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化隆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李鸣芳

  摘要通过对化隆县农业产业结构现状的分析,认为调整现有结构势在必行,并提出调整的思路和应遵循的原则。
  关键词农业生产;产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青海化隆
  
  化隆县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重点贫困县,由于受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制约,加之农民受传统思想的束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传统的粗放经营状态,主要表现为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农产品品种单一且品质差,农业综合效益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
  
  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1.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市场经济归根到底是竞争经济。农业生产的目的是除了满足农民自身的生活需要外,将剩余农产品进入市场进行货币交换。从目前全县的农业生产情况来看,农产品供求关系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呈现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局面,农产品数量问题已经基本得到解决,但是由于农产品质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导致效益较低。这说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单纯追求产量、沿袭传统生产模式是行不通的,必须对传统农业产业进行果断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来优化产业结构,通过农产品的优质化和转化增值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走产量、质量、效益统一的路子。
  1.2农业生产现状的需要
  化隆县总人口23.5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1.79万人,劳动力9.64万人。总耕地面积3.615万公顷,其中川水0.497万公顷,浅山1.925万公顷,脑山1.193万公顷。2004年全县总播种面积2.521万公顷,其中小麦1.312万公顷,青稞0.497万公顷,豌豆0.510万公顷,洋芋0.202万公顷。粮食总产4.84万吨,平均产量2 865kg/hm2,油料总产2 325t,平均产量1 125kg/hm2,水果总产1 385t。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为9.132 3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6.099 6亿元,农业总产值3.0 327亿元。农业总产值中农业产值1.5 117亿元,林业产值1 121万元,畜牧业产值1.190 8亿元,服务业产值2 183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1 527元。
  从上述情况来看,全县耕地大部分为浅山、脑山耕地,且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少,农业产值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必须根据全县的区域特点和农业生产现状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从而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1.3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需要
  农业生产产业化经营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为基础,依靠各类龙头企业和组织的带动,将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实现一体化经营。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改变以往自产自销、品种单一、产业结构简单的局面,适时地对现有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和优化,延伸农业产业链条,从而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2.1指导思想
  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优化产业布局、改良农产品品质和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技术,建设规模化、特色化的生产基地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农产品附加值,从而达到提升农业生产整体效益、加快农民脱贫致富步伐的目的。
  2.2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不是简单地增减农作物种植面积,而是将农业生产从单纯追求农产品数量转变到以提高效益为核心上来。根据化隆县的实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2.2.1坚持以不同区域的特点为指导。县内地形、地貌、气候和土壤等条件存在着脑山、浅山和川水地区的差异,不同区域在自然条件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区制宜,分类指导。
  2.2.2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一是选准主攻方向,用价格信号和优质优价的各种信息,引导农民向以质量、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发展。二是多渠道搜索有关农产品的购销信息通过走出去闯市场、找销路,建立和完善各种信息网络,时刻把握市场需求的脉搏。三是引导消费,创造市场。
  2.2.3坚持以科技进步为支撑。结构调整要坚持科技先行,通过品种改良和新品种引进以及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的推广普及,加速农产品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科学技术贡献率,推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
  2.2.4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目标。目前化隆县农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阶段性饱和,农副产品稍有盈余,但农产品精深加工的龙头企业缺乏,科技成果转化速度较慢。因此,结构调整要坚持以产业化经营为目标,大力发展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加工龙头企业,实施“龙头联基地,基地带农户”战略,通过培育扶持一批产、加、销一体化的骨干企业,推进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商品化、专业化和现代化。
  
