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报告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胡 雕等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提高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特对重庆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深入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初步统计分析,并探究问题背后的原因,从中小学生对科技创新概念的理解、科技创新教育的引导力度、中小学实践教学的课堂建设和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的完善等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科技创新能力 培养现状 调查报告
一、调查目的
时代对创新人才的需求,以及国家实施的人才强国战略,迫切需要各行业的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在中小学阶段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解现有中小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的现状及科技创新能力,明晰当前中小学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明确今后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开展的内容和形式。我们采用小组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有关学生参加科技活动、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基础、科技创新思维、科技创新技能或方法(个人主动培养创新能力实践)、科技创新环境的营造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需求因素等方面展开调查。以期为今后中小学科技活动课的开展以及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1 调查对象
采取问卷调查的形式,随机抽取6所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其中男生324人,占46.3%;女生376人,占53.7%;男女生人数基本保持平衡。
2 调查方法
(1)编制问卷:在分析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小组访谈,并在专家和一线科技教师的指导下编制出初始问卷。然后再进行预测,对预测结果进行分析,删除或者修改一些不理想的项目后,确定正式问卷。
(2)正式测试:运用编成的《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调查问卷》,抽取重庆北碚地区12所学校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810份,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700份。
(3)统计方法:数据的整理统计运用SPSS13.0 FOR WINDOWS软件包完成。
三、调研内容及结果分析
1 学生科技创新意识
该维度主要从学生对科技创新的概念、意义的理解等来考察目前中小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见表1)
统计结果显示,仅有9.9%的学生同意和基本同意发明创造是大学生、老师及高校专家的事;而绝大部分学生认为创新能力是中小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90.5%),并认为学生时代的创造是有意义的(同意和基本同意的比例为89.4%),说明目前学生的自我科技创新意识较强,但在“创新”的理解上存在偏差,有58.1%的学生反对和不同意创新一定是“高、精、尖”的大项目。对该维度的一道开放性问题(你对科技创新活动的理解)答案整理后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大部分学生都是从科技创新的意义上去理解的,如:创新能够提高自己的能力、方便生活、促进社会进步等,而很少有学生从科技创新的概念方面去理解,如:创新就是创新性的知识和产品等,即对科技创新的意义很明确,但是对科技创新的概念理解较为模糊。
2 学生科技创新基础
从自信心、兴趣及怀疑精神等方面自评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和创造力特征,基本情况见(表2)。
从表中可以看出。有86.9%的学生有自信或很有自信,并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对许多别人视为平常的事,有70.7%的学生却很有兴趣和好奇心;有56.3%的学生,对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并可以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这表明在日常生活中,中小学生有较强的创造力潜质,但是因为教育和文化的影响,也即对权威的崇拜,使得该阶段的学生怀疑精神欠缺,对于老师或课本上的说法,时常表示怀疑的仅占17.6%。
3 学生科技创新思维
主要从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发现和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考察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思维。(见表3)
从统计情况来看,在对自然界、身边事物观察或对别人结论质疑的基础上,总是和经常发现和提出问题的学生仅有9%和23.7%;总是和经常对提出的问题假想答案的学生占42.8%:总是和经常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得出结论的学生有38.3%;而总是和经常根据假象答案制定简单的科学探究活动的学生仅为19.5%。
在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维度上,学生总体得分较低。表明总体上中小学生在发现、提出问题、运用知识做出结论和假想答案,并根据假想答案制定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普遍较低。而这些创新思维能力中,尤以根据假设,制定简单科学探究活动计划的能力最欠缺。
4 学生科技创新方法
主要考查学生在创造性活动中主动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分别从依靠自己和依靠他人两种途径。了解学生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见表4)
