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发蔗区甘蔗生产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王秀林 廖冬晴 杨秀英 林莲芬
摘要:在贫困地区的新开发蔗区中由于蔗农没有很好地掌握科学种蔗的知识,从种植到收获的各阶段中未能按照甘蔗生长的需要进行科学施肥,没有根据甘蔗不同生长阶段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田间管理,加上也没有认真选出适合当地的优良品种,导致甘蔗产量偏低。糖厂及有关组织应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群众中做好技术的宣传普及与推广应用工作;选择好示范户,并做好品种选择及先进科学种蔗技术的示范工作;推广应用包括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在内的先进栽培技术。
关键词:甘蔗;科学施肥;田间管理;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S56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5-3222-03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in the Newly Developed Sugarcane Area
WANG Xiu-lin,LIAO Dong-qing,YANG Xiu-ying,LIN Lian-fen
(Gu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Nanning 530226,China)
Abstract: In poor areas sugarcane yield was low in the newly developed sugarcane area because the sugarcane growers did not have enough sugarcane planting knowledge, could not fertilize the crop scientifically, could not carry out field management according to the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stage, and did not have the best varieties for the area. Therefore, sugar refinery and relevant organizations should take active measures in technology extension, selection of demonstration farmers, screening of sugarcane varieties and demonstration of sugarcane production technologies. Advanced technologies such as plastic film mulching, formular fertilization and chemical weed control should be widely used in sugarcane production.
Key words: sugarcane; scientific fertilization; field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
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都安瑶族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属于石山地区,2007年12月,由广西永鑫华糖集团有限公司出资建成了一座日榨4 000 t的糖厂。目前蔗区面积在6 700 hm2左右,如果要保证该厂一年压榨时间在100 d以上,必须实现全县平均单产60 t/hm2以上。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甘蔗单产一般为30 t/hm2以上,甘蔗总产更是难以满足糖厂的需求。笔者于2010年初到该县的甘蔗主要产区高岭镇进行了调查。从调查了解的情况看,制约甘蔗单产的主要因素为当地缺乏适宜的当家品种、施肥未能做到科学合理、管理粗放和对新技术的应用较少等。在目前的情况下糖厂和有关方面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在群众中做好有关知识的宣传普及与技术推广应用工作;选择好示范户并做好品种及先进科学种蔗技术的示范工作;推广应用包括地膜覆盖、配方施肥、化学除草在内的先进栽培技术,才有可能争取全蔗区的平均单产在60 t/hm2以上。
1当前甘蔗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未能选择到最适宜的当家品种
品种是甘蔗栽培的基础,一个优良的甘蔗品种是实现甘蔗高产高糖,提高蔗糖生产效率的基本途径。一个甘蔗品种是否优良,主要反映在其农艺性状、经济性状、抗逆性和适应性等品种特性的综合表现上。一般认为甘蔗单产的增加,其品种的贡献率可达30%。良种不但有明显的时间性,而且有很强的区域性,由于该蔗区是新开发种植,无论是蔗农还是当地的技术人员都不清楚哪几个品种最适宜当地的种植条件,因此品种比较杂乱,有些表现较好,有些表现就很差。根据笔者2010年4月对当地宿根蔗的出苗调查,结果新台糖22、粤糖55、粤农89/759、粤糖85/177、粤糖94/128等几个品种在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的宿根出苗分别为
60 330、54 525、30 240、39 675和57 990株/hm2。
