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教学模式实践探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创新是国家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的关键要素。教育是知识传播、应用和创新的主要途径。通过教学实践,构建“1+2+1”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高职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提升,对增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对构建“学习型”社会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创新能力 教学模式 课程 教学资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09
  Abstract Innovation is the key element of national strategy of manufacturing power. Education is the main approach of knowledge dissemination,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Through teaching practice, the construction of "1+2+1" teaching mode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innov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novative thinking, which has a good reference value for enhancing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and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and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earning-type" society.
  Keywords innovative ability; teaching mode; curriculum; teaching resources
  1 教學模式研究现状
  “教学模式”这一理论始于上世纪50年代,随着近代教育学形成独立体系而不断的系统化、完整化。传授式教学是古代典型的模式,其结构是“讲—听—读—记—练”;17世纪,随着班级授课制度的实施,夸美纽斯提出了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 为程序结构的教学模式;19世纪,赫尔巴特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杜威提出了“创设情境—确定问题—占有资料—提出假设—检验假设”实用主义教学模式。[1]
  1.1 传授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源于赫尔巴特的四段教学法,根据行为心理学的理论设计,学生可在短时间内集中接受大量的信息,教学组织简单,锻炼学生的纪律性、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学生全部理解接受的信息存在一定难度,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2 自主—辅导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从人本主义出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便于教师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学习内容要与学生兴趣相协调,否则学习效果欠佳,教学规模(人数)要合理。
  1.3 探究式教学模式
  该教学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注重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规律,注重交互式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团队协作的精神;教学实施过程较长,便于小班式教学。
  1.4 胡格教学模式
  托马斯.胡格及其团队创立了“胡格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对教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学设计与实施、师生角色、教学评价五个基本元素进行调整和改进,实现了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超越。
  由此可见,四类教学模式的侧重点不同,传授式教学模式侧重传递知识,适用于陈述性知识的教学;自主—辅导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学习能力的形成;探究式教学模式侧重于创造能力的形成;胡格教学模式侧重于综合能力的形成;因此,构建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是提升学生创新意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根本保障。
  总之,教学模式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理论、教学原则和教学经验,围绕一定的教学目标而设计的可操作、可控制的结构性流程,是教学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的中介环节和具体可操作的实践活动方式。
  2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能力是指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科学方法在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心理品质和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由借鉴(学习已有的知识、经验)、实践(将想法变为现实)、总结(总结教训,捕捉新的创新点)三个要素组成,因此,需要一种合适的教学模式来指导、组织师生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丰富的知识和熟练技能(课程)、宽松灵活的实践条件(社团)、总结提升环境(竞赛),实现课堂教学外延、以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形成,创新实践能力的提升。
  2.1 传统教学模式与学生自身特点不匹配
  2.1.1高职学生素养
  目前,高职院校学生生源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道德修养、职业素养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具体表现为:基础知识薄弱、学习能力不强、缺乏正确的学习方法但对新事物存在强烈的好奇心、动手能力强;自信心不足、存在自卑感但又争强好斗、充满朝气;对事物的专注力、持久力不强但又渴望成功、渴望获得认可。由此可见,高职学生具备形成创新能力的有利条件。
  2.1.2 传统教学模式特征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体,以书本为中心,以背板(或屏幕)为背景,以粉笔(或鼠标)为道具,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教师讲,学生记,教师讲的和书本写的具有绝对的“权威性”,这种教学方式不同程度的压抑了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造成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实践技能不熟练,所学知识和技能与实际生活、生产脱节严重。   2.2 以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学习资源为平台,建立“1+2+1”教学模式
