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紧“三个点”做好汇报片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在汇报片的创作中,主动权一直都在创作者手中。要不要被客户牵着鼻子走,就看创作者能不能在纷繁芜杂的材料当中抓准“三个点”,并抓紧“三个点”。
关键词 汇报片;采访;编辑;新闻采编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9)237-0059-02
曾经有一篇文章《编汇报片的记者是怎样被整崩溃的》,在记者圈中广泛流传,并引起了强烈共鸣。文章把需要汇报片的单位比作顾客,把记者比作大厨,把汇报片比作一道“宫保鸡丁”。厨师正做着宫保鸡丁,顾客的要求却一直在变,一会儿不要肉,一会儿叫加腐竹,一会儿又让把肉加回去,一會儿又让加蒜薹,放番茄酱。顾客不断在改变架构,意识不到他的摇摆不定和新要求增加了工作量和时间成本。到最后导致片子七零八落,惨不忍睹。
怎么避免这种情况,关键是不能被顾客牵着鼻子走。记者怎么把握主动权,怎么做出漂亮的、高质量的汇报片呢?根据笔者十几年创作汇报片的经验,认为重要的是抓住“三个点”,即重点、亮点、动情点,并围绕“三个点”展开创作活动。
1 充分沟通,抓住“三点”
和汇报单位的充分沟通,是后续一系列创作活动的基础。许多客户对电视节目的制作流程不了解。他认为做电视和写文章差不多,把那些字块码来码去,改动不过动动手指头,轻松就能搞定。记者必须把汇报片的创作流程告诉他:即深入的采访拍摄—成稿定稿—后期编辑,就如盖房子的备料—盖房—装修。尤其要强调成稿定稿的重要性。房子盖好了才能装修,稿子定了才能进入后期编辑。房子装修好了再去改结构和片子编辑好了再去改稿子,是一模一样的,误工误时不说,肯定改不出好房子,做不出好片子。
怎么抓住“三点”?要对能拿到手的文字性材料进行认真研究和梳理,要和汇报单位的领导、同志们深入交谈。从文字材料中,从汇报单位领导同志们的谈话中,去抓重点。在横向纵向的比较中,去寻找亮点。汇报单位的工作牵扯到很多人和事,会发生很多故事,要从中去找动情点。抓住了重点、亮点、动情点,汇报片就成功了一大半。围绕这些重点、亮点、动情点展开采访,就会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曾经做过一部汇报片,名字叫做《基层劲吹效能风》。当时任务接的比较急,省里四天后要来市里看效能革命基层推进情况。市里立马组织人员起草汇报材料,做汇报片的任务落到了我们摄制组。没有综合性的汇报材料,只有一尺多高零零散散的文字材料,光是消化这些材料就会用掉很多时间。为了节约时间,尽快梳理出采访脉络,我要求召开了相关人员座谈会。通过座谈,了解汇报的重点是什么?效能革命推进过程中涌现出的典型街村是哪些,有哪些典型做法?这也就是亮点。掌握了重点和亮点,在相关人员的陪同下,带着栏目组立马下到那些村街采访。从村街干部和群众的交谈中,了解基层如何推进效能革命?采取了哪些做法?群众有没有得到实惠?效能革命推进过程中,干部和群众之间有没有矛盾?如何化解?白天采访,晚上整理消化,采访完成后,稿子也基本成型,立马转入后期制作,夜以继日,马不停蹄,四天时间,完成了一部汇报片。虽然时间紧,但做出来的片子重点突出,亮点醒目,真切感人,三点齐备,点面结合,赢得了一致好评。
2 围绕“三点”,深入采访
采访必须深入再深入。许多记者本末倒置,采访浮皮潦草,有的干脆拿着人家的文字汇报材料,简单拍一些画面配上去,枯燥加单调。客户改来改去也情有可原,归根结底是人家不满意,咋改也不满意。采访如何深入?