从宿根出苗的情况看,尽管由于栽培管理比较粗放,各品种的宿根出苗都不怎么理想,但品种间的适应性还是表现出来了。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粤农89/759、粤糖85/177这两个品种在当地的宿根表现就很差,断行现象很普遍。
1.2施肥不够科学合理
甘蔗是C4植物,能充分利用南方丰富的太阳辐射能进行光合作用,年生长量大,生物产量高,但同时也需要充足的养分才能满足其生长的需要。在自然情况下,只靠土壤原有的养分是很难满足其需要的,因此要通过施肥来补充。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施肥一定要科学合理才能满足作物的生长需要,这里的所谓科学合理具体来说要把握好3点:一是要掌握甘蔗的生长需要哪些养分;二是要了解每种养分需要多少;三是要知道甘蔗生长什么时候需要这些养分。即甘蔗对养分吸收利用的规律是什么,经过分析明确土壤的养分状况后,就可以结合土壤和肥料的特点进行合理施肥。
调查发现,当地土壤的氮、磷、钾速效养分的含量分别为78.0、5.6和75.0 mg/kg。且所施用的肥料基本是两种复合肥,A类复合肥(N+P2O5+K2O有效养分含量各为4%)施用量为1 875 kg/hm2,B类复合肥(N+P2O5+K2O有效养分含量各为5%)1 500 kg/hm2,一般是1/3作基肥,2/3作追肥。如果按以前的研究结果[1],在不施肥的情况下,土壤大致可以提供的有效氮、磷、钾养分为38.25、10.50、67.50 kg/hm2,A、B类复合肥大致可以提供有效氮、磷、钾养分为25.50、3.50、45.00 kg/hm2,如果以每公顷产量75 t计,则需要施肥提供的氮、磷、钾有效养分分别为25.50、15.75和45.00 kg/hm2。由此可以看出,土壤所提供的养分与甘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在比例方面是不一致的,无论是施用哪一种复合肥都不能充分满足甘蔗正常生长的需要,主要是磷肥的数量偏少,所以除了施用复合肥外,还要特别增施磷肥。
从甘蔗对氮、磷、钾的吸收规律和不同肥料的吸收利用看,甘蔗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主要集中在前中期:当株龄分别达植后198、198和167 d时,体内累积的氮、磷、钾量分别达最高值[2],也就是说甘蔗在前期对钾的吸收要比氮、磷多;另从肥料在土壤中的移动和甘蔗对其吸收的表现来说,磷是移动最慢的,甘蔗主要通过根系的生长接触到磷肥后才能吸收,因此磷肥不但要作基肥施用,而且一定要施在靠近植株的基部才能更好地被甘蔗吸收[3]。有试验表明,磷、钾肥作基肥的效果要比作追肥的效果好[4,5],而当地选用的肥料种类和施用方法并没有结合甘蔗和肥料的特点来进行。
1.3管理粗放
当地甘蔗产量较低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管理粗放,由于缺乏甘蔗栽培技术指导人员,技术指导不到位,导致蔗农难以掌握甘蔗生产技术。因此,甘蔗从种植到收获的一系列工作中都存在不科学的地方。
1.3.1种苗处理不合理,下种技术不科学,导致出苗少甘蔗种苗处理可以促进蔗芽萌发,提早出苗,提高萌芽率,以保证有比较充足的健康苗数,为高产打下基础。正常的种苗处理包括:选种、砍种、浸种和消毒等。选种的目的是要保证种苗的质量,标准主要是蔗茎大小基本一致,蔗芽饱满、健康、无病虫害;砍种就是去掉生长点,并把整条的蔗种砍成2~3芽一段,其目的是减少顶端优势对蔗芽萌发的抑制作用,提高萌芽率;浸种主要是针对一些经贮藏过的蔗种和一些高糖的品种,其作用是增加种苗的含水量和种茎的还原糖含量,增强种苗的呼吸作用,加快细胞分裂,促进蔗芽萌发;消毒的目的是减少病菌对种茎的侵染。调查中发现,当地在种蔗过程中基本上对种苗是不处理的,一条种茎不管是多少个芽,都是成条成条种下去,有时甚至连叶鞘都不剥,更不用说什么浸种与消毒了。结果是出苗率低,不但浪费种苗,增加成本,而且造成基本苗数不足,一般情况下每公顷要比正常的少15 000多株,且分布不均匀,因此产量自然也就低。
1.3.2田间管理不到位,导致生长不正常,抗性差甘蔗的田间管理工作一般分为苗期、分蘖期、伸长期和成熟期的田间管理。主要内容有:除草、松土、培土、施肥、排灌和防治病虫害等。甘蔗在苗期与分蘖期的管理工作主要是补苗、松土、除草、施肥、排灌与虫害的防治,在保证有充足的基本苗数的情况下促进幼苗健康生长。成熟阶段的田间管理主要是做好排水、防鼠、防火等工作,增加植株糖分的积累,促进甘蔗成熟。伸长期则是甘蔗植株生长最长的阶段,也是最重要的阶段,是决定甘蔗产量最关键的时期,在这一时期里植株生长迅速,需要有充足的水分与养分供给。需要做的工作主要有中耕除草、施肥、培土、防旱、防倒与防治病虫害,在施肥方面要把当年计划内的肥料施完,然后是大培土。大培土在甘蔗的田间管理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对旱地甘蔗来说,大培土不仅可以增加植株基部与土壤接触的节数、增加根系生长量、扩大根系的吸收面积、增强抗旱能力,而且也是植株防倒与保护地下芽、保证来年宿根蔗芽正常萌发的重要措施。此外,还可以利用通过大培土后形成的沟,进行分段堵截,以保证雨水能向地下渗透而不是大量流失,从而增加蔗地的土壤水分。而当地的田间管理工作可以说是相当粗放的,多数情况下只是简单地把肥料施完就算完事,最多也是进行手工除草或喷药除虫。而非常重要的培土工作却很少做。调查发现许多蔗地在收获后仍然可以看得出种植沟,即原来的蔗行。由于不注重田间管理工作,甘蔗的生长受到很大的影响,表现为植株矮小、有效茎少,甘蔗倒伏严重,宿根蔗发株少。