从统计情况来看,总体上学生在科技创造性活动中处于较被动的状态。遇到问题时(总是和经常)依靠自己通过找有关的书(49.8%)、通过网络查找(51.9%)和自己思考(36.8%)寻求答案的学生明显多于(总是和经常)依靠他人,如专家(7.8%)、学校指导老师(23.8%)和区、市少科站老师(8.2%)。说明即使在科技活动中处于较为被动的状态,学生更多的也是依靠自己,而非他人。
5 影响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因素
主要从学校家长支持、教师指导及校园文化三个方面考察了影响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环境因素,调研了学校及家长对学生科技创新的支持和鼓励、学校科技活动课的开展、教师教学和校园科普活动等情况。(见表5)
从学校家长支持方面来看,学校会举办各种科技活动或比赛(80.3%),并对给予成绩优秀者奖励(78%);开设有科普课(71.0%),并配有科技辅导老师(78.3%);科技活动的开展得到班主任(86.9%)和家长(83.6%)的支持。从校园文化方面来看,不时的科普宣传或竞赛活动均超过80%。从上面两方面来看,中小学科技创新活动的总体氛围较好。
从教师指导方面来看,经常在课堂上穿插科技知识的占45.1%,进行课外实践教学的占20.1%,会演示趣味实验的占34.6%。总体上各项所占比例少于半数,说明在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教师指导力度还待加强,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
在问卷的最后有一道开放性问题:“当我参加科技活动时,我会考虑?”,对问题答案整理后的结果为:①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②能从科技活动中学到什么,回报是什么;③是否会耽误学习;④自己的能力和信心;⑤费用问题。从这道题中,可以看出学生在参加科技活动时,考虑较多的是科技活动开展的形式及如何实施,从这些活动中是否能学到知识和能力等。
四、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1)中小学生科技创新意识较强,科技创新
基础较好,但对科技创新本质内涵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科技创新思维能力较弱,怀疑精神欠缺。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寻求问题解决的途径较为单一。
(2)教师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指导力度不够,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会不深,尤其在课外实践教学活动较为欠缺。
(3)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认识逐渐加深。家长普遍支持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学校在努力营造浓厚的创新活动氛围。
(4)学校的创新活动体系不完善,科技创新培养途径仍较单一,教学课堂缺乏创新氛围。
2 建议
(1)加强学生对科技创新的理解和认识
认识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内涵,是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前提。在这个方面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做:①利用研究性学习和综合实践活动课开设系统的科技创新教学;②开展主题活动教育,如带学生参加科技展馆、举行科技知识竞赛、举办科技摄影展等;③搞好宣传活动,如科普知识讲座。
(2)加强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怀疑精神
在怀疑精神方面。教育者需要在日常的课程中,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教材以及教师授课当中出现的问题,并给予表扬。同时,学校应该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指导家长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怀疑精神。
在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要充分重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创新能力与教学方式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教学人员创造性地教,就能促进学生创造性地学、创造性地练、创造性地利用。
(3)提高教师自身的创新能力和教学水平,丰富教学课堂
在师资的配备和教学上主要体现了两点:①聘任专门的科技辅导老师。科普老师的专业性和创造力,在挖掘教材的潜力、开展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对学生深入的了解,可实施因材施教,对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更加直接的作用。②其他学科老师的教学渗透。要想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习惯与思维方法,各科的任课老师需要在日常课程中,结合本学科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对科学的认知和思维能力,尤其是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另外,鼓励教学单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发科普教学用具,政府可以有针对性的支持相关企业和高校研发教学器材及教材,从而能够在更为广泛的区域内,更为科学的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
(4)营造更为浓厚的科技创新活动氛围,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
在科技创新途径上,因目前学生主要是依靠自己,而且主动性不强,科技创新活动还没有形成良好的氛围,这就要求科技教师、专家主动走近学生。同时,在科技创新活动的互动中,培养学生求解问题的主动性。
学校应不断完善科技创新活动体系,更新管理模式。现阶段学校主要采取三级网络管理的模式,即:学校――学科――班级。学校建立科技创新领导小组,负责确立目标、制定计划、保证活动经费等:各学科根据教学情况,以学科带头人为首组成科技教育团队,指导各类科技活动的具体开展;各班由科技兴趣浓厚、动手能力强、知识面广的学生为首组成各种兴趣小组,定期开展各类科技活动,并起到带头作用。同时,学校对创新活动的流程印刷成文,使学生知道如何将自己的创新点子转化成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5900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