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解读《达・芬奇密码》票房成功的密码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2006年近期公演的电影《达芬奇密码》尽管延续了小说了出版的效应引发了空前的争议,负面的抗议也随之而来,但是这都没有影响它取得巨大的票房成功。电影的票房成功在于电影对历史的颠覆性解读,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另外它作为凶杀侦探电影,隐含了制造密码和解开密码的无穷乐趣。
  [关键词] 票房成功 颠覆性解读 密码
  丹・布朗的小《达芬奇密码》2003年4月出版,上市一周后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不久后就登上了《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第一位,各种争议和评论纷沓而至。借助这种强劲势头,根据小说改编的电影在2005年6月开拍,在今年5月19号全球同步上映,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各种争议如潮水般涌来,但是再多的抗议以及再多的负面影评,也无法阻挡电影《达・芬奇密码》在全球首映拿下2.24亿美元的票房佳绩。该片发行商周日说,这是全球第二高的首映票房纪录,仅次于《黑客帝国3》。而像去年大热的《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的首映周票房也只有1.51亿美元。为什么电影《达芬奇密码》能在全球范围引起这么大的轰动呢,究其原因:一是对历史的颠覆性的解读,激发了观众的好奇二、凶杀・悬念・解码,隐含了制码与解码的无穷乐趣。
  
  一、对历史颠覆性解读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之所以引起广泛的关注原因在于它对历史的颠覆性的解读,如果它仅仅是一部普通的凶杀悬疑电影,我想电影很难超越此类影片中的精品而吸引全球观众的目光。众所周知,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它在世界历史和现实的生活影响如此巨大,可以想象一部对基督的历史进行颠覆性解读的电影的轰动效应了。但最饱受争议的还是作品对宗教及历史的信
  电影片开头是以一个现代侦探故事的形式出现的,哈佛大学的符号学家罗伯特・兰登在到法国一次讲座中被卷入了一桩离奇的谋杀案,巴黎卢浮宫的雅克・索尼埃馆长在博物馆内惨遭杀害,而他死时将自己摆成了一个密码符号。兰登在与死者的孙女――一名密码破译专家索菲・奈芙在对一大堆怪异的密码进行整理的过程当中,发现一连串的线索就隐藏在达・芬奇的艺术作品当中,而且随着两人对密码的逐渐破译,发现了一个惊人的历史秘密,那就是传说中的圣杯的下落,而一旦圣杯重现人间,将足以摧毁整个天主教的教旨根基,将耶稣从神坛上拉下来,重新回复到人的身份。因为圣杯所蕴涵的资料内容,足以证实说耶稣不仅娶玛利亚・抹大拉为妻,并还生养后代,繁衍于法国。但罗马教廷数百年来,一直想尽一切办法,刻意隐瞒并修改这一段历史,污蔑玛利亚抹・大拉为妓女,抹煞女神在社会中的地位,以维护耶稣作为上帝之子的神性,进而维护其男权的统治地位。这样现代的侦探故事就通过一连串的密码卷入历史之中。
  然而如果仅仅是把破案的密码指向历史增加电影的深度,并不一定就能使电影变成卖座电影。对观众来说,吸引他们的是电影对历史的阐释策略,即颠覆性的解读策略。例如耶稣和抹大拉的玛利亚的婚姻关系应是一个禁忌的话题,它激起了观众潜意识中的偷窥欲望,耶稣高高站在神坛上,电影却在讲述神坛背后不为人知道的故事。在《圣经》里,玛利亚被描述为一个妓女,而在电影里抹大拉的玛利亚有着皇家的血统,她是耶稣的妻子,在耶稣被钉十字架之前就怀上了耶稣的骨肉。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震撼的观点!同样影片涉及到很多历史事件和历史名人,他们和电影中所谓的秘密的关系,同样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不管观众是否如一些宗教人士所担心的那样,看了电影会动摇对基督的信仰,但我想多数观众看了之后都会感觉到一种颠覆性的快感,毕竟野史比正史更生动有趣。
  电影还追溯了基督教历史上对女性的压抑的历史,对女性在基督教的历史地位提出了非常有现代意义的质问,这都是非常具有思考价值的。对耶稣的神人二性和对苦修的质疑势必也引发了很多人对的思考。可见电影《达芬奇密码》它不仅是靠奇闻轶事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它的理性思考的深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
  