1.3.3砍收方法不对,砍收质量差,影响宿根蔗栽培和产量收获甘蔗正确的方法应该用小锄砍收,并砍入土中2~3 cm。这样一是可以多收获甘蔗;二是减少植株地下茎水分的损失和霜冻对地下茎的危害,能更好地保护地下芽越冬;三是可以减少越冬的害虫数量;四是有利于宿根蔗低位芽的萌发;五是砍口不容易破裂,可以减少病菌对蔗头的侵染。此外,使用小锄低砍也可以提高工效,但当地的普遍做法却是用刀或镰刀砍收。这种砍收方法不仅不能入土,而且每条甘蔗起码得离地5~10 cm,同时也很容易引起砍口破裂。一个入土2~3 cm,一个离地5~10 cm,两者至少相差7 cm,这就使单产本来就不高的甘蔗又要少收1 500 kg/hm2以上。更重要的是这种砍收方法易使地下茎受害,影响宿根出苗的数量与质量,即使能正常出苗,也由于受顶端优势作用的影响,萌发的只是甘蔗植株的高位芽,而低位芽是很难萌发的。调查中发现该地的宿根蔗出苗普遍较低的原因之一就是与砍收的方法不对、质量不好有关。
1.3.4破垄松蔸工作不到位,影响宿根出苗破垄松蔸是宿根蔗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技术,破垄松蔸的时间和质量对宿根蔗的出苗影响很大。正常情况下应该在气温回暧后立即用牛或拖拉机或人工把培土时盖在蔗蔸四周的泥土翻出来,相当于新植时的土地翻耕,以使土壤疏松,同时也方便基肥的施用。在质量要求上要做到彻底,即要求把原来培在蔗蔸四周的土全部翻开。在这之前先进行清园,把已经萌发的蔗笋砍掉,把砍蔗时留在地里的蔗叶、枯茎等放在行间的蔗沟中。而当地的做法十分简单,有的用牛在蔗行两边各犁一下;有的则是直接把肥料施在蔗头上,甚至连土都不回。既不清理蔗园的枯茎和蔗叶,也不砍除原有的蔗笋。这样的结果当然对宿根出苗和宿根蔗的生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1.4新技术应用少
当前在甘蔗栽培中使用比较普遍、效果很好的新技术主要有地膜覆盖、深耕深松、化学除草和测土配方施肥等。运用这些技术可以大大提高甘蔗的产量和种蔗效益。对甘蔗来说地膜覆盖可以增加膜内温度、增加土壤的含水量、保持土壤的疏松状态、提高土壤的养分利用率,因而可以使甘蔗提早出苗,提高萌芽率。深耕深松可以改良土壤,改善土壤结构,增加深层土壤的含水量,增强甘蔗的抗旱能力。化学除草除了可以减轻人工除草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外,更主要的是能及时减少杂草对甘蔗生长的影响。测土配方施肥则是根据土壤的养分供给与甘蔗对养分的需求情况来确定甘蔗施肥量,这一方法的实施应充分考虑土壤、甘蔗与肥料之间的关系,因而能满足甘蔗生长对养分的需要,减少施肥的盲目性。据研究,应用配方施肥技术可以使甘蔗产量提高10%以上[1]。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缺少大功率的拖拉机,就很难做深耕深松的工作;如果没有政府或其他有关部门的组织协调,测土配方施肥的工作也不易进行。就是化学除草和地膜覆盖栽培,也得有技术指导才行。由于这些目前在其他地方应用较好的新技术在当地基本上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当然也会制约甘蔗产量的提高。
2应对措施
要解决新开发蔗区甘蔗产量偏低的问题,除了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以上提到的技术问题外,一些其他层面上的问题也需要注意:一是技术服务;二是技术示范;三是技术培训。
2.1政府及有关部门要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目前的情况下,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既需要政府的支持,更需要糖厂和有关技术部门进行合作。政府方面要做好组织、协调工作,给蔗农提供必要的信息等服务,帮助蔗农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和技术;糖厂的技术部门要真正把蔗田当作蔗糖生产的第一车间来抓,以提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
在技术服务方面要做好品种、肥料、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的供应和大型机械的出租,测土配方施肥方面土壤样品的采集与分析、配方的使用等,同时保证生资供应的质量,不能让假、杂等劣质的农业生产资料来坑害蔗农。
2.2认真做好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工作
在技术示范方面要选好示范地点和示范户,通过示范的带动作用使广大蔗农能直观地领会和掌握先进的甘蔗栽培技术。尤其是要做好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工作,因为品种是动态的,而且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所以要经过试种证明在该地表现良好后,才能大面积推广。
2.3做好蔗农的技术培训工作,提高科学种蔗水平
技术培训是提高蔗农科学种蔗技术水平的重要措施。技术培训可以采取专家讲课、示范户讲解等方法,如通过当地的电视、广播,宣传栏等途径对蔗农进行培训,也可以通过发放栽培技术资料等方式,从而让广大蔗农能较方便地学到先进的甘蔗栽培技术。
参考文献:
[1] 王秀林,阳代天,吕云青,等.甘蔗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与应用[J]. 甘蔗,1994(1):15-18.
[2] 王秀林,阳代天.甘蔗不同生育期对氮磷钾的吸收与分配[J].土壤通报,1994(5):224-226.
[3] 苏广达,叶振邦,吴伯,等.甘蔗栽培生物学[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3.430-431.
[4] 丁华声. 甘蔗施用钾肥试验总结[J].广西甘蔗,1986(2):21-22.
[5] 韦海洋.甘蔗施用磷钾肥试验[J]. 广西甘蔗,1990(3):38-3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0675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