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现有社会工作教育面临众多挑战,不仅无法有效回应专业新生的适应和专业认知需求,课程实践形式也较为单一,难以给高年级专业学生提供贴切的实践平台,自身的专业助人文化建设也存在滞后。本文在此基础上尝试新的“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由大三、大二、大一学生组成互惠型成长小组,通过新生生活调适、人际关系重建、专业认知教育、社会实践参与四个阶段的实施,总结出了互惠型成长小组的四点实践经验,以期为更大范围的推广提供参考。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互惠 成长小组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3.056
  Abstract The existing social work education is facing many challenges, not only cannot effectively respond to the adapt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gnitive needs of freshmen, but also has a relatively single form of curriculum practice, which makes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suitable practice platform for senior professional students, and lags behi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own professional assistance culture. On this basi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y a new "reciprocal growth group" teaching mode, which consists of junior, sophomore and freshman students.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four stages of freshman life adjustment,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reconstruction, professional cognitive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participa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four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mutually beneficial growth group, with a view to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wider promotion.
  Keywords social work; reciprocity; growing group
  1 互惠型成長小组教学模式的提出
  1.1 社会工作新生入学后的适应和认知需求难以满足
  和其他大学新生一样,社会工作专业新生入学后也面临众多的挑战,这种挑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环境适应,二是专业认知。新生适应方面面临文化差异、新的人际关系、不同饮食习惯和学习环境方面的挑战。在专业认知方面,社会工作专业新生大多是调剂到本专业,是非主动的选择,绝大部分新生对社会工作专业缺乏了解,更谈不上认知,因此导致对专业选择的不认同和排斥,出现生源流失的现象。开展更及时、贴切的寓教于乐、寓教于实践的专业认知教育也变得刻不容缓。
  1.2 社会工作高年级学生课程实践形式较为单一
  社会工作是一门强调实践的学科,实践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占用重要地位,但现有学校实践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是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积累一些和弱势群体的经验,如到福利院或社区进行探访。或是到社区实践,协助社区开展人口数据调查、敬老、创文等活动。从笔者自身的经验来看,安排学生到社区和街道实践并不都能达到预期效果,有时相反更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偏差,对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价值和发展前景产生怀疑。在这种情况下,拓展校园内的实践形式拥有很大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1.3 社会工作专业助人文化建设滞后
  社会工作是一门具有独特人文关怀的专业,要求社会工作者秉持利他主义的价值观,坚持助人自助的理念,以回应社会需求,帮助弱势社群为使命。因此在学科建设和学生培养上,利他主义的专业文化建设非常重要,但现实是众多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文化建设出现空白。社会工作强调自主和互助,沟通和合作,但自身专业学生内部却很少交流,不仅不同年级之间缺乏互动,同一年级班与班之间也缺乏交流。作为专职教育学生助人的专业,却难以在校园中做出有力的专业示范,专业教育和专业实践却存在脱节,不能不引起别人诟病。
  2 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2.1 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的内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之一,成长小组是小组工作的其中一种,主要是在小组工作者协助下,运用有目的的小组经验,促进小组成员间互动与彼此成长。相对于一般的小组活动而言,成长小组更侧重于人生成长阶段的转变,其成长主要是就个人内在能力与人格的转变。成长小组最终的目的是帮助组员发挥自己的潜能,在情绪、态度和行为等方面获得改变。①而互惠成长小组除了具有一般成长小组的特征之外,在理念上更加强调互惠性。
  2.2 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的特点