  3农业产业结构区域布局
  
  化隆县是一个具有川、浅、脑不同区位的农业大县,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差异较大。因此,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时,应根据不同地区的特点,合理布局产业结构。
  3.1川水地区
  川水地区有水浇地4 973.3hm2,占总耕地面积的13.76%,是化隆县主要产粮区、果菜区,农业生产应充分利用该地区得天独厚的风、热、水等自然资源优势,大力建设粮、果、蔬专业化基地,发展优质高效农业,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效益。
  3.1.1建立间套复种立体高效粮食生产基地。在继续推广小麦玉米带状田、蚕豆洋芋带状田、小麦黄豆带状田等立体种植模式的同时,加大冬小麦种植技术的推广力度,不断扩大冬小麦种植面积,建立冬小麦生产基地,并抓好小油菜、蔬菜、洋芋、饲草等农作物的复种工作,努力提高土地产出率。
  3.1.2建设优质高效的果品基地。在切实提高现有果园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和引进优良新品种,对现有中低产果园进行改造,并扩大果园规模,尽快建成以核桃、花椒、杏等为主的优质高产果品基地。同时,积极创建果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3.1.3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大力推广日光节能温室技术和蔬菜种植技术,扩大蔬菜种植规模,在川水地区形成一村一品或几村一品的规模化蔬菜种植基地。同时,加快蔬菜保鲜、储藏和加工产业的建设步伐,提升蔬菜产业在全县农业生产中的比重。
  3.1.4适当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川水地区的饲料资源和靠近黄河沿岸的地理优势,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和网箱养鱼等技术,以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生产为目标,建成一批以牛、羊、猪、鱼为主的养殖基地,以增加农民收入。
  3.2浅山地区
  浅山地区耕地面积1.925万公顷,占总耕地面积的53.25%。浅山地区的农业生产在全县农业经济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认真研究,做好农业产业的调整和重新布局。
  3.2.1加大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力度。浅山地区耕地面积虽然大,但很大一部分为25°以上的坡耕地,这些耕地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瘠薄、产量极低,种植农作物入不敷出、极不划算。因此,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在巩固好原有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加快退耕还林步伐,使25°以上的坡耕地应退尽退,在改善生态条件的同时,进一步解放农村劳动力,使其转而从事其他产业的经营。
  3.2.2建立农业产业化基地。以德恒隆、阿什努、沙连堡等地区为中心,建立优质豌豆生产基地;以石大仓、初麻地区为中心建立优质洋芋生产基地;以巴燕、二塘等低位浅山地区为中心建立以杂交331、互丰010油菜为主的优质油菜生产基地。同时,创建豌豆、洋芋、油菜等农产品加工的龙头企业和销售网络,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格局,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3.2.3大力发展养殖和饲料加工业。充分利用退耕还林区内的饲草资源和剩余劳动力资源,依托“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的实施,大力建设牛羊育肥、生猪育肥、土鸡养殖等家畜家禽养殖基地和特种养殖基地,不断引进和改良畜禽品种,逐步改变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生产格局,形成种养结合、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模式。同时,积极发展饲草的储藏、加工和畜产品加工,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效益。
  3.3脑山地区
  脑山地区现有耕地1.193万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33.01%。
  3.3.1建立油菜生产基地。大力推广小油菜综合丰产栽培技术,扩大油菜种植面积,提高油菜品质和产量,实行农民增产增收。
  3.3.2建立青稞生产基地。在德加、二塘、巴燕地区,通过品种改良和扩大种植面积,建立优质青稞生产基地。
  3.3.3积极开展中药材种植。脑山地区拥有丰富的中药材种类资源,应充分利用中药材种类资源丰富的优势和独特的气候条件,在积极引进药材种植技术、人才和适宜品种的基础上,大力开展当地中药材野生品种的驯化和人工繁殖工作,逐步建成具有特色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从而拓宽当地农民增收的渠道。
  
  4参考文献
  
  [1]蒋先林,苟华书.会泽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云南农业,2007(6):12-13.
  [2] 侯劲志,侯之银,帅旗.关于新时期农业结构调整的思考[J].现代农业科技,2007(8):138.
  [3] 邹春颖.农业结构调整与农民增收[J].农业技术,2005(5):12-1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53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