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经典研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文学经典研读课程中,实行以理论为基础依据、以实践为主要依托的教学方式,在实践中实现对文学理论进行修正和更改,不断促进教学实践的研究思路的开发和拓展,进而建立起新的高校的文学经典研读课程教学的模式,是当前高校文学教学工作发展进步的重要方向。而对于文学经典的阅读和探讨来说,不但能够增强学生们对于文言知识的积累和把握,而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陶冶学生们的文学情操,提升学生诗词文化方面的知识水平,对于高校学生的全方位发展和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文学经典 研读 改革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9)05(c)-0147-02
1 當前高校文学经典课程的不足
1.1 学校方面
由于高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因而这就使得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加注重对于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人文素质的提升。
1.2 学生自身方面
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进步,网络电视、网络阅读以及电子游戏等形式的娱乐活动都占据着学生大部分课余时间,快餐式的学习取代了对高品位的经典文学的研读,碎片化式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占据着主要地位。在这样的阅读方式中,很难让学生体会到阅读过程中的内涵和魅力所在,难以将直观的阅读体验转化为阅读者自身精神品质的提升。而蕴含在经典作品中的人文精神,也难以通过这些浅显的阅读方式来滋养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思维观念,使得当代大学生出现了人文精神的贫弱现象。而文学精神的贫弱,使得当代大学生群体中不同程度地出现了信念的淡化、价值取向的不清晰以及审美观念的歪曲等问题。
2 文学经典研读课程的实践
2.1 提升经典阅读的知识结构
对于经典阅读课程的改革和发展,首先需要对其知识结构进行优化,在知识的优化方面主要存在着知、识以及思3个层次的进步。对于文学类的大学生来说,所谓“知”指的主要是对经典文学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好”与“妙”》这一文章时,就借助于先生对于这两个文字内涵的解读,自己对于“好”与“妙”这两个字内部蕴含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把握,进而达到拓宽学生知识积累面的目的。而对于“识”来说,指的是大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俞平伯先生对于《红楼梦》进行解读时,他对于作者曹雪芹内心对于红楼梦中晴雯和袭人这两个人物的内心思维进行了充分考虑和把握,充分体会在原文中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如对于晴雯的描绘为“千伶百俐、嘴尖性大”,而对于袭人则是以“温柔和顺、似桂如兰”进行刻画,借助于这些细致的描绘,加上俞平伯先生的认真解读,我们对于曹雪芹在创作这两个人物时,对于晴雯遭遇的同情、对于袭人内心阴暗的批评等情感了解得更为通透,进而就能够对文章进行更为正确的了解和把握,避免了对经典文学的误读。而就“思”方面来说,主要是针对学生的抽象判断能力,需要正本清源,对于经典文献所创作的历史背景进行了解,还原历史真相,透过书面描绘把握文章中的内涵本质,进而实现感性向着理性的转化。在李国文对《胡椒八百石》这一篇文章中,对于宰相的贪腐刻画的最为讽刺和深入的是在其搜查的赃物中居然存在着八百胡椒,这些胡椒“他知道吃不了,也知道买不了……但是绝对的占有,就是快乐”,这样的刻画和描写,对于贪污犯的心理描绘得极其深入和形象,在胡椒的表面描写上逐渐深入到对人物的内心和本质以及情感思维的描写,使得学生的感性思维转为了理性思维。借助于“知”“识”和“思”的循序渐进式的学习过程,达到对教学工作知识结构的优化,并且将其渗入到教学工作的整个过程中。
2.2 提升学生的洞察能力
对于学生的洞察能力进行提升,主要是对于学生的认知能力、观察能力、抽象理解以及思辨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与对于知识结构的把握相关,学生观察能力的提升,主要是针对于学生对于细微处的观察和发现的能力,而对于物质的认知能力则主要是针对透过事物的表面去发掘其本质。张岱在写《西湖七月半》一文时,为读者刻画了一幅惟妙惟肖的游人在西湖边进行赏月的图画,张岱以自身的角度出发,描绘了5个阶层的赏月人士,而对于不同阶层的人群来说,他们赏月过程中所获得快乐也是不一样的。这样的描写和记叙方式就是着眼于细微之处进行刻画的,在教学工作中,可以在这5类不同人群的各自特色进行着重讲述,以达到对学生观察能力和认知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的目的。对于学生的抽象能力和思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根据不同现象去进行比较和分析异同、在矛盾中探究联系的能力。在经典研读课程中,通过对于经典名著的赏析和研读,借助于基础的认知能力实现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如在《兰亭集序》一文中,这篇文章是一片具备哲理性的散文,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作者的情感变化、由人生的短暂到宇宙无穷之间的矛盾中进行辨析,进而对于作者对于人的生死态度进行理解,体会其生命意识,再进行拓展到古代的士大夫的共同心理,这对于学生的抽象思辨能力的提升和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经典阅读与语感能力的提升
对于经典文学作品来说,其表达体式中间存在着千差万别,常见的主要有叙述性、描述性以及议论性等形式的语言,而对于学生语感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于这3种形式的语言能力的体会和把握。如在清代著名文学家林嗣环先生所记叙的《口技》一文中,先生借助于较好的描述性语言,对于口技人所表现出的惟妙惟肖的表演能力进行了描绘,依靠着声音的变化将一家人的夜晚生活很好地表现出来;并且借助于听众的反应,在听到火灾的时候,产生想要逃离的动作或是惊恐的神态等方面的描写,使得这一演出的效果更加强烈,让读者产生了身临其境的感觉。依靠着这样的方式,就能够帮助学生对于描性语言进行很好的体会和赏析,进而对学生的语感能力进行锻炼和提升。
2.4 审美能力的提升
经典阅读课程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息息相关,借助于对名篇文章的赏析,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审美阅读、审美趣味、审美鉴赏能力等进行培养和锻炼。如可以借助对《世说新语》一文的解读,通过对古代文人名士的言行方面的记录和赏析,体会在士大夫这一类人群中的雅士之美,进而将其扩大到对于晋人之美的感悟,将审美阅读深度进一步加深;而通过“阮籍途穷“体会人物的心理变化,提升学生审美阅读能力;在“阮裕焚车”这一记叙中感受到晋人的性情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另外,在教学工作中,也需要注意对于“伪”古典与“真”古典之间的辨别,在多方面提升学生的修养和鉴别能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解读,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
3 结语
总体来说,在当前的高校经典研读课程中,由于学校、教师以及学生等方面工作的不足,使得教学效果难以提升。因而可以借助于优化教学知识结构、改善学生的洞察能力、提升学生语感能力以及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等方面做出努力,提升经典研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水汶.美国高校经典阅读讨论课对中国高校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的启示[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6(3):118-121.
[2] 刘畅.文学经典价值立场的坚守——论文本阅读与高校中文专业文学课教学[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9(11):107-110.
[3] 蒋玉兰.高校散文研究课程教学内容改革与实践研究[J].现代语文,2016(6):27-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8/view-14954845.htm