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二战期间的苏军陆战兵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季伏枥

  高射炮
  
  战争的实践,使苏联红军认识到防空武器的重要性。苏军最初的防空武器是四联装7.62毫米“马克沁”水冷重机枪、12.7毫米DshK重机枪以及14.5毫米反坦克枪等。不过,这些都不是专门的高射武器。苏军最初使用的专门的高射武器是仿制瑞典博福斯公司的25毫米机关炮。 这种25毫米高射机关炮有M1939、M1940、M1941三种形式,以M1940式为主。M1940式25毫米炮射机关炮全重1073千克,射高4500米,水平射程6400米,一般装在4轮炮架上或卡车上,高低射界为-10~+85度,可360度旋转,发射速度为100发/分。这种高射机关炮,一直到越南战争中还在使用。不过,苏联红军使用的高射武器,主要的还是37毫米以上口径的高炮,其中最著名的当属M1939式37毫米高炮。
  M1939式37毫米高炮,也是“山寨版”的,其原型是瑞典博福斯公司的40毫米高炮。M1939式37毫米高炮全重2100千克,炮班为8人,通过旋转底板和十字炮架装在4轮拖车上,炮身长2729毫米(为74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85度,可360度旋转,水平最大射程9 500米,实用最大射高3 000米,发射高爆穿甲弹时,可在5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46毫米厚的钢装甲,用来打低空飞行的飞机是绰绰有余的,并具有对中空飞机射击的能力。理论最大射速为160发/分,实际最大射速不超过80发/分,采用5联装弹夹供弹。射击时,要将十字支架的四个脚放下,使车轮悬空,以保持射击时的稳定。
  为了打击中高空的目标,苏军军方还研制出76.2毫米和85毫米的大口径高炮。
  其中,76.2毫米高炮的型号为M1931式,这种高炮也不是原创的,是苏联人仿造英国著名的维克斯75毫米高炮,只是口径改为76.2毫米。76.2毫米高炮战斗全重为3 650千克,身管长55倍口径,炮身长4 191毫米,高低射界为-2~+82度,可360度旋转,最大射高9 300米,可用来打击中高空飞行目标,弹重6.61千克,发射速度为15~20发。这种高炮的另一个特点是,高炮装在两轮车轴上,靠另外的牵引车辆来机动。在此基础上略加改进的是M1938式76.2毫米高炮,主要改进是炮架由单轴改为双轴,采取了轻量化措施,战斗全重降低到3 047千克。
  进一步加大口径的是M1939式85毫米高炮,战斗垒重为3 057千克,炮班成员7人,身管长为4 693毫米(55.2倍口径),高低射界为-2~82度,可360度旋转,发射速度为15发/分,最大射程10 500米,有效射高8 380米,发射曳光穿甲弹时,可在1 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102毫米的钢装甲。
  细心的读者朋友一定会发现,这76.2毫米和85毫米口径,和地面上的坦克炮口径是一致的。一点不假。将这两种高炮用到坦克上,便是著名的T-34-76和T-34-85坦克上相对应的坦克炮。
  战争中,有不少85毫米高炮被德军缴获。由于其性能优良,很受德国佬的青睐,德军的编号为8.5厘米Flak M39(r)高炮。在二战的后期,由于85毫米炮弹缺乏,德国佬还将85毫米高炮扩膛为88毫米,以发射德军的88毫米炮弹。从这里也可以看到德国佬的精明,但最终免不了还要打败仗。
  
  山炮
  
  也称为步兵炮。在二战期间的苏炮兵部队中,受到重视的是迫击炮、野战炮和反坦克炮等,对山炮不太重视。按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上的定义,山炮为“适于山地作战的火炮”。它重量较轻,便于做大部件的分解结合,用骡马挽曳、驮载或用人力搬运。
  二战初期苏军使用的山炮为M1927式76.2毫米山炮,也称为76-27式山炮,战斗垒重780千克,身管长1168毫米(16.5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25度,发射速度为14发/分,发射6.21千克的榴弹时,可打到8 000米以外。发射破甲弹时,可用来打坦克。这种山炮的最大特点是有一个大直径的胶轮,直径达1.143米。其优点是便于步兵拉运。
  改进型的山炮有M1938式76.2毫米山炮,也称为76-38式山炮。这种山炮用的是捷克的专利,身管长为1630毫米(21.4倍口径),发射6.23千克的榴弹时,可打到10 000米以外。有短支脚和长支脚两种,战斗全重分别为722千克和785千克。这种山炮可以分解为三大块,用骡马驮载时,还可以进一步分解为10块。不过,这种山炮在战争中使用的并不多。
  
