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模式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慕课诞生后,在最短时间内引起了各国教育界的关注,许多国内外名校纷纷加盟慕课。在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的辅助下,慕课成功地打造了一个没有障碍的“大课堂”。本文在介绍慕课的基本特征的基础上,主要围绕慕课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的影响进行具体的探讨。
关键词 慕课 动物遗传育种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2.050
Abstract After the birth of MOOCs, it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academia in many countries in a short time. Domestic and foreign famous schools built up or joined the MOOCs. With the help of advanc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uch as big data and cloud computing, MOOC has successfully created a "big classroom" without obstacles. Based o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OOC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impact of the MOOC on the teaching of 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courses.
Keywords MOOCs; animal genetics and breeding; teaching modes
自建国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我国高等教育不断迈上新的发展台阶,已经由最初的精英教育逐渐过渡到大众教育,但由于办学经费有限,再加上地域性教育差异等原因的存在,仍有许多人无法到高校就读,学习需求得不到满足。慕课(MOOCs)技术的诞生,彻底颠覆了教育格局,所有教师都可以针对某一知识点制作教学微视频,将其上传到网络平台以后,可供整个地区乃至全球的学习者观看,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在这种情况下,慕课凭借其特有的广泛性、开放性,有效弥补了高等教育的不足。本文中侧重以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为例,探讨慕课模式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1慕课的内涵及特征
慕课是互联网与教育融合的产物,2013年5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都加入了在线教育平台,这意味着慕课在我国正式推行。短短几年间,慕课在我国的传播范围不断扩大,以其独特的优越性得到了广大用戶的一致认可。与传统班级授课制相比,慕课(MOCCs)的特征体现在:大规模性、开放性、交互性、多样性以及评价独特性等方面。具体如下:一是大规模性,课程资源丰富全面,学习者人数不会受到限制;二是开放性,慕课资源每周都会更新,面向全球开放,学习不再受到时间与空间的约束;三是交互性,学习者可以在线与教师进行交流,围绕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四是多样性,慕课将碎片化知识搬到网络中,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授课形式生动活泼;五是评价独特性,学习者不仅能得到教师的评价,还能得到其他学习者的评价。
2 慕课对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的积极影响
动物遗传育种作为高职院校畜牧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为畜牧专业学生学习动物繁殖、家畜生产和家禽生产提供了前导理论知识,但传统的教学中,由于知识点分散、教学模式的固定死板,畜牧专业学生普遍对这门课的知识掌握不够好,影响其后续专业课程知识技能的掌握。慕课的出现及其特征的独特性,为高职院校畜牧专业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2.1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
传统动物遗传育种教学中,知识点联系的紧密程度很低,各个知识点的讲解又都是一次性的。在课堂上,学生如果不能集中注意力,或是没有进行课前预习,在短暂的时间内很难掌握全部内容,课后辅导又要耗费大量时间与精力。慕课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学生可以既可以选择本校教师的课,也能选择世界顶尖级院校教师的课,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反复观看视频,围绕某一知识点与他人进行互动。
在我国,只要找到一个国家级的慕课平台,搜索同一节课,往往会出现多位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学生可以观看名校教师的课程,对教师来说,就形成了竞争机制。要想使自己上传的课程资源点击量增加,教师就要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及时了解最新专业发展动向,摒弃陈旧的教学理念,提高课程资源质量。教育均衡化发展的口号已提出多年,但始终未得到真正落实,各个地区的师资力量、办学水平等均存在着明显差异, 通过慕课模式,成功地消除了教学资源的地区差异,促进了教学统一。
慕课不会为学习者设置门槛,面向所有网络用户开放,经济条件、政治背景等不再是学习的障碍,无论身处何地,无论什么时间,只要拥有网络与移动终端,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学习内容,甚至可以选择世界名校教师的课。慕课依托于互联网,学习不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所有用户都可以免费获取世界顶级名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如果能顺利通过考试还可以获得该校的选修课学分,为教育资源薄弱地区的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进一步体现了教育的普及性。