首先,以“三点”为中心提出问题。第一:汇报单位要向上级部门汇报的重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完成情况和同行横向比处于什么位次,自己和自己在时间线上纵向比有没有大的进步和跨越?第二:汇报单位工作中有没有亮点?工作思路有没有创新?工作方法有没有创新?有没有显著的成绩?第三:汇报单位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有没有感动人的故事?有没有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些问题就是你的采访路径,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就是你采访的过程。
其次,要带着编导意识去采访。采访拍摄的过程就是收集材料的过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收集的材料越多,越新鲜,后期才能游刃有余地做出色香味俱佳的菜肴来。编导、主持人要把心沉下去,尽量多的和采访对象交流沟通,尽量多的收集各种信息,并及时调整拍摄思路。摄像要紧跟不掉队,多变换角度,多抓细节,傻大空的画面一定要少拍,要紧紧围绕“三个点”,去抓去抢有内涵、有说服力的画面。编导、主持人、摄像既要各司其职,又要相互配合,每一个人都要有编导意识。都要想着,回去稿子要怎么写?片子要怎么编?这样,主持人就会想着我还需要问哪些问题,摄像会想着还需要多拍点什么画面。每一个人都很用心很主动,团队的合作才会更有效。
再次,拍个不停,有声有色。一定要多拍,拍摄画面的同时,一定要同时录音。许多有经验的老摄像在采访的过程中一直不停机。因为许多精彩的画面、动人的细节、情真意切的同期声往往转瞬即逝,不可再现。尤其在采访人物的时候,摄像机要一直跟踪拍摄。因为采访对象面对记者第一次的讲述往往最全面、最生动。如果在他讲过一次后,你再郑重其事地让他面对镜头再讲一遍,效果大都差强人意。重复讲述的时候,他会不自觉地漏掉一些东西,因为潜意识里他觉得讲过了。而记者因为已经知道答案,没有了好奇心,在与人物的互动中也会显得僵硬。如果碰到晕镜头的采访对象,采访的难度会更大。实际与采访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也要因人而异。一些表达能力强,不怕摄像机拍的,就大大方方地正面拍摄。如果性格内敛,怕镜头的,就想办法消除他的紧张心理,采取侧面拍摄,偷拍的方法,巧妙地摄取镜头。
3 去芜存菁,成稿定稿
成稿的过程,也就是对材料进行筛检的过程。面对自己辛辛苦苦采集回来的视频资料,取舍往往很难,都想用上去,舍不得浪费。怎么办呢?在长期的工作中,我明白,面对纷繁芜杂的文字材料和视频资料,筛检必须围绕“三点”进行:即能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能不能更好地表现闪光点?是不是最吸引人的动情点?如果是,就保留,如果不是,就果断删除。精材细料一旦确定下来,稿子的内容就明确了。然后就是布局、串联,解说词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在撰稿的过程中,一定要分清主次。即画面为主,解说词为辅。电视是视听艺术,画面更有张力,更有说服力,更生动。因此,如果画面已经一目了然交代清楚的,就不要长篇累牍地配解说,多说无益。
经过精心组织、撰写,解说词一旦确定下来,不要急于进入后期编辑。这时候,要把稿子拿给汇报单位的负责人审看,征求意见。这时候,需要虚心加耐心。稿子的调整必须有底线:思路是否更清晰,重点是否更突出,亮点是否更醒目,动情点是否更感人。如果符合这几点,就积极调整。反之,要理直气壮地说不。汇报单位和记者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想做出重点突出,亮点纷呈,感人肺腑的好片子。所以,只要耐下心来,和汇报单位的负责人一起,好好打磨稿子,就一定能把稿子确定下来。稿子尽量让汇报单位最有发言权的領导认可,并不断强调:稿子一旦确定,就不能改了。如果改动,就相当于把盖好的房子扒了重盖。稿子一定要确定下来,这样后期的工作才能有序开展,才能避免做无用功。有的记者在这个环节嫌麻烦,图省事,以致造成文章架构不断调整,后续工作不断重复,苦不堪言。
4 沉心静气,精编细作
后期编辑的过程,也是再梳理,再创作的过程。不管采取什么形式,不管运用什么技术手段,目的是能不能更好地凸显“三个点”。每一步都需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根据稿子的特点,是让男播音员配音还是让女播音员配?还是让男女交替配音?配音时稿子的基调如何把握?画面编辑的节奏如何把握?是不是用了最合适、最精美的画面?是否配乐?用什么音乐?字幕用哪种字体?哪种颜色?有没有更好的编辑手段、编辑形式?能不能通过图表、特技、动画等形式更好地表现主题?要通盘考虑,逐个击破这些问题。房子盖得再好,装修不好也白搭。女孩子再是天生丽质,妆画得一塌糊涂,也美不起来。所以,后期编辑一定要严格把控,多花心思。
在汇报片的创作中,只要抓住了汇报单位工作中的重点、闪光点、动情点,就抓住了创作的主动权。如果在创作的全过程中,能够始终围绕这“三个点”,一以贯之,进行思考和探索,并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就一定能够做出有思想、有厚度、有温度,能够充分展示汇报单位形象、内涵,做法、成绩,吸引人眼球的好片子。
参考文献
[1]刘国明.新闻舆论监督探新[M].郑州:海燕出版社,2005.
[2]刘国明.西方哲学经典[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2012.
[3]刘江辉.电视汇报片如何把握角色意识[J].电视指南,2017(2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448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