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信息化的今天,与世界接轨的全球时代已经体现在各个领域,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更好的提高历史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全球史观;高校历史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11-0090-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1.040
  【Abstract】In today’s information age,the global era in line with the world has been reflected in various field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global view of history in 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better improve the quality of history teaching.
  【Key words】Global outlook on history;History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Practice
  1 全球史观概述
  全球史观故名思议,即是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将整个人类社会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一种历史观念。如今在互联网以及各种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在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世界观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界正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不同国家地区的经济文化的交流融合,将会进一步推动人类社会实现更进一步的发展。而在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通过建立反映世界全球化的“全球史观”,已是当前社会与时代赋予历史学科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去看待这个世界,对于完善学生价值观念,帮助学生建立科学发展观,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 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分析
  首先,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而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同时还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学科主干知识,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能够通过对全球历史进行纵向梳理,打破原有教材的时空界限,将同一性质、类型的历史发展进行归纳梳理,从而成功形成对某个历史问题的完整表象认知,比如教师可以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主义革命联系在一起,有效强化知识间的纵向联系,能够成功让学生对世界无产主义革命有着一个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基于全球史观的横向梳理,有助于引导学生透过历史现象看本质,了解历史发生的必然性与历史发生的原因,使得学生更好的掌握历史阶段的特征,构建一个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比如针对鸦片战争,教师可以引導学生去思考为什么会发生鸦片战争,此时清朝与国外最为显著的差距是什么?引导学生全面认识19世纪中期的中外历史发展特征,并对这一历史现象进行深刻反思,意识到落后就要挨打,从而激发学生斗志,顺利远大理想,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奋斗。
  其次,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能够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实现历史学科知识古为今用。在全球史观的指导下,能够让学生系统全面的认识到中外历史发展,为学生编制一张中外历史的经纬网,不仅知识内容全面,同时还能够突出其中的重点,通过不同历史知识比较,帮助学生成功可将史学观念与对历史知识的记忆、理解以及综合运用融为一体。比如在学习“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与同时代的“斯大林模式”进行比较,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在确立国家干预经济模式时,同样借鉴了社会主义经济干预的一些经验,在此基础之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将苏俄的新经济政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从而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划经济并不只存在于社会主义国家之中,资本主义国家同样存在“计划”,市场经济并不只存在于资本主义国家之中,社会主义国家同样有市场经济,从而有效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并能够意识到历史知识就在人们日常生活之中,有效提升高校历史教学的质量水平。
  最后,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能够培养学生世界意识。所谓世界意识,即是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认识世界。主要内容包括合作竞争意识、平等开放意识、价值观多元意识等,这有助于学生更加正确客观的认识世界历史与中国历史发展进程,铭记历史教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国际责任感,理解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注重发扬国家文化,继承中华民族精神,彰显大国姿态与风采,更有助于提升学生民族归属感、民族自信心。因此需要教师在开展高校历史教学过程中,做好全球历史观的实践应用,更好的扩展学生历史视野,实现学生世界意识有效培养,更好的适应当下全球化时代发展需求。
  3 基于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注重全球史观的渗透
  在开展高校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树立全球史观,在具体实施上,教师可以将体现“全球史观”的书籍推荐给学生阅读,例如上文提到的《全球通史》,便能够让学生多全球历史发展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了解。还可以向学生推荐由我国学者主编的《世界史》书籍(吴于廑和齐世荣主编),可有效提升学生全球史观观念的培养效果,例如在《世界史》中,阐述了地理大发现的出现,标志着世界历史文明第一次打破了封闭状态,开始互相融合发挥在那,并在19世纪,世界历史逐渐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全球历史观在此时才真正具有全球意义。高校历史老师在实际开展教学时,应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史观,对历史发展进行分析,引导学生用站在全球史观的角度,来看待分析历史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科学发展观,提升学生辩证的能力。   3.2 应用全球史观解读历史事件现象
  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针对一些历史现象,需要引导学生从全球史观的角度入手,更加客观真实的看待这一历史现象。“全球史观”主要以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发展作为标准,来评判历史事件现象。例如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来临,有效推动了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加快了西方资本主义成型速度。英国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发起者,极大提升了国家生产力,由此开启了大航海时代,实现全面的殖民与资本主义扩张。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一跃成为“西方霸主”,被誉为“日不落帝国”,此时的清朝的仍沉溺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随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来临,让西方多个国家受益,极大提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力,同时也迎来了西方列强争夺殖民地与市场的最高峰,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热潮,最终促使资本主义体系日益发展成熟。另一方面,在进行某一历史现象评价时,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用全球史观进行看待评价。例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与明朝郑和下西洋二者几乎在同一使其,但为何郑和下西洋针历史意义要低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主要原因在于,郑和下西洋虽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但最终目的只是为了炫耀明朝统治者国力,搜刮海外各种珍宝。而哥伦布自发现新大陆以后,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也为资本主义扩张发展指明了方向,有效推动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前者的历史意义要低于后者。
  3.3 用全球史观评价历史人物
  高校历史教师在教学时,针对历史人物评价,教师应消除学生固有的对历史人物评价的刻板印象,引导学生利用辩证的眼光对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而全球史观在这一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例如对于晚清名臣李鸿章来说,在很多人眼中,李鸿章是一个“卖国贼”,正式他与列强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的认识到,李鸿章在推动中国近现代发展方面,也做出了很多贡献。比如李鸿章在率先认识到清朝与国外列强的差距下,联合曾国藩、左宗棠等开办了洋务运动,通过筹集资金,引进西方先进设备、技术,尝试“师夷长技以治夷”,尽管最终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但成功开启了中国近现代进程,使中国出现了首批近代工业,同时也为当时的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例如詹天佑成为了当时著名的工程师,修建了京张铁路。此外在洋务运动下,催生了一大批民用企业,有效抑制了外国经济势力扩张,为中国近代企业生产积累了大量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有效推动了中国近代发展。所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郁达夫先生曾说: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一个有英雄而不知尊重的民族则是不可救药的生物之群。因此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应用辩证的眼光去客观看待,不能用片面、带有偏见的眼光去看待一个历史人物,予以历史人物足够的客观评价与尊重,是应用全球史观作为核心的要求。
  4 总结
  综上所述,在高校历史教学中应用全球史观,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能够从中得到启发,实现历史学科知识古为今用,有效培养学生世界意识。因此需要高校历史教师采取有效措施,注重做好全球史观的运用,扩展学生历史视野,更好的适应当下全球化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史平.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陕西教育(高教),2016(5):45-45.
  [2]王旭萍,羡萌.全球史观在高校历史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黑河学刊,2017(5):128-129.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大学生历史教育中的爱国主义教育研究”(JJKH20190534SK);吉林省教育厅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吉林省历史文化类学生研学体系研究”(201801060060);”长春师范大学2019年度教育科学课题“以孔子仁学思想融合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路径研究”(长师高教〔2019〕12号);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卡罗·金兹堡的文化史理论与方法研究”(18BSS005);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孤抄本《辨音纂要》音系叠置与明代官话语音研究”(14BYY098);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项目“孤抄本《辨音纂要》文献研究”(JJKH20170662SK)。
  作者简介:孙凌晨(1979—),男,吉林舒兰人,博士,长春师范大学副研究员。
  罗丹丹(1980—),女,吉林省梨树县,硕士,吉林省学校后勤管理指导中心,助理研究员。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8398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