  二、凶杀・悬念・密码
  
  电影有一个非常成功的开头,一起看起来寻常的凶杀案引发了背后隐藏着无数的悬念。说它平常,因为他只是一起枪杀案,甚至凶手的脸也是曝光的,但是死者――卢浮宫的索尼埃馆长却死得不简单,他不仅把自己的身体摆成一个密码,而且还留了一串数字和文字的密码符号。于是他的死不再是简单的死,侦探也就变得更为错综复杂。而不幸的是密码专家罗伯特兰登却被警方定为嫌疑犯。它和其他的凶杀侦探电影一样也有着惊险的场景,公路上惊险飞车,跨国警察联合追捕,飞机逃险,残忍血腥的杀戮,近距离的枪战等等,这些现代侦探电影因素和电影的历史话题共同构成了影片的多元绚丽的色彩,它也因此能更加吸引观众的眼球。这样使得电影一方面有着一般侦探电影所具有的惊心动魄的特点,又不得不沉浸在解开历史之谜的冷静思索中。
  死者的孙女索菲・奈芙和密码专家罗伯特・兰登担当起了侦破案情和解开密码的重任,一方面他们要逃脱官方警察的追捕,与此同时凶杀案不断继续,案情越来越复杂,他们的嫌疑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侦探过程也就是解码过程,这个过程的悬念就更多了。悬念不仅仅是凶手是谁,幕后主使是什么人,还有女主人公的身世,圣杯的历史等等。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一场心理历险,穿越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最后迎来了了一个相对明朗的结尾。这个结尾解开了影片中设置的很多密码,索菲和兰登去投靠的解码专家雷・提彬原来就是凶杀案的幕后主使,这一点令人大出意外。索菲是峋山隐修会保护的耶稣的后代,同时她的童年生活,她家人遭遇的车祸、索尼埃的真实身份也一一得以昭示,因此这个结尾还算是一个出色的结尾。唯一遗憾的是对圣杯的最后下落,并没有一个颠覆性的解释,而过于平常了。
  电影《达・芬奇密码》制造了无数的悬念和密码,但是这众多的密码和悬念并没有把观众推得更远。电影的女主人公索菲生活在岣山隐修会的保护之下,但一直到她祖父遇害她和兰登相遇,她都不知道这个组织的存在。但其实她的生活的方方面面却早已由她的身份注定。这就将主人公和许多观众放在同样的位置,她将和观众一起解开密码,她就是观众,观众就是索菲,这种感情认同是在观看电影时不知不觉地发生的。
  小说的作者有着深厚的符号学修养,他非常善于制码和解码,巧妙地利用一些现成的象征符号指向有暧昧意味的历史,然后又利用符号学进行解码,而这种解码是颠覆性的。凶杀案、文字、数字、达芬奇画作、圣杯、历史等元素,都指向密码,就连索菲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也无不和密码有着关联。电影以一种比小说更为直观的方式叙事解码和制码的过程,尤其是对达芬奇画作的解码。对达芬奇画作的阐释早已有成熟的经典的解释,小说突破了从众心理,对名师的画作作了全新的解释。如那幅名画《最后的晚餐》,坐在基督旁边竟然就是玛丽亚,电影通过可视的方式对画中人物的移动、人物的地位和位置的解释,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总之,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都让人感受到作者制造密码的功力以及解开密码带来的无穷乐趣。所以不管电影是否和小说作者丹・布朗所强调的是真实的历史,那已经不重要,对电影制作方来说,受到关注就是获得电影获得票房成功的希望。如果小说是文字游戏,电影也何尝不是一种蕴涵高科技的影像游戏,与真实比较是没有太大的意义。它给人的想象力带来冲击,给人思想带来震撼,这就是意义所在。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7/view-861607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