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 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批判性思维(CriticalThinking)就是通过一定的标准评价思维,进而改善思维,是合理的、反思性的思维,既是思维技能,也是思维倾向。在现代教育实践中,反省性思维也是组织课程的基本原则,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形式,以让学生形成思维好习惯统领教学过程。给予学生自己在智力自由之资源的不同选项中进行选择并据此行动的力量。虽然说在现代社会,批判性思维被普遍确立为高等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在中学语文教育中渗透相关理念培养相关能力也是有继往开来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中语文 批判性思维 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4.066
  Abstract Critical Thinking is to evaluate thinking through certain criteria, and then to improve thinking. It is a reasonable and reflective thinking, which is both a thinking skill and a thinking tendency. In the practice of modern education, the reflective thinking is also the basic principle of organizing the curriculum. It abandons the teaching form of "cramming" and "full house irrigation", so that students can form a good habit of guiding the teaching process. Give students the power to choose and act accordingly in the different options of intellectual freedom. Although in modern society, critical thinking is generally established as one of the goals of higher education, it is also a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infiltrate relevant concepts and cultivate relevant abilities in middle school Chinese education.
  Keywords high school Chinese; critical thinking; ability cultivation
  批判性思维越来越被教育界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已成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如何落实这一目标,就要在教学中不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高他们思维的深度和广度。基于提高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深刻性的批判性思维培养就被提到中学语文教学的议事日程上了。那么,该如何去做呢?
  1 尊重学生、平等交流,培养敏捷的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基础
  第斯多惠在《德国教师教育指南》一文中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的应该是学生大胆质疑,唤醒的应该是学生思维意识,鼓舞的应该是学生的探索精神,而要做到这些,首先是要尊重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我们的课堂,究其实质不外乎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师的作用就是在这些对话中引导、激活学生的思维,在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培养中师生完成对语文问题的对话和交流。因此,教师应大胆地把课堂还给学生,尤其是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课堂中,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尊重他们的所思所想,与学生平等交流,在质疑—探索—交流中与学生共同进步。
  事实上,在现代教学中,仍然有不少教师很少走入学生之中,不贴近学生就听不到学生心声,也就无法与学生一起发现问题、探讨问题和解决问题,既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也不利于创新思维发展,更谈不上批判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本着信任、欣赏学生的原则,与学生平等交流,鼓励他们与师生与文本对话,进而不断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如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有学生就 “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提出疑问,作者为什么要在“夜”里送客?针对这一疑问,让学生热烈讨论,畅所欲言。
  学生甲:“夜”點明了送客时间。(仍然没有回答清楚“为什么”的问题)
  学生乙:“夜”容易引起读者的联想,激发起阅读兴趣。(有哪些方面的联想?其中定有缘故,有何难言之隐呢?)
  学生1:堂堂朝廷大员,一而再地被贬,甚感不光彩,故而“夜”送。
  学生2:被贬之后,交通不便,又上任时间紧迫,白天忙于交接等事务,所以“夜”送客。
  学生3:被贬之后,或是被看管,或是被拘押,或是白天行动不便,只能晚上送客。
  学生4:被贬之后,亲朋好友怕受牵连,主动远离他,只有一二知己连夜冒险相送。(结合作者写作此诗时的背景及在这一时期与元稹唱和的诗作如《秋雨中赠元九》、《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等分析,似有道理。)
  学生丙:“夜”为送别提供了凄凉的背景,与下文形成照应。   作者被贬之后,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夜里独坐空船,内心充满着痛苦、寂寞、伤感;琵琶女也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的夜里独守空船,内心也一样是惆怅、孤独、凄凉。在充满着哀怨凄凉的夜里,触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两人的悲鸣。正是因为“夜,”才会“寻声暗问弹者谁”;正是因为要找人,才会“添酒回灯重开宴”;正是因为有灯,才会共赏“唯见江心秋月白”,这样就与下文的诸多内容形成照应。综上所议,作者选用“夜”字,从内容看,既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又渲染环境,烘托了人物凄凉伤感的心境;从结构上看,为下文人物的出场提供背景,和全诗写景抒情相呼应。
  从以上教学过程看,只要老师在课堂上,引导有方,有心去种学生的思维之“花”,那么这朵花就一定会绚丽多彩。每一个学生都是有独立思维能力的个体,只要我们能充分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平等对待,尊重其见解,即使这见解有点稚嫩,甚或至于有点荒唐,那也意味着批判性思维的大门正在缓缓开启。同时,尊重学生、平等交流不单单是对学生人格上的尊重和平等,更有知识、方法上的尊重平等,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话语权,能够或敢于与老师平等对话,在对话中展现其思维的个性,培养其思维的能力。
  2 多元解读、发散思维,培养灵活的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關键
  培根说:“如果你从肯定开始,必将以问题告终,如果从问题开始,则将以肯定结束。”我们的中学语文课堂也是一样,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就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或者每一种观点与学生展开充分讨论,使其言之有据地畅所欲言,那么问题的多元解读,思维的多元培养就会提高一个层次。如在讲授《药》的结尾时,学生发出这样一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让乌鸦飞向远处的天空?
