浸润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多读相关书籍。
  (一)多读文学作品
  中国的文学作品,就是一座座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藏。从一个个故事情节中,从一首首诗词中,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子,如:古典名著《红楼梦》,不仅讲述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之间的爱情故事,描写了贾、王、史、薛几大家族的兴衰,还能了解到当时的封建伦理、吃、住、穿,以及音乐等传统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古诗词,其本身就是与音乐息息相关的。古时的诗词,诗人是哼着音乐旋律吟唱出来的。一首首诗词就是一个个完整的音乐作品,里面的文字的韵律,音乐的曲调,情感的表达,就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缩影。中国古诗词的发展变化,见证着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变化。
  ……
  所以,多读文学作品,尤其是多赏析,这对提升民族声乐歌唱者的内涵和演唱水平是很有帮助的。
  (二)多读相关理论著作
  历史发展到今天,我们国家已经有很多介绍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专著了。多读这些专著,对熏陶民族声乐歌者的传统文化修养是大有裨益的。
  著名作家任祥的《传家》:作者是京剧名家顾正秋的女儿,也是我国近现代的第一代民歌手。她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传统文化,讲述中国人衣、食、住、行的生活传统和智慧。
  著名音乐家乔建中的《中国传统音乐》:该书分民间歌曲、民间歌舞音乐、说唱音乐三个章节详细介绍了中国各族各地、各种各样的传统音乐,可以说是一部中国传统音乐大全。
  ……
  四、多听
  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一名优秀的歌手,他首先是一个优秀的听众。他要通过敏锐的听觉,去鉴赏哪些音乐是好的,哪些是不好的。然后,从好的音乐中吸取精华为己所用,从不好的音乐中分析不好的原因引以为戒,从而提升自己的音乐鉴赏和歌唱水平。
  那作为一个民族声乐的歌者,应该多听一些什么作品呢?
  (一)多听戏曲
  我们现在的民族声乐作品里面,含有很多的戏曲元素。这些戏曲元素,从而让民族声乐作品有别于通俗歌曲和西洋美声歌曲。所以,演唱好民族声乐作品,歌手往往需要一定的戏曲功底。
  当今,我国很多的民族声乐歌手都有很深的戏曲底子,比如:老一辈的歌唱家李谷一,就是演唱湖南花鼓戏的行家;军旅歌唱家刘斌,先前是专业的京剧演员;青年歌唱家刘和刚,学了多年的东北二人转……
  那么,我们民族声乐歌者,可以通过多听戏曲,来夯实自己的戏曲底子,从而提升自己民族声乐演唱的水平。
  (二)多听民歌
  民歌包括高原山歌、劳动号子、稻区“田歌”、城镇“小调”和云岭“双声”等。一首首中国民歌,展现着当地人们的风土人情和情感诠释方式,它们是是中国民族声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民族声乐歌者必须能演唱好中国民歌,才能算得上是一个合格的民族声乐歌手。
  那么,要演唱好民歌,就得要听大量的民歌,从中掌握规律、风格和方法。
  五、厚积薄发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必须融入中国元素,方有中国味道,音乐更是如此。我们民族声乐歌者,只有将自己长期浸润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进行熏陶,让自己骨子里有了中国元素,那么我们的演唱,方可有中国味道。这是需要歌者厚重的沉淀,这种沉淀来自于歌者持久、广泛的浸润。
  愿广大的民族声乐歌者厚积薄发,唱出更多有浓郁中国味的作品,促进中国民族声乐事业的巨大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金同.中国传统文化[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1987.
  [2]任祥.传家[M].北京:新星出版社,2012.
  [3]乔建中.中国传统音乐(声乐卷)[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70465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