  互惠成长小组采用社会工作专业三、二、一年级学生共同参与的形式,以三年级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和“社会工作评估”两门课程为载体,作为这两门课程的实践部分。整个互惠成长小组时间周期为一学年,其中老师提供全程指导,由三年级的社会工作学生担任小组引领者,二年级学生作为志愿者参与,主要面向大一新生提供成长服务的一种形式。   2.3 互惠型成长小组教学模式的实施内容和过程
  2.3.1 第一阶段:生活适应调适
  成长小组开始后的第一步工作就是协助新生做好大学生活适应调适。在小组设计和实施中,主要通过4次小组活动来完成,第一次小组活动主要包括热身游戏和建立小组契约,来帮助组员认识成长小组和彼此认识。第二次小组活动主要为新环境新适应经验分享交流会,由高年级的学生分享过来人的经验,包括自己总结的一些校园生活攻略。第三和第四次活动主要通过陪伴同行的方式,帮助新生了解校园环境,了解学校教学资源分布和各类生活设施配套。形式包括一起绘制校园地图,共同校园漫步等。
  2.3.2 第二阶段:人际关系重建
  在协助新生适应校园环境后,成长小组的重要工作是协助重建新的人际关系。这方面,各小组主要通过策划开展一系列的主题班会、跨年级联谊会、趣味运动会、社会工作协会的社团活动等来鼓励新生打开自我,拓展交际面,帮助新生认识新朋友,建立起更多地缘、志缘等方面的联系。在人际交往方面,尤其是注重通过結对活动促进跨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2.3.3 第三阶段:专业认知教育
  在小组进入到成熟期后,开始导入专业认知教育方面的内容。在这方面,通过三年级、二年级学生的带领和分享具有过来人的独特优势。既解决新生的知识和信息空白,同时增强老生的价值感和成就感。小组在内容和环节设计上,既有电影沙龙,也有读书会。还设置了大三、大二年级的实习实践分享会,形式多种多样。
  2.3.4 第四阶段:社会实践参与
  社会实践参与是互惠型成长小组的更深入阶段,旨在通过实践来锻炼和提升学生,让学生在做中学。互惠成长小组在社会实践方面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专业内部,策划专业内的联谊活动,如面向毕业生策划并实施的欢送会。第二个层次是面向校内后勤职工群体的子女,开展四点半辅导项目。第三个层次是走出校园,和郴州市白鹿洞街道青年路社区、香雪桥社区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成长项目。
  3 互惠型成长小组探索的经验
  3.1 整体方向指引
  在互惠型成长小组开展之前,立足专业实际,明确了互惠成长小组的方向,即致力于构建一个老生专业实践的平台,创建一个新老生互动交流的载体,探索一种新生专业教育的新模式。坚持互惠型成长小组应走既利于新生,也利于老生,促进新老生互动融合的路子。既要帮助新生尽快融入新环境,增强对专业的认知,也要帮助老生增强社会实践,提升动手能力。
  3.2 外部氛围营造
  氛围营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建立“湘南社工之家”微信群和QQ群,邀请在校学生和毕业生参加,并且以年级+班级+姓名命名,人数都突破300人。二是增强不同年级之间的信息交流,通过微信群和QQ群,倡导和广大同学们进行发动信息和资源的的流动和共享。三是通过专业各年级之间的趣味运动会、联谊会,给毕业生的欢送会是营造专业互助关爱文化。这些工作为进一步的互动交流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3.3 内部先行先试
  为了确保互惠型成长小组的顺利进行,也为了摸索经验,在正式开展以前,也做了小范围的试验工作。2016年12月,分别在大三、大二、大一三个年级各招募4名同学参加,组建了第一个互惠型成长试验小组。该小组以在郴州市苏仙区的白鹿洞街道香雪桥社区的关爱留守儿童周末学堂实践为载体。所有的12名同学都是这个实践项目的志愿者。小组由三年级的4名同学带领,任课老师作为督导,小组持续了半年,小组开展实践活动24次,小组活动10次,为后面更大规模的推行探索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3.4 过程中检视优化
  在互惠型成长小组进行过程中,定期开展过程评估,进行检视和反思,评估小组的内容设计、活动形式、小组进度,组员的参与等,确保小组不偏离原定方向,并保持适当节奏,也及时应对实践中出现的新的问题。评估检视的形式既既有小组内的也有小组之间的。小组内部通过每月组织开展检视会进行。小组之间除了有各小组最初之间的小组方案交流与分享会,也有小组进行过程中定期的进展展示和互动反馈。
  4 小结和反思
  通过小组评估发现,互惠成长小组在实践过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这些成效表现在既满足了专业新生的适应、专业认知需求,也为高年级同学提供了新的实践平台,锻炼了社会工作实务能力,也对专业的文化建设以及构建不同年级之间的互惠互助关系带来了一定的助益。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这一经验在更大范围内进行推广。但在将互惠型成长小组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前也需要思考怎样建立长效机制和如何进一步提升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注释
  ① 刘华丽.浅议成长小组的社工模式[J].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33-34.
  参考文献
  [1] 刘梦.小组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文军.当代中国社会工作发展面临的十大挑战[J].社会科学,2009(7):66-71.
  [3] 魏爽.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我成长小组”模式初探[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会科学版,2003(12):81-86.
  [4] 李学会.参与式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社会政策与法规》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2012(10):49-51.
  [5] 黄梅.社会工作专业新生成长小组的实践模式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20-2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250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