  这个问题的答案在相关的教材释疑中已有两个方面的指向:其一是为了渲染阴冷压抑的氛围。小说中的枯草、秃树与乌鸦一同构成坟场凄冷的环境,这种充满“鬼气”的阴冷气氛与整篇文章中民众对革命者的冷漠,在气氛上是一致的,从而增强了作品的悲剧色彩。其二是乌鸦象征反动势力,乌鸦飞去,象征反动黑暗势力的消失。就这一问题更丰富的内涵留给学生课余讨论,在深入研习文本和挖掘资料的基础上形成新颖独特的看法。各小组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有的说,乌鸦飞去有反迷信反封建的作用,因为乌鸦没有按照夏四奶奶的希望飞上坟顶。有的说,乌鸦象征革命者战斗的雄姿,因为“那乌鸦也在笔直的树枝间,缩着头,铁铸一般站着”。有的说,乌鸦飞去是革命者舍孝取义行为的象征,因为乌鸦在传统文化中是一种“孝鸟”。《说文解字》有:“乌,孝鸟也。谓其反哺也”。《本草纲目·禽部》载:“此鸟初生,母哺六十日,长则反哺六十日。”乌鸦出现在坟场,夏四奶奶便希望在乌鸦的身上看到儿子的灵魂的化身,但夏瑜决心投身革命,舍弃小家去拯救大家,乌鸦“听到”夏四奶奶的祈求后“直向着远处的天空,箭也似的飞去了”。有的说,重要的不是飞向哪里,而是那一声“哑—”的大叫,无疑是对令人窒息的黑暗和麻木的反抗的号角。
  学生的思维是丰富的、新颖的、独特的,对文本的阅读感受也是见仁见智的,出现多元解读实属正常,只要我们用心去倾听,用发散性思维去发展,我们就会引领着学生快乐地跑向批判性思维之门。不得不说,文学作品的内涵或意蕴往往有“多义性”或者“不确定性”的现象,在理解作品时也应该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入手,才能更全面更透彻地把握作品的要旨,领悟作品的内涵。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课堂中,摒弃的是“一元论”或者是“一言堂”,鼓励的是多元解读、发散思维,在“群言堂”的氛围中,使我们的课堂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想象力、创造力、批判性思维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3 大胆质疑、善于探索,培养深刻的思维是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对思维的再思考,就是要跳出定势思维的窠臼,打破经验思维的藩篱,敏于发现,善于探索,找准疑点后“大胆假设,小心求证”,通过自己的不断探索,使未知的领域越来越小,使固有的结论更加完善。同时也应提醒同学注意,善于发现,勇于探索不是争一时之长短,更不是“怀疑一切打倒一切”,而是使自己的思维更开阔、更合理、更透彻。
  如在学习《失街亭》一文时,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先入为主地强调街亭对于诸葛亮的北伐非常重要,学生也常常会因之产生出一个很浅显、很基础的问题——街亭为什么会这么重要?读过原著的同学说被略去的司马懿调兵遣将进攻街亭一段中就借司马懿之口分析了街亭的重要性,说“亮若知吾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境不能安守,必然连夜奔回汉中去也”。虽则如此,然个中原委仍不甚了了,经过师生课余查阅资料终于弄清楚了来龙去脉。
  有人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解决问题也许只需要一种惯性思维,而提出新问题就是提出一种新的可能性,以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就需要创造性的质疑精神,要验证这种“新的可能性”就更需要群策群力的探索精神。以本节课为例,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使他们成为学习中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将学习目标锁定在文本的质疑解疑上,在探究之路上敢于质疑,善于解疑,这就抓住了批判性思维的核心。
  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我们的教育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教学,而批判性思维也必然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在课堂实践中,我们的老师首要的是认可多元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广阔的背景,在此背景下,尊重学生,做一个倾听者,与学生平等交流,逐步地将学生引至批判性思维之门,然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最终,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登堂入室,形成属于自己的有深度、有魅力的批判性思维。
  2018年度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学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实践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18]GHB1130参考文献
  [1] 武宏志,周建武.批判性思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 兰州大学张崇琛论文.诸葛亮为何不纳魏延之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7811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