  
  野战炮
  
  也称为野炮,是一种用于野战的火炮。野战炮,是一种古老的炮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是用得最多的一种火炮。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红军接收了大量帝俄军队遗留下来的野炮。苏德战争打响后,短短的6个月中,德国军队就缴获了2万门苏军的野炮,其中既有帝俄时代遗留下来的野炮,也有列宁格勒的普提洛夫工厂制造的野炮。帝俄时代遗留的野炮中,最著名的是00/02型76.2毫米野炮。这里的数字是代表1900年或1902年制造的,足见其资格相当老。
  02型76.2毫米野炮的战斗全重为1 040千克,身管长为2 286毫米(30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16度,发射7.45千克的榴弹时,可打到8 750米远的地方。1930年苏联军方决定对02型76.2毫米火炮实施“近代化改造”,改进的重点是火药、炮弹、身管以及炮架结构等,由普提洛夫工厂实施。改造后的野战称为02/30型76.2毫米野炮。
  02/30型76.2毫米野炮的战斗全重为1320千克,身管长为40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37度,发射速度为8发/分,发射6.4千克的榴弹时,射程达12 000~13000千米。苏德战争初期被德军大量缴获的便是这种火炮。进一步改进的是M1936式76.2毫米野炮,也称为76-36式野炮,战斗全重1350千克,身管长3895毫米(51.1倍口径),高低射界为-5~+76度,方向射界为60度,发射速度达25发/分,发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13 500千米。这种火炮参加了苏芬战争,被芬兰军队缴获了不少。
  实战中苏军的炮兵官兵认为:51倍口径的身管太长,不便于机动,于是,又研制出一种M1939式野炮(76-39),身管长为3 200毫米(42倍口径),发射6.4=p克的榴弹时的最大射程达13 290米。由于76-36式和76-39式为长身管野炮,具有反坦克作战的能力。
  以上这些野炮都是用马匹牵引或人力拉曳,不便于机动。二战中生产的几种野炮,如M1941/M1942式野炮都实现了轻量化,并实现了用拖拉机或装甲车的机械化牵引。其中,最著名的当属M1942式76.2毫米野战炮。这种野战炮战斗全重为1120千克,实现了轻量化,身管为42倍口径,炮管前端加装了炮口制退器,高低射界为-5~+45度,方向射界45度,有防盾,有两脚支架。发射6.21千克的榴弹时,可打到13 000米之外;发射6.5千克的高爆穿甲弹时,可在500米的距离上击穿69毫米厚的钢装甲。这种野战炮还实现了车辆牵引化。更重要的是,这种野战炮的制造成本只相当于以前的三分之二,而制造时间则缩短到三分之一。苏军统帅部对这种野战炮相当满意,苏联军方的评价认为,它是“高度的战斗性能和简单的制造工艺成功结合的典范”。
  进一步增大口径的是M1943和M1944 85毫米野战炮。M1943式85毫米野战炮的战斗全重为1704千克,身管长为4675毫米(55倍口径),高低射界为0~+40度,发射9.5千克的榴弹时,最大射程达16 600米;发射9.3千克的高爆穿甲弹时,可在1000米的射击距离上击穿102毫米的钢装甲,威力足够强大。这种野战炮实现了机械化牵引,便于机动。
  在整个苏德战争期间(1941.6~1945.9),苏联共生产了各型火炮83.4万门,其中迫击炮和野战炮占了大多数;而在同一时间内,德国共生产了各型火炮38.2万门。二者相差在一倍以上。这一数字的对比很能说明问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4776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