  “1+2+1”教学模式是指1个网络学习平台(以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课程为载体),2个活动(社团活动、技能竞赛),1个岗位(顶岗实习),即“平台+活动+岗位”,实现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教学相结合,教师与学生、师傅与徒弟身份转化的新型教学模式。
  2.2.1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立精品资源共享平台
  课程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主要载体,是学生萌生创新种子的肥沃土壤,要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优化教学方法,完善考核评价办法,焕发学生学习风貌,提高教学质量。
  (1)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开放的学习平台。该平台包含基本资源(课程标准、教学任务、教学课件、讲义、评价方法等)、拓展资源(教学视频、微课程、虚拟仿真、机床博物馆等)、名家指导(教育专家、企业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等)等三大部分,[2]师生能够自由的在该平台上进行资料查阅、项目学习、问题咨询与解答,企业名家能对师生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予技术指导,从而构建一个友爱、健康、和谐、开放的网络学习环境。
  (2)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通过对数控机床装调维修工职业行为能力的分析,确定基于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框架,编写贴近实际工况的教学项目,合理解决前后续课程的衔接问题,例如:任务2-2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拆装讲解中,分析学生已具备知识和技能(学生在“机械制图”课程中掌握装配图的识读和绘制能力,“机械设计”课程中掌握带轮、齿轮、轴、箱体的结构特点及初步设计能力,“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中掌握带轮、齿轮、轴、箱体制造工艺及装配基础知识)基础上,通过课前问题引导、课中小组讨论、课后技能拓展等教学过程,实现“线上与线下、课上与课下、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方式,采取引导文教学、讨论教学、案例分析教学等教学方法,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掌握数控车床主传动系统结构特征、具有正确拆装主轴组件能力,课后通过三维软件完成主传动系统三维模型的搭建、动画仿真,学生习的知识得到巩固、提升,知识面得以拓展,逐步由接受型学习过渡为探究型学习,锻炼了学生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的工作方法,学生实现了由“被动学习”→“学会学习”→“学会钻研”→“学会创新”的转变,增强学生基础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拥有量,为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提供智力源泉。
  (3)完善考核评价办法,增进学生学习动力。学生考核以过程性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为辅,注重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综合职业素养。[3]过程性考核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个方面,定性评价主要包含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情感,促进学生有效的、主动的、健康学习;定量评价主要根据学生掌握知识和具有职业技能来评价,分任务、分阶段的完成知识与技能评价,帮助学生及时诊断、改进、调整学习方法。终结性评价是对掌握的知识和具备的技能进行总结,为构建创新思维能力奠定知识基础。
  2.2.2 以社团活动为阵营,以技能竞赛为战场,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第二课堂,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提供广阔天地。开展有效、务实的社团活动,能为学生营造崇尚创新、宽容失败,人人可创新,人人愿创新的文化氛围,实现课堂教学外延,弥补专业教学的不足和单调,为各学科的交叉融合提供舞台。青岛职业技术学院每名学生需参加2个社团(身心类、技能类),并要修满学分(4学分)。以挑战者装备协会(技能类社团)为例,每年招收会员40名左右,在社团导师的指导下,社长定期开展社团活动,申报并开展课题研究,每年完成作品4项(例如:智能控制的钻削装置、柔性气动攻丝机、手挫矫正装置、基于蓝牙控制的巡视车等),参加国家、省级机电产品创新竞赛、职业技能大赛,并多次获奖,这样极大激发学生创新活力,为他们展示个性,发挥特长,创造良好课外学习环境。
  2.2.3 以顶岗实习岗位为依托,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很重要的实践课程,是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由于顶岗实习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与在学校相比较),学生在企业师傅的指导下,需要承担文献查阅、实践操作、数据采集等具体工作,并在实践活动中领会“做学”统一,通过“做”达到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目的。
  3 小结
  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要结合高职学生自身特点,分步骤、有计划的进行创新教育,为学生创造有利创新环境,以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平台为纽带,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借助社团活动或技能竞赛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依靠顶岗实习增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使创新思想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进而推动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升,确保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更好实现。
  参考文献
  [1] 胡春香.實践“问题教学”,激趣提质训能[J].师道教研,2017(1):79-80.
  [2] 李文,高健.基于“互联网+教育”高职课程建设改革与实践——以《数控机床机械装调与维修》课程为例[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4):31-34.
  [3] 胡凤英,杨根莲,冯本秀.基于个性发展的高职教学过程考核评价方式探讨[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7(6):20-2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0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