2.2 促进教师课程开发水平提升
慕课的运用,对教师课程开发水平也能起到巨大的提升作用。在动物遗传育种慕课的制作中,专业教师能够梳理课程的重要知识点,判断哪些知识点适合制作慕课视频,并针对知识点开发视频脚本,并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例如动物遗传育种的“细胞分裂”内容,重点是染色体再分裂中的动态变化和识别细胞分裂的不同时期,传统教学方式只能以图片的形式向学生展示,染色体的变化方式不连贯,学生理解和接受效果较差。而在慕课的制作中,任课教师需要将细胞分裂脚本写好,将其制作成三维动画,以这种方式连续呈现染色体变化,学生能够更直观的理解这个知识点,更好的掌握部分内容。通过这样的锻炼,对专业教师加强理解教学方法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有着巨大的推进作用。 另外,通过该课程各个知识点的制作,再加上高职院校有目的的培训,任课教师能够以该课程制作为抓手,参与其他更多专业课程慕课的制作,从而为高职院校扩充慕课课程规模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在课程制作中,除了专业教师,还需要影视制作教师、信息技术支持教师的通力合作,才能为学生呈现一堂好的慕课课程,这对于高职院校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树立现代教育思想和理念,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组织等课程开发水平的提升有着巨大的帮助。
2.3 促进教学模式的创新
在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中,运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促进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慕课丰富了教学形式。在传统课堂中,三尺讲台成为教师的专属地,学生只能静静地坐在座位上听、记,参与热情始终不高。在慕课平台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时间等,在实践课、讨论课、在线课中做出选择,使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二是慕课构建了和谐师生关系。在网络平台中,教师可以放低身架,学生也能打消顾虑,围绕某一话题展开激烈的探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基于慕课构建起动物遗传育种教学模式,更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性,更能够使得学生在更为开放的环境中进行学习。尤其是借助“翻转课堂”的授课模式,可以促使教师对教与学的过程及其规律进行深刻反思。在慕课的推动下,一线教师要以全新的目光审视课堂教学,不断丰富教学方法,以多样化的手段来提升教学质量,缩短理论知识与生活实践之间的距离,让静态化的知识转化为技能。
2.4 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习惯的形成
慕课提倡的是一种个性化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便捷性。在高职院校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中,运用慕课,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碎片化學习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选择学习内容,调整学习进度。对于理解重点与难点,也可以反复观看视频,直到自己理解为止。可以在线与其他学习者、教师进行交流,就疑难问题展开深入探讨,增强了学习的弹性与有效性。另一方面,慕课是建立在大数据的基础之上,能跟踪记录学习者的整个学习过程,教师可以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选择适宜的教学策略开展课堂教学,也为调整网络课程资源提供了依据。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将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可以依据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随时随地地利用慕课平台进行学习,学习效果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对于提升学生动物遗传育种课程学习质量十分重要。
3 结语
慕课(MOOCs)作为一种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具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具备优势。慕课能够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推进教学方式改进以及促成学生个性化学习实现,对提升动物遗传育种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影响和巨大的作用。但是,现阶段国内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中慕课的应用尚处于起步阶段,仍需要各高职院校和任课教师在提升制作慕课的热情、扩增慕课课程规模、研究探索慕课授课模式的效果评价等方面加大投入,实现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文华,王晓雷,韩先杰.慕课对传统教育的影响及其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6(3):326-328.
[2] 黄勇,赵晓民,王增国,等.动物病理解剖学“慕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农业教育研究,2017(1):46-48.
[3] 高娜,吴娜,王培刚.慕课和微课对《医学微生物学》教学的启示[J].继续医学教育,2016.30(11):59-61.
[4] 陈火英,任丽,孙海健.基于慕课平台的生命科学类通识课程的教学变革——以“遗传学与社会”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6.18(10).
[5] 王静,田亮,胡广东.“动物生理学”慕课课程教学设计与教学组织管理探索[J].农产品加工,